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放射性污染?其來源有哪些
什么是放射性污染?其來源有哪些
什么是放射性污染?
在自然界和人工生產的元素中,有一些能自動發生衰變,并放射出肉眼看不見的射線。這些元素統稱為放射性元素或放射性物質。在自然狀態下,來自宇宙的射線和地球環境本身的放射性元素一般不會給生物帶來危害。50年代以來,人的活動使得人工輻射源和人工放射性物質大大增加,環境中的射線強度隨之增強,危及生物的生存,從而產生了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很難消除,射線強度只能隨時間的推移而衰減。
放射性污染主要來源于核武器試驗,核工業的放射性廢物排放,各種核事故泄漏,以及各種帶輻射源的裝置,如X射線源和電視機顯像管等。
1945年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兩顆原子彈,使幾十萬人死亡,大批幸存者也飽受放射病的折磨。大氣核試驗,使大量的放射性沉降物污染了大氣、地面和海洋。核電站在燃料的生產、使用和回收過程中產生出大量的放射性廢物。還有核潛艇事故、攜帶核彈的飛機失事、用核電源的人造衛星墜入大氣層等事件,同樣會造成核污染。
環境中的放射性物質可以由多種途徑進入人體,它們發出的射線會破壞機體內的大分子結構,甚至直接破壞細胞和組織結構,給人體造成損傷。高強度射線會灼傷皮膚,引發白血病和各種癌癥,破壞人的生殖機能,嚴重的能在短期內致死。少量累積照射會引起慢性放射病,使造血器官、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和神經系統等受到損害,發病過程往往延續幾十年。
污染主要來源于咱們平時用的電器,比如說冰箱,電視機,電腦的背面輻射較大,還有手機,尤其是戴眼鏡(金屬框)的朋友更要注意,最后摘了眼鏡打,還有孕婦,最好用小靈通或CDMA,輻射會小一些,咱們生活中比較大的輻射除了來源于一些核元素企業,在醫院做胸透輻射也比較大,小朋友最好不要做胸透。還有其他一些比較微小的,比如電池,等等,不過人體自身都有免疫力,對于一般的輻射都有抵抗能力,也不必太擔心,順其自然就好
想問一下正常的核污水是怎么處理的?
核廢水處理方法:
1、化學沉淀法
化學沉淀法是將沉淀劑與廢水中微量的放射性核素發生共沉淀作用的方法。廢水中放射性核素的氫氧化物、碳酸鹽、磷酸鹽等化合物大都是不溶性的,因而能在處理中被除去。
化學處理的目的是使廢水中的放射性核素轉移并濃集到小體積的污泥中去,而使沉積后的廢水剩余很少的放射性,從而能夠達到排放標準。
此法優點是費用低廉,對數放射性核素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能夠處理那些非放射性成分及其濃度以及流化相當大的廢水,使用的處理設施和技術都有相當成熟的經驗。
2、離子交換法
許多放射性核素在水中呈離子狀態,特別是經過化學沉淀處理后的放射性廢水,由于除去了懸浮的和膠體的放射性核素,剩下的幾乎是呈離子狀態的核素,其中大多數是陽離子。
并且放射性核素在水中是微量存在的,因而很適合離子交換處理,并且在沒有非放射性離子干擾的情況下,離子交換能夠長時間有效工作。
但是,該法存在一個較致命的弱點,當廢液中放射性核素或非放射性離子含量較高時,樹脂床很快會穿透而失效,而通常處理放射性廢水的樹脂是不進行再生處理的,所以一旦失效應立即更換。
離子交換法采用離子交換樹脂,適用于含鹽量較低的廢液。當含鹽量較高時,用離子交換樹脂來處理所花的費用比選擇性工藝要高。這主要是低選擇性的樹脂對放射性核素有很大的關聯。在放射性廢水凈化中,利用電滲析的方法可以增加離子交換工藝的利用效率。
3、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多孔性固態物質吸附去除水中重金屬離子的一種有效方法。吸附法的關鍵技術是吸附劑的選擇。常用的吸附劑有活性炭、沸石、高嶺土、膨潤土、黏土等。
4、蒸發濃縮
蒸發濃縮法具有較高的濃縮因子和凈化系數,多用于處理中、高水平放射性廢水。蒸發法的工作原理是:將放射性廢水送入蒸發裝置,同時導入加熱蒸汽將水蒸發成水蒸氣,而放射性核素則留在水中。
蒸發過程中形成的凝結水排放或回用,濃縮液則進一步進行固化處理。蒸發濃縮法不適合處理含有揮發性核素和易起泡沫的廢水;熱能消耗大,運行成本較高;同時在設計和運行時還要考慮腐蝕、結垢、爆炸等潛在威脅。?
