如何改良土壤的結構?
良好的土壤結構是植物生長的基礎,如果土壤的結構遭到破壞,將會削弱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土壤中養分和水分的能力。因此,栽培花卉時必須對現有的土壤進行改良,以保持和恢復良好的土壤結構。改良土壤結構的措施有以下幾種方法。
(1)增施有機肥。
含有大量有機物質的有機肥的分解產物經轉化形成的腐殖物質是良好的團聚劑,能明顯地改善土壤結構。常用的有機肥有農家肥、綠肥和腐殖酸肥等。
(2)合理耕作。
在田間持水量70%~80%時進行耕作,可以減少對土壤結構的破壞。免耕、少耕、深耕、凍融交替和排水烤田等措施,能促進團聚體的形成,配合施用有機肥時效果更好。
(3)合理輪作與間作、636f套作。
各種花卉的生理特點和管理措施都不盡相同,對土壤結構的影響也不同。例如,塊根、塊莖類花卉在土壤中的膨大能破壞團聚體;吸濕花卉因經常大量澆水促使土壤團聚體大量解體;豆科植物則能促進土壤結構體的形成。因此,將對土壤管理要求不同的花卉輪作,豆科植物與其他花卉間作、套作,水旱輪作等措施都有利于保持和改善土壤結構。
(4)調節土壤酸堿度近中性。
土壤過酸或過堿都容易破壞土壤結構,因此調節土壤pH近中性有利于改善土壤結構。對于喜酸或喜堿的花卉,可經常換土以解決土壤結構破壞嚴重的問題。
(5)適當應用結構改良劑。
使用土壤重量的千分之幾至萬分之幾的結構改良劑,就能快速形成穩定的土壤團聚體,快速改良土壤的結構,使之適合花卉的生長,但由于價格偏高應用較少。
怎樣改善土壤
土壤的改良利用應遵循因地制宜,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主要措施可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水利措施,包括排水、灌溉、放淤;二是農業生物措施,包括平整土地、土壤培肥、種植耐堿作物與綠肥;三是化學改良措施,主要是使用化學改良劑。
一、水利措施:利用明溝排水或豎直排水降低水位減少堿的上升;大水灌溉洗刷大量鹽堿。
二、農業生物措施:平整土地和圍埝平地,蓄水淡鹽,效果非常好;熟化土壤抑鹽改土,主要是地面覆蓋、熟化表層、使用有機肥,加強土層的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表層結構;適當的種植及合理耕作,種植耐鹽作物(如耐鹽作物:向日葵、堿谷、黍子、大麥、高粱、甜菜、棉花,綠肥與牧草:田菁、苦草、草木樨、紫花苜蓿,經濟作物:大米草、咸水草、蘆葦、羅布麻、沙棘)。
三、化學改良:因為堿土中含有大量蘇打和交換性鈉,常用的化學改良劑有石膏、磷石膏、亞硫酸鈣、硫酸亞鐵、硫磺等。石膏的用量一般一次為150--200公斤/畝,充分磨細,可結合播種時與農家肥混合使用。
參考資料:中國農業出版社《土壤肥料學》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