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土壤如何改良為黃紅土壤種植油茶
水田土壤的常見改良方法有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精耕細作,熟化土壤等。
增加土壤有機質的措施,施用有機肥:施用糞肥、廄肥、堆肥,青草、幼嫩枝葉,餅肥、蠶沙、魚肥等等,其中糞肥和廐肥是普遍使用的主要有機肥,土壤長期施用有機肥形成具有層狀堆積物表層的土壤,使土壤的熟化度提髙,肥力壯而不衰。
種植綠肥:綠肥是指把還在生長著的豆科等綠色植物體翻入土壤的肥料。種植綠肥是一個培肥土壤、提高產量的有效措施.種植綠肥必須按各地的生產條件和栽培特點而定。
精耕細作,熟化土壤:土壤耕作是指以深耕為中心的深翻、耙地、鎮壓、耢地、中耕、培土等耕作而言。通過耕作疏松土壤,加深耕層,翻埋肥料和殘茬,消滅雜草,定向培肥土壤,為作物生育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
油茶比較適宜采用條播的方式。生長在中國南方亞熱帶地區的高山及丘陵地帶,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純天然高級油料。一般水稻土、重粘土、以及堿性反應土等不適合作為油茶的圃地,最好選擇地勢平坦、避風向陽、質地肥沃、且保水與排水性能良好的微酸性土壤分布區。在播種前做好苗床并施足基肥,然后在播種后要覆蓋上一層細肥土并在其上蓋上一層薄草,以便保持土壤的濕潤,使種子盡快發芽、出土。當種子發芽出土后,需要在陰天或者是傍晚的時候揭開薄草,并及時進行除草和松土工作。
油茶喜溫暖,怕寒冷,要求年平均氣溫16~18℃,花期平均氣溫為12~13℃。突然的低溫或晚霜會造成落花、落果。要求有較充足的陽光,否則只長枝葉,結果少,含油率低。要求水分充足,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但花期連續降雨,影響授粉。要求在坡度和緩、侵蝕作用弱的地方栽植,對土壤要求不甚嚴格,一般適宜土層深厚的酸性土,而不適于石塊多和土質堅硬的地方。
水稻葉子發白是什么病
水稻苗發白有以下兩種情況:
一、缺素發白:水稻正常生長發育需要吸收氮、磷、鉀、鈣等16種營養元素,各種元素各有其特殊功能,不能相互替代。當某種元素缺少時,稻苗生長發育就會受阻,表現出不同的癥狀。有五種元素不能滿足生長需要時,水稻就會出現葉片發白的現象。
①缺鋅。多發生在水稻移栽返青后,插后2~3周的分蘗期是發病高峰期。往往造成縮苗不長,植株矮化,新葉葉片變短變寬,分蘗少,基部葉片的葉尖先干枯。接著中部葉片呈棕色至赤褐色不規則病斑,進而從下部葉片到上部葉片陸續出現病斑,葉脈發脆易斷,出葉速度慢,新葉變得細窄,基部和中脈區失綠變白,邊緣皺縮呈鋸齒狀,心葉卷曲。
②缺硫。稻株生長受阻,植株矮小,初期幼葉發黃,葉脈先失綠,然后遍及全葉,嚴重時老葉呈白色,根長,支根少,色白而細嫩。
③缺鐵。一般發生在秧田的幼苗期,除葉片褪綠變白外,秧苗生長比較正常,無植株矮化或畸形癥狀出現。幼葉先失綠,然后是全部葉子失綠變白,但葉脈仍然是綠色。 ④缺硼。植株矮小,新出葉尖端變成黃白色,卷縮,嚴重時頂端生長停止。后來長出的葉子折迭彎曲,近白色,但分蘗較正常,新生分蘗可繼續生長,水稻結實不良,空殼多,產量低。 ⑤缺鈣。輕微缺鈣時,植株外觀受影響小,嚴重缺鈣時,植株略矮,上部葉片頂端變成白色和卷曲,后轉為黑褐色,根短,根尖褐色。
防治辦法:對癥施肥,缺什么補施什么,并根據土壤酸堿度以及各種肥料的性質和相互關系,合理施用。改善土壤的通透性,采取開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和重曬田等措施,增強根系活力和吸收養分能力。
二、白化病 秧苗發黃、發白是水稻旱育秧的常見病,稱黃(白)化病。發病癥狀:新葉葉色褪淡變黃,嚴重的白化,不卷葉,但葉片薄;老葉在發病初期正常,之后也逐漸變黃;根變褐,吸收功能衰退。堿性土壤易發生這種病害,石灰性沙土地區更容易發生。
另外,施草木灰和大量施用磷肥也會發生這種病害。 水稻秧苗黃化、白化,是由于秧苗生理缺素,葉片葉綠素形成不足引起的。水稻適應吸收還原態養分,對某些氧化態的養分不易吸收利用。在干旱富氧條件下,土壤中的許多礦物元素如鐵、錳等,被氧化成高價態。這些氧化態的元素,必須靠土壤中的有機質和水稻根系分泌的有機酸來絡合,活性提高后才能被稻秧吸收利用。苗床培肥不當,秧苗生長環境條件惡劣,根系泌酸和吸收功能減弱,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滿足不了秧苗生長需要時,秧苗葉片葉綠素形成就會受阻,秧苗就會黃化、白化。
防止稻秧黃化、白化,首先要做好土壤培肥工作,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少施磷肥,不施草木灰。在土壤呈中性或偏堿性的地區,可以利用稀硫酸進行床土調酸,將床土pH值調到4.5~6時,有利于減輕此病的發生。秧苗出現黃化、白化時,噴施0.2%硫酸亞鐵有一定的效果,以葉面噴施旱秧綠1號效果最佳,噴施后24小時就可見黃葉上出現綠色斑點,幾天后全葉變綠,根系同時恢復吸收功能。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