為了提高蒸汽利用率,降低運行成本,各國在新型蒸發器的研制方面一直不遺余力,如在蒸汽壓縮式蒸發器、薄膜蒸發器、真空蒸發器等新型蒸發器方面都有顯著成效。
5、膜分離技術
膜技術是處理放射性廢水的比較高效、經濟、可靠的方法。由于膜分離技術具有出水水質好、物料無相變、低能耗等特點,膜技術受到了積極的研究。
國外所采用的膜技術主要有:微濾、超濾、納濾、水溶性多聚物-膜過濾、反滲透(RO)、電滲析、膜蒸餾、電化學離子交換、液膜、鐵氧體吸附過濾膜分離及陰離子交換紙膜等方法。
6、生物處理法
生物處理法包括植物修復法和微生物法。植物修復是指利用綠色植物及其根際土著微生物共同作用以清除環境中的污染物的一種新的原位治理技術。
從現有的研究成果看,適用的生物修復技術類型主要有人工濕地技術、根際過濾技術、植物萃取技術、植物固化技術、植物蒸發技術。試驗結果表明,幾乎水體中所有的鈾都能富集于植物的根部。
微生物治理低放射性廢水是20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的新工藝,用這種方法去除放射性廢水中的鈾國內外均有一定研究,但目前多處于試驗研究階段。
用微生物菌體作為生物處理劑,吸附富集回收存在于水溶液中的鈾等放射性核素,效率高,成本低,耗能少,而且沒有二次污染物,可以實現放射性廢物的減量化目標,為核素的再生或地質處置創造有利條件。
7、磁-分子法
美國電力研究所(EPRI)開發出Mag-Mole-cule法,用于減少鍶、銫和鈷等放射性廢物的產生量。該法以一種稱為鐵蛋白的蛋白質為基礎,將其改性后,利用磁性分子選擇性地結合污染物,再用磁鐵將其從溶液中去除,然后被結合的金屬通過反沖洗磁性濾床得到回收。
8、惰性固化法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薩凡納河國家實驗室,已開發出一種將某些低放射性廢液處理成固化體以便安全處置的新方法。這一新工藝利用低溫(
科學家們將最終的固化體稱作“ hydroceramic”(一種素燒多孔陶瓷)。他們稱,最終的固化體硬度非常大,性質穩定持久,能夠將放射性核素固定在其沸石結構中,這種制備過程類似于自然界中巖石的形成過程。
9、零價鐵滲濾反應墻技術
滲濾反應墻(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是目前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新興起來的用于原位去除污染地下水中污染組分的方法。
PRB一般安裝在地下蓄水層中,垂直于地下水流方向,當污染的地下水流在自身水力梯度作用下通過反應墻時,污染物與墻體中的反應材料發生物理、化學反應而被去除,從而達到污染修復的目的。
這是一種被動式修復技術,很少需要人工維護、費用很低。Fe0-PRB技術作為PRB技術的一個重要分支,在許多國家和地下水污染處理的眾多方面得到了研究和發展
核污染而產生的廢水治理方法:
將沉淀劑與廢水中微量的放射性核素發生共沉淀作用的方法。廢水中放射性核素的氫氧化物、碳酸鹽、磷酸鹽等化合物大都是不溶性的,因而能在處理中被除去。
化學處理的目的是使廢水中的放射性核素轉移并濃集到小體積的污泥中去,而使沉積后的廢水剩余很少的放射性,從而能夠達到排放標準。
此法優點是費用低廉,對數放射性核素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能夠處理那些非放射性成
放射性廢水來源、分類及危害
我國放射性廢水按放射性活度高低分為高、中、低和弱放射性廢水,廢水來源包括核電站廢水、鈾礦選冶廢水、乏燃料后處理廢水以及醫院、科研等單位產生的廢水。
鈾礦選冶產生的廢水主要含有的核素包括U、Ra以及微量的Po和210Pb,屬于低放射性廢水。
核電站廢水主要包括主設備和輔助設備排空水、反應堆排放水、第二回路廢水、清洗廢液、離子交換裝置再生廢水和專用洗滌水等,主要為中低放射性廢水。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放射性廢水處理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