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過的茶葉渣可不可以用來做肥料呢?
泡過的茶葉渣 可以用來做肥料 。
原因如下:
1 廢茶中含有氮大約4.16%、五氧化二磷約0.43%、氧化鉀約1.44%、有機碳約28.1%.
2 將茶葉渣堆漚后,銨態氮和硝態氮的含量迅速增加,所以將茶渣或茶末堆制發酵后施入土壤,既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又可以抑制硫酸銨、尿素等銨態氮的硝化作用,減少無機氮的揮發損失,是良好的有機肥料。
3 但茶葉在這里只能起到補充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的作用,因為茶葉里本身含的氮磷鉀養分非常低,另外如果茶葉沒經過發酵,加的量就不能太多,否則茶葉腐熟過程中反而會消耗掉土壤中大量的氮素營養,還會產生大量的熱
二年茶苗怎樣追肥?
一、園地選擇
茶園氣候環境條件適宜于茶樹生產,產地環境條件必須符合中國農業行業標準NY 5020規定要求。園地土壤要求呈酸性或微酸性,pH值4.5~6.5。非石灰巖發育成土,土層深厚,通透性良好。宜選擇坡度25o以下山坡地,以坡度3-15度最佳。離水源較近,地下水位在1m以下,排水良好。
二、園地規劃園地應山、水、園、林、路綜合治理,統一規劃,尤其是道路、排水溝、蓄水溝等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茶園四周植樹,以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
1、道路設置
道路設置要考慮農用物資和鮮葉的運輸便利,方便機械化作業,應路路相通,并盡可能利用瘦薄地段建路。機耕道路面寬3~4m;工作道路面寬2.5~3m;步行道路面寬1.0~1.5m。山地茶園每6個~8個梯層設立一橫步道,每隔40m~60m設一條與橫步道呈“之”形的直步道(坡度25o以下)。
2、排灌系統
排灌系統在于排除積水,紡織沖刷,利于灌溉及蓄水抗旱。
(1)建立防洪溝
在茶園上方和下方與荒山林地或農田交界處分別開設一條深50cm、寬60cm和深40cm、寬50cm的排洪(水)溝,以攔截上方的雨水和防止茶園中水土沖入農田。
(2)建立排灌蓄水溝
在直步行道兩側和橫步道上側開一條深、寬各20cm的排水溝,溝內每隔2m左右開設竹節溝,以減少水土流失。
3、蓄水池
每10~30畝茶園應在機耕道側旁建造一個容積為5~8立方米的水池,用于蓄水防旱灌溉。
4、防護林帶
在分水嶺、道路兩旁和茶園吃風口處,種植適宜生產、經濟價值較高的速生樹種,以改善和優化茶園生態環境。
三、園地開墾1、坡度15o以下平緩坡地直接開墾,翻墾深度50cm以上。
2、坡度15o以上坡地,按等高水平線筑梯地,梯面寬應在1.5m以上,然后開墾。
四、茶樹種植1、品種選擇
選擇優質高產高效的無性系茶樹良種。
2、種植時間
春季種植:2月中旬~3月上旬。
秋季種植:10月下旬~11月下旬。
3、種植密度
單條植:行距150cm,株距30cm,每叢茶苗2株~3株,每畝苗數3000~4000株。
雙條植:大行距150cm,小行距40cm,株距30cm,每叢茶苗2株,每畝苗數6000株左右。
4、茶園施肥
茶園常用肥料分為有機肥(遲效性農家肥)和無機肥(速效性化學肥)。有機肥一般是經腐熟的土雜肥、欄肥、豆餅、桕子餅、菜子餅和山草等,有機肥主要作基肥用,無機肥主要用作追肥。
5、施肥方法
根際施肥:復合肥、尿素、餅肥實行溝施,在行間開10cm以上深溝,均勻撒入,及時復土。
根外追肥:選擇在陰天、傍晚進行樹冠葉正反面噴灑。常用濃度:尿素0.3%~0.5%;過磷酸鈣0.5%~1.0%;硫酸鉀0.5%~1.0%。
五、病蟲害綜合防治(1)防治要求
保護茶樹的正常發育,增強樹體的抵抗能力,促進生態平衡,科學使用農藥,提高防治效果,控制環境污染,節省工本。
(2)防治方法
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總方針,以農業防治為基礎,根據病蟲發生、發展規律,因時因地制宜合理運用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機械防治等措施,經濟、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蟲害。
(3)防治措施
嚴格執行國家規定植物檢疫制度,防止檢疫性病蟲蔓延、傳播。
合理修剪,及時清除病蟲危害的枯枝、落葉,并集中燒毀,減少病蟲源;加強肥管,健壯樹勢,增強抗病蟲能力。
保護和利用天敵,發揮生物防治作用,以維持自然界生態平衡。
加強病蟲預測預報,做到及時、準確地防治。
化學防治。一是減少化學農藥的應用,控制環境污染,非用藥不可的,盡量點治或挑治。二是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對天敵殺傷力低的藥劑,交替使用不同的藥劑,防止病蟲產生抗藥性,注意噴藥質量,減少噴藥次數!
