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土壤的ph值,使鹽堿地正常化?
1 水源充足 采用洗鹽、排鹽····配合少許改良藥劑即可
2水源不足 采用改良藥劑完全可改良低、中度鹽堿地改良,重度也可減少60以上鹽堿化。然后種植牧草進行生態畜牧
如果改良成旱田也可以 但是要管理得當 不然很容易次生鹽堿化
鹽堿地改良怎樣選擇鹽堿土壤改良劑
鹽堿地改良方法有很多,比如物理改良、生物改良、化學改良等,這些方法都存在改良周期長、改良效果不顯著,適用性差等問題。經過近二十年的試驗示范和大面積的推廣應用,我們發現應用土壤調理劑改良鹽堿地較其它鹽堿地改良方法有很大的優勢,解決了傳統方法鹽堿地改良周期長,累計投入大的問題,為大面積改良鹽堿地創造了有利的技術條件。
那么如何選擇鹽堿土壤調理劑呢?
目前市場上很多產品打著土壤調理劑的旗號,其實很多是假的或者不合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令第32號規定土壤調理劑必須要有農業部頒發的肥料登記證。很多產品沒有登記證,或者有農業部登記證但不是土壤調理劑登記證,比如某些微生物肥廠家有微生物肥證,卻把微生物肥說成土壤調理劑等。因此用戶在選擇某一種土壤調理劑時,可以去農業部官網查一下此產品是否獲得農業部登記,先驗證其合法性。其二,土壤調理劑有適用酸性土壤改良的,有適用鹽堿土壤改良的,選錯了改良劑不但不會改良鹽堿地,還會加重土壤的鹽堿化。其三盡量要選擇上市時間久的,口碑好的土壤調理劑。
土壤調理劑的選擇決定了鹽堿地改良效果,也決定了鹽堿地改良項目投資的成敗!因此提醒廣大種植戶一定慎重選擇。
上圖是我們用土壤調理劑改良重度蘇打鹽堿地的圖片。真正實現重度鹽堿荒地當年改良、當年種植!這是傳統鹽堿地治理方法難以達到的。
土地鹽堿化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鹽堿災害是指土壤鹽含量太高(超過0.3%),而使農作物低產或不能生長。
形成鹽堿土要有兩個條件:一是氣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臨界水位);二是地勢低洼,沒有排水出路。
治理鹽堿地的措施主要有(丁海榮等,2010)以下幾點。
(一)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種稻、防滲等)
1)灌溉洗鹽就是把水灌到鹽堿地里,使土壤中的鹽分溶解,通過下滲把表土層中的可溶性鹽堿淋洗出去,再側滲入排水溝加以排除。它既要滿足作物對水分的要求,又要淋洗土壤的鹽分,以調節土壤鹽度,并結合其他農業技術措施,鞏固和提高土壤的脫鹽效果。洗鹽效果與澆水適期關系很大。澆水太早,出苗期返鹽,成苗率差;灌溉太晚,又影響播種。具體適期要根據當地氣候及作物品種而定。
2)排水除澇。及時排水可以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含鹽地下水向地表運行,引起土壤積鹽和地表返鹽;及時排水還能加速排除降雨、灌溉和洗鹽過程所帶的鹽分。同時配合農業措施(如耕作改良、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還能改善土壤的水、肥、氣、熱狀況,為作物生長發育創造適宜的土壤環境。
(二)農業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種、輪作、間種套種等)
1.深耕
土壤耕作的實質是通過機械作用,創造良好的耕層構造和孔隙度,調節土壤中水分與空氣狀況,增加土壤的蓄水、保水和保肥供肥能力。耕地時將耕作層上下翻轉,調整耕作層養分的垂直分布,使土壤肥力均勻。通過耕地混拌土壤,掩埋肥料、秸稈、綠肥和田間雜草,可促進有機質的分解,改善土壤肥力狀況。
2.秸稈還田
秸稈還田是增加土壤有機質最為有效的措施之一。有機質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土壤有機質含量越高,土壤越肥沃,耕性越好,豐產性能越持久,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越提高。秸稈還田還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使土壤耕性變好,土壤水、肥、氣、熱4性得以很好的協調,滲水能力增強,保墑性能增加,抗旱抗澇的能力都會得到很大提高。
3.增施有機肥
土地的掠奪性使用,使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和生物活性降低,土壤微生物對氮、磷、鉀的釋放作用減弱。通過增施餅肥、農肥及有機生物肥并非單純的補充田地營養問題,它也是實現土壤溶液動態平衡,增強土壤保肥能力,提高土壤供肥強度,改善土壤理化性狀的重要措施。
4.輪作
輪作具有減少蟲害發生率和病菌聚積的巨大潛力。在連作種植時,昆蟲和病源物可能會聚積在土壤中,耕作簡單的情況下更是如此。而輪作打破了充當寄主的某一植物物種特有的許多病源菌的周期,從而使新生昆蟲更難找到它們偏好的食物,因而輪作是預防和減少農作物病蟲害的主要措施。另外,輪作是對土地的用養結合,是充分用地、積極養地、增加經濟效益的有效方法。不同作物吸收的土壤養分數量不同,因而輪作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三)生物改良措施(種植耐鹽植物和牧草、綠肥、植樹造林等)
1.種植耐鹽樹木
如沙棗、胡楊等。樹木改良鹽堿土壤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防風降溫,調節地表徑流,樹木的龐大根系和大量的枯枝落葉也可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抑制表面積鹽。同時,枝繁葉茂的樹冠可蒸發大量水分,使地下水位降低,減輕表面積鹽。
2.種植抗鹽性較強的牧草
我國的耐鹽牧草資源比較豐富。尤其近年來隨著鹽堿土壤的改良需要,人們對耐鹽品種進行了廣泛地篩選,從文獻統計來看,涉及的品種近70個,其中,禾本科植物約49種,豆科植物約17種,還有其他科的一些植物。鹽堿草地種植牧草,可以疏松土壤,減少表面土壤積鹽,待秋天枯草腐爛分解后,產生的有機酸和二氧化碳,可起中和改堿的作用,此外,還可促進成土母質石灰質的溶解。由于牧草有較好的覆蓋度,使土壤表面的水分蒸發減少,土表積鹽降低。與此同時,土壤的物理性狀也得到改善,土壤總孔隙度和毛孔隙度增加,透水性能改善。此外,若在輕度鹽漬地種植豆科牧草,可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
3.利用高抗鹽植物
例如,鹽地堿蓬、鹽角草等。這些高抗鹽植物為退化鹽堿地的代表植物,它們本身的鹽分含量很高(27%~39%),當枯枝葉腐爛時,其所含的大量鹽分就會遺留在土壤表面,而且,這些植物也不具備飼用價值。因此,利用這類植物來改良鹽堿土壤應保持慎重。
4.提高植物的抗鹽能力
提高植物的抗鹽能力比降低土壤的鹽含量更具有積極的意義,但難度也很大,這需要培育新的抗鹽品種或提高植物的耐鹽能力。目前,這種方法正處于研究階段。
(四)化學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質,如石膏、磷石膏、亞硫酸鈣等)
1)增施酸性磷肥可以改善土壤的鈣素營養,改善土壤的通透性能,加強淋鹽的效果,還可減輕可溶性鈉鹽對作物的危害。
2)增施硫酸亞鐵可促進土壤中難溶性的碳酸鈣變成溶解性較大的碳酸氫鈣,增加土壤中的活性鈣含量,同時調節土壤的酸堿度。
3)增施土壤結構改良劑。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