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種土豆怎樣才能長好?
鹽堿地馬鈴薯栽培技術
馬鈴薯雖然對土壤的適應范圍很廣,但最適宜馬鈴薯生長的土壤為砂質壤土,因為這種土壤透氣性好,比較肥沃,利于保水保肥,容易取得高產。
而鹽堿地土壤板結,并且堿性鹽含量較高,一般pH值為8左右,鹽堿地春季地溫低,地溫回升慢。因此,鹽堿地栽培馬鈴薯,苗出土緩慢,有的馬鈴薯芽因土壤含鹽量高而不能正常出土,在土壤內枯死,造成缺苗斷壟。出苗后的馬鈴薯由于春季干旱,植株生長不良,致使發生早衰。因此,鹽堿地栽培馬鈴薯產量很低,產量一般為7 500~12 000kg/hm2左右,高產的不超過15 000kg/hm2,經濟效益很低。為了改變鹽堿地栽培馬鈴薯低產的現狀,通過改土,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精心管理,取得了平均產量37 680公斤好收成。改良技術如下。
1 改良土壤,施足基肥
冬前12月份施入山紅土150m3/hm2,奶牛糞肥75m3/hm2,對土壤進行改造。先將山紅土與肥料撒施均勻,然后深翻25cm凍垡,以改變鹽堿地板結的土壤結構。
2 選擇良種
馬鈴薯的品種很多,根據其成熟期的長短分為極早熟、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種。選擇的栽培品種是早熟品種魯引一號脫毒馬鈴薯,并從中精選出表皮光鮮、大小適中、無病蟲害、無損傷的馬鈴薯作種。
3 種薯催芽
來年2月初對種薯切塊催芽。將選好的種薯切塊,每塊重約25g,有1 ~2個芽眼。將切好的種薯塊,放入10mg/kg赤霉素和300倍液多菌靈的溶液中,浸泡15min(10mg/kg的赤霉素可打破馬鈴薯種塊的休眠,使種薯塊發芽一致;300倍液的多菌靈可殺死種薯塊表面的致病菌,減輕馬鈴薯病害的發生),然后撈出,晾干表面水分,再用剛剛燒好的草木灰拌種。在溫室或塑料拱棚內挖一個長5m、寬1m、深0.2m的畦,將處理好的種塊平擺在畦里,擺單層,種塊上覆蓋5cm左右的土,最后蓋上塑料薄膜保溫催芽,3月中旬當芽長1.5 ~2cm時開始播種。
4 施肥
將凍過一個冬季的地耙細整平,然后整畦,畦寬170 ~180cm,溝寬25 ~30cm,溝深20 ~25cm,每畦播種4行,用鋤頭在畦面上開溝深10cm的播種溝,溝距40 ~45cm,施入過磷酸鈣750kg/hm2,硫酸鉀375kg/hm2,尿素225kg/hm2。把3種肥料混合均勻,肥料施在2種薯塊之間的位置,肥料采用穴施,每穴20g左右,防止肥效被堿性土壤破壞。施肥時還要配合化肥施用農家肥、生物肥,因為復合生物肥可將空氣中的氮固定轉化為氨態氮;并將土壤中不溶性磷、鉀分解成可溶性磷、鉀,供作物利用,還可以改良鹽堿地。
5 播種覆膜
將催好芽的種薯塊,芽朝上擺在種植溝內,株距25cm,溝內均勻撒上配制好的藥餌(0.5kg甲基異硫磷摻干細土50kg拌勻),最后種植溝覆土起壟,壟高8 ~10cm。保證種薯塊在土下10 ~15cm,以防將來所結薯塊出土,形成青頭,影響馬鈴薯質量。由于春季多風,并且干燥少雨,為了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不至于使地下水中的鹽堿留在土壤表層,影響馬鈴薯的正常生長;并且馬鈴薯苗期正值早春季節,為了保暖防凍害,都必須覆蓋地膜。覆蓋前用50%乙草胺乳油1 500 ~2 250g/hm2,對水600~960kg/hm2,均勻噴濕種植畦面以防除雜草。然后再覆蓋地膜,用強力超微膜緊貼壟面覆蓋,膜四周用碎土封嚴扎實,以防覆膜被風刮走。
6 田間管理
馬鈴薯出苗前,主要防止畜禽進地踐踏,損傷地膜。馬鈴薯出苗后及時破膜放苗,并將破口處用細土封嚴。若出苗時恰遇低溫,則可適當推遲破膜放苗時間,防止將幼苗凍傷。3月下旬馬鈴薯苗陸續出土,每2d查苗1次,將出土的小苗及時破膜放苗,防止晴天中午膜內高溫燒苗。苗出齊后,根據馬鈴薯的苗情每7 ~10d噴施1次葉面肥(可用0.5%的尿素加上0.3%的磷酸二氫鉀或葉面寶)。在馬鈴薯現蕾到開花期噴2遍150 ~200mg/kg多效唑溶液抑制植株生長,增強光合作用,促進養分向地下塊莖轉移,促使塊莖迅速膨大。收獲前3周每周噴1次微肥加上0.3%磷酸二氫鉀促壯防衰。
7 病蟲害防治
由于采用的種薯是脫毒馬鈴薯,病蟲害發生較輕,一般不需要單獨施藥防治,可結合蕾期噴施多效唑時加入50%多菌靈800倍液噴霧。馬鈴薯開花前后,蚜蟲危害較嚴重,4月20日左右用10%吡蟲啉噴灑1次滅蚜,5月20日左右用3%的正打蚜500倍液滅蚜1次。
8 適時收獲
當葉片由綠轉黃、部分植株開始枯死即可收獲馬鈴薯。5月底開始收獲馬鈴薯,平均產量為37 680kg/hm2。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