園茶樹種植后1~2年,處于幼苗階段,尤其是當年出土或移栽的荼苗。由于枝葉嬌嫩、扎根較淺,當遇到干旱烈日、低溫嚴寒等不良氣候,茶苗生長就會受到威脅,輕者生長受阻,重者植株死亡。因此為了提高栽植茶苗的成活率,促進茶苗正常生長,加強栽植后的管理十分重要。
茶園的日常管理:
淺耕培土:
茶籽出土齊苗(或移栽)后,在旱季到來之前應抓緊時機進行淺耕培土。但表土層干旱形成板結后,則不宜再淺耕松土,以免傷害連在土塊上的茶苗。可在茶苗周圍30cm左右培上一層碎土,以減少水分蒸發。當雜草較多時,宜多鋤兩次,以免雜草與茶苗爭奪水肥。
鋪草遮陰:
在夏天到來之前,茶園鋪草覆蓋,可以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保護茶苗不受旱害。鋪草范圍在茶株兩旁各30cm左右,鋪草厚度為10~13cm,上壓碎土。覆蓋物要就地取材,茅草、蔗葉、麥稈、穗草等均可。茶園鋪草不僅有保水作用,而且對防凍、防止雜草生長和水土流失都有很好效果。茶苗在幼年階段喜濕耐陰,在茶苗出土后用松枝、杉枝或蕨類等遮陰,將其插在茶苗南面,避免陽光暴曬,這樣做十分有利于茶苗的生長。
如在英德茶區,全年或秋冬都要進行鋪草,鋪草要離開茶頭10cm。據試驗,淺耕加鋪草200kg,配施硫酸鉀20~30kg的幼齡荼園,可增產18%,土壤有機質增加0.5%~0.6%,氮、磷也有所增加,茶園鋪草對幼齡茶樹快速成園和成齡茶園高產、優質、高效有重要意義。
間種綠肥或豆科作物:
在幼齡茶園間種綠肥,如太陽麻、田菁、山毛豆、蘿卜、黃豆花生等,既可起遮陰保苗作用,又可增加綠肥回田,提高土壤肥力。據試驗,新植茶園間種太陽麻,幼苗成活率可提髙7%以上,苗高、樹幅、莖粗、分枝明顯增長。太陽麻回田后土壤有機質提高4%,水解氨提高45mg/kg,速效磷提高7mg/kg。
2007年在廣東英德茶園幼齡茶樹間作大豆試驗表明,間種大豆后土壤有機質比對照提高了8.3%~10%,土壤速效氮含量也有顯著提高,比對照高了17mg/kgo同時茶、豆間作能有效促進茶樹生長,增加茶葉產量,增強幼齡茶園的樹勢,為成齡茶園的豐產打下基礎。另外,在冬季種植綠肥的茶園溫度能提高0.6~6℃,凍害減少7%~13%。
人工灌溉:夏季旱期較長,采用上述防旱措施后,茶苗仍有萎蔫現象時,必須人工灌溉,在距茶苗13~15cm遠的地方,挖7~10cm深的穴,澆上半瓢清糞水(50L水兌三四瓢豬糞尿或250~300g硫酸銨),因其內含的鹽分有利土壤保濕,應隨即覆蓋,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
補苗與間苗:
新建茶園不論是直播還是移栽,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株現象,必須抓緊時間在建園后1~2年內將缺苗補齊,這就是補苗或補植。最好采用同齡的茶苗補,補苗要注意質量,溝開30cm深,要施底肥,選擇生長一致的壯苗,每穴補植兩株。補植后要澆透水,在干旱季節還要注意保苗。直播茶園有的播入種子過多,有的品種混雜,種子質量不高,從而造成茶苗生長參差不齊,所以要進行間苗。間苗時期宜在播種后第二年(茶苗2足齡)進行,2年生茶苗根系發達,間出的茶苗也可作補缺用。間苗最好在2月中旬,選擇雨后土壤濕潤的時候進行,每穴留健苗2~3株。
適當施肥與間作綠肥:施肥不僅能為作物提供營養,同時也是培肥土壤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施肥應該針對土壤特點,選用恰當的肥料。新墾的幼齡茶園,因樹冠覆蓋面積小,枯枝落葉也少,土壤有機質分解速度大于積累速度,故應多施纖維素含量較高的草肥、圈肥及堆肥等。同時以勤施薄施、先淡后濃、先少后多為原則,氮磷鉀比例為2:1:1,試采茶園3:1:2,以水肥為主,溝施或穴施。
第一次施肥在植后1個月,以后每15天~1個月施1次,施肥量在2齡前幼齡茶以8個純氮(10kg尿素)為宜,以后隨樹齡而增加,先松土后施肥。綠肥富含有機質,豆科植物綠肥的氮素含量較豐富,茶園間作綠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和氮素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強保水能力,減少和防止水土流失。在幼樹期,由于土壤覆蓋度小,茶園表土常常因暴雨造成水土流失,間作綠肥可以減少雨水對土壤的沖刷。
據廣東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英德基地2006年、2007年茶、豆間作試驗結果顯示,幼齡茶園中間種大豆,大豆秸稈回田后,能改良土壤養分狀況,特別是能顯著降低交換性鋁含量,提高土壤pH,增加土壤有機質、有效氮和全氮含量;有效促進茶樹生長,增加茶葉產量,增強幼齡茶園的樹勢、培養樹冠,為成齡茶園的豐產打下基礎;有效改善茶園小氣候,減少蟲害和雜草的發生,顯著提高茶園的經濟效益。在南方茶區,高溫季節常因太陽輻射熱而使葉片灼傷,間作高稈綠肥,可為茶樹遮陰,減少陽光暴曬,預防灼傷。但間作綠肥,尤其是高稈的夏綠肥,應注意防止綠肥與茶樹爭奪水肥、陽光,必須合理間作。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