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種什么能改良土地
指耕層可溶性鹽總量超過0.1%,堿化度大于5%,堿斑面積大于耕地面積的15%,影響作物生長的鹽堿化耕地。
主要技術措施:
1、水利改良。配備區域性的排水工程,治理無尾河川,使鹽堿有出路,達到區域脫鹽目的。
2、培肥土壤,增施有機肥,輪種綠肥。每公頃施有機肥(有機質含量>8%)45-60立方米。
3、化學改良。每公頃施石膏15噸左右,做基肥一次施入,也可結合當地實際重點施在耕地堿斑和草原堿斑的改良土上。
4、客土改良。在重堿斑地塊,將堿斑挖深40cm,客黑土回填。
5、壓砂改良。鹽堿化程度較輕的土壤,每公頃拉50-70立方米砂土,摻入耕層,防止返鹽。
6、種稻改良。水源充足的地方開發水田,以稻改堿。
治理改良后土壤耕層主要障礙因素年度改良指標應達到:1、含鹽量比改良前降低10%以上;2、堿化度比改良前降低5%以上。
鹽堿地用什么樣的肥料抗鹽堿?
鹽堿地的改良。農業改良多施有機肥,秸稈還田。化學改良降低土壤pH和堿化度,主要的化學改良劑包括石膏、磷石膏、脫硫石膏、硫磺、腐殖酸、糠醛渣等物質。
物理改良通過平整土地、客土、壓沙、松土、抬田等措施,破壞土壤毛細作用,阻斷鹽分向地表的進一步聚集。
生物改良通過種植水田,種植耐鹽堿作物,增施生物菌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是改善鹽堿的重要措施。
鹽堿化和鹽漬化的區別?
1、定義不同,土壤鹽漬化:土壤鹽漬化是指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后,使鹽分積累在表層土壤中的過程。是指易溶性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的現象或過程,也稱鹽堿化。
次生鹽漬化:次生鹽漬化亦稱“土壤次生鹽堿化”。由于不合理的人為措施而引起耕作土壤鹽漬化的過程。
2、分布范圍不同,土壤鹽漬化:中國也是鹽漬土分布廣泛的國家,編制中國鹽漬土分布圖時粗略計算,中國的鹽漬土面積約為1億ha,其中現代鹽漬土約占37%,殘積鹽漬土約占45%.潛在鹽漬土約占18%。中國鹽漬土分布于遼、吉、黑、冀、魯、豫、晉、新、陜、甘、寧、青、蘇、浙、皖、閩、粵、內蒙古及西藏等19個省區。
次生鹽漬化:主要發生在蒸發作用強烈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
3、改良方法不同,土壤鹽漬化:化學改良措施,是通過施用化學改良劑及礦質化肥改良鹽漬土的方法。常用的化學改良劑有有機或無機肥料·礦質化肥、亞硫酸鈣·脫硫石膏·磷石膏·硫酸亞鐵·高聚物改良劑及土壤綜合改良劑等。
次生鹽漬化:健全灌排系統、控制地下水位,控制地下水位是防治自流渠灌區土壤次生鹽漬化的關鍵。在建設大型自流灌溉工程時,需要同時考慮灌溉系統和排水系統
油菜修復鹽堿地的原理?
調理堿性土壤總原則就是酸堿中和,細化下來就是多施有機肥、有機肥與酸性肥合理搭配使用與土壤改良劑等方法。油菜耐鹽堿的生理機理解析
植物主要通過“避鹽”(植物避免吸收鹽離子)、“耐鹽”(植物吸收獲得的鹽離子,不影響其正常的生長發育)和“離子區域化”(植物將大部分的鹽離子運輸到存貯器官(如液泡)中,相對地將其它重要器官中的鹽離子濃度降低)來應對鹽脅迫帶來的離子效應。
除以上研究外,已有較多文獻報道油菜耐鹽堿性較強。2018年和2019年,傅廷棟研究團隊在新疆開展了大田試驗,研究結果表明:與小麥等作物不同的是,油菜主要將Na+儲存在地上部分。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