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茶園怎樣達到全苗壯苗要求?
1、茶園選址要求 有機茶園選址,要求生態環境好,自然植被豐富,空氣清新,土壤未受污染,周圍無污染源,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PH值以4.5至5.5為最佳。 2、茶園墾種技術 全面深墾,最好機挖,深度要求在50厘米以上,必須全面清除樹蔸、竹根、石塊;精心條墾,人工、機挖均可。種植帶寬、深規格為60×50厘米,表土、底土分別堆放,以利分別回填,待種植帶施足底肥后,先回填表土,再回填底土。底肥以農肥為主,一般畝施30—40擔,每畝另配施磷肥100千克。有條件的可畝施餅肥200—250公斤作為底肥,亦需配施磷肥。 選用無性系良種,注意適應性和適制性。要求合理密植,提倡雙行雙株,規格參數為150×33×30厘米(大行距×小行距×株距)。茶苗質量要求達到二級以上,茶苗高度未達20厘米不予栽植。根據我縣氣候特點,以晚秋或早春為栽苗適期。栽苗時根系應舒展,覆土后根際應踩緊。栽后離地15厘米定剪,最后灌足定根水。 3、幼齡茶園撫育技術 全苗、壯苗,是幼齡茶園的撫育目標。第一年注重全苗,兼顧壯苗;第二年注重壯苗,兼顧全苗。幼齡茶園撫育技術要注重除草、抗旱、施肥、補缺。 除草年分四次,分別為4月上旬、5月中旬、6月與8月下旬,及時淺鋤,莫松茶根。若遇茶苗生長不良,芽葉萎縮,如能排除積水因素,多是茶苗染病,農藥可選多菌靈,亦可使用托布津,濃度為600至1000倍液,如發病輕微,可選“噴灑法”;若發病較重,應用“灌蔸法”。 新栽茶苗,活不活在于水,幼齡要全苗,必需抓抗旱。鋪草與培土是幼齡防旱主要措施,應在旱季來臨前完成。提前鋪草還可抑制雜草生長,增加肥力。若條件允許,可直接澆水抗旱。幼齡要壯苗,還應巧施肥,年施追肥三次,分別在5、6、8月下旬。肥種雖有多樣,腐熟農肥最宜,倘條件不允許,則畝施尿素5公斤。葉面施肥,可用尿素,一擔水,半斤肥;春季配施三兩磷酸二氫鉀,夏秋配施適當農藥治病蟲。 茶園補缺,秋季進行。補苗應同品種,移栽需多帶土,且應陰雨移栽。幼齡定剪,每年1次,定剪時期,驚蟄左右最適;定剪高度,年升5寸為宜。 4、成齡茶園管理技術 茶蓬覆蓋度大,茶樹生長勢強,是成齡茶園的管理目標。成齡茶園管理技術包括除草、治蟲、修剪、施肥與采摘。前四次是手段,采摘才是目的(有時亦作管理手段)。茶園封行前,除草要及時,措施參照“幼撫”。有機茶園栽培,治蟲最為關鍵:結合田管,摘除蟲卵枝葉,改變蟲蛹棲息部位,以達滅蟲的目的;采摘、修剪亦是治蟲手段。對當地優勢害蟲種群,優選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以及礦物源農藥防除,關鍵是治早、治小。 茶樹修剪,成齡茶園常用輕剪、深剪與邊剪。輕修剪每年1次,深修剪3—5年1次,邊修剪視實際情況而定。修剪時期:輕剪在驚蟄左右;深剪于春茶結束;邊剪常年可行,然多在5月下旬。成齡茶園因采摘之故,營養損耗多,因此,施肥要及時、足量(采摘茶園缺肥是個普遍問題)。要重視追肥、基肥。追肥以氮素肥為主,基肥以復合肥或餅肥為主。條件許可,應施大量農家肥(或河塘泥)以改造茶園土壤,提高地力。 采摘即收獲,批次越多,單產越高。鮮葉采摘要始終貫徹“以采為主,采養結合”之原則,大力推行平面采摘法,堅決杜絕立體采摘(即“大掃蕩”)。要根據樹齡、樹勢,作適當留養。做到早開園,按標準,分批次。
茶苗買的時候要選擇根系發達一些的,最好要帶有一些泥土,種植的時候挖坑,踩實,讓茶苗根與泥土更貼切,最好再澆一次定根水,一般剛剛種的茶苗不要施肥,等過幾個月茶苗穩定了,再少量的施一點
茶苗想要種的好,選山場也很重要,要選擇透水性好的土壤,山頂上的樹不用砍掉,要多留一些闊葉林,要多留一些生態,那樣以后蟲子也很少,基本不用打農藥,不要都是光禿禿的山種植茶葉,那樣沒有生態,茶葉后期品質也不好,最好的環境是頭上留樹,邊上有小河,腳下也留樹,那樣環境下生長的茶,好管理,生態好,茶葉也長的快,后期加工制作的茶品質也是很好的,謝謝大家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