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有意義嗎?
近期,全國興起的垃圾分類活動,震蕩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可以說垃圾分類是必須且無奈之舉,至少在中國大地上,還是破天荒的頭一次。
記得10年前第1次到日本旅游,發現日本的商品包裝絕對屬于過度包裝(相對于同時期的國內包裝程度來說)。 上世紀80年代,我們國家在包裝上,可是引領著世界的環保潮流!(絕不夸張)而那個時候在美國和日本及發達國家,都已經開始廣泛的應用塑料袋和以石油為原料制造的難以降解的包裝材料。
我國80年代可見的是這樣一些場景:
糕點都是用油紙包著,外面套著薄紙殼,然后兩盒一疊用紙繩(這里必須給個大大的贊,這種繩子是用薄的牛皮紙搓起來的紙繩!)一捆、手一提就OK了。那時候人們管這種糕點禮盒叫菓子。一般逢年過節去送禮串門,基本上是左手兩瓶酒,右手兩盒果子。買肉也是用油脂一包,紙繩(紙繩幾乎是那個時代的標配)一捆,隨手扔進自帶的布兜里。
買化妝品更是環保的讓人驚訝。那時可沒有各種各樣的塑料瓶包裝。在我的印象里化妝品基本上只有一樣~雪花膏。家里條件好一點的,會成瓶的買。而包裝的瓶子也很有意思。是一種類似乳白色的玻璃材質,也就是說他和我們的玻璃酒瓶,瓷碗是一樣的~是無機材料(這無疑是比較環保的)。絕大多數人家會將一個空瓶重復利用很多年。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東西叫蛤蜊油。記得小的時候經常被風吹到手臉裂口,這時大人就會買回來一個蛤蜊油,中間的防裂油倒是沒什么特別的,淡白色有一股淡淡的芳香而且對手腳裂口有特效,之所以叫蛤蜊油,那是因為真的使用白蛤蜊的殼,做成包裝,記得對孩子來說,把蛤蜊油打開、抹完后再嚴絲合縫的扣回去,真的是個技術活(笑)!
那時買米買油都是去供銷社糧店。記得那時買米時,幾乎家家都是用白棉布縫制的米袋裝米(這種棉布袋子是成袋買白面時的包裝袋,大多為50斤一袋,很少有小包裝的),買幾種米,就拿幾個米袋子……裝完米用麻繩一系,或者放在自行車后座上,或者兩袋米往自行車橫梁上一搭,騎著就回家了。再回頭看看今天的大米機會都是用塑料袋包裝,油也是用塑料桶,但是米和油吃完后,又幾乎沒有人會重復的利用,這看起來是小事,但是全國每天要扔成千上萬個紙袋和塑料桶。
記得小時候家里的盆,幾乎除了一種搪瓷盆(洗臉盆),就是洗衣服用的大鋁盆。真的是很少見到塑料制的日常用品。 現在再看看今天國外的流行包裝趨勢是什么?仿佛又回到了我國80年代廣泛應用的紙袋或者是重復使用的袋子(自帶)。
這可不像是我們經常看到的設計潮流的回歸,而是人們已經意識到塑料制品的危害,并秉持著一勞永逸的決心,毅然返回了環保材料的懷抱。 但這個返璞歸真的選擇看起來容易,過程卻是極其痛苦的。在2019年,除此我國已經宣布停止接收來自國外的任何洋垃圾。在看似一個簡單的聲明,卻給已經嬌生慣養的發達國家敲響了警鐘。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我國接收了不計其數的外國洋垃圾,雖然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工業原料不足的缺口,同時也在對這些垃圾進行工業原料轉換的過程中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甚至有些污染是不可逆轉的。那么現在擺在發達國家面前的垃圾處理,就已經是迫在眉睫了。甚至很多國家政府抱怨,他們已經快被垃圾給淹沒了……這也是長期將垃圾向其他國家的輸出,導致這些發達國的垃圾自處理能力嚴重不足!
那么現在都有哪些比較流行的垃圾處理方式呢?
一是回收利用,在這方面美國,等發達國家做的還是不錯的。例如我們現在所穿的抓絨沖鋒衣等,這都是由塑料瓶為原料制成的(大概十幾個瓶子就能做一件衣服)。但回收再利用的瓶頸在于塑料瓶的瓶蓋,和平身還有商標分,屬于不同的塑料材質,要將其再分類……這道工序還沒有機械設備可以完成,因此在人力成本高的驚人的發達國家無疑就陷入了一個死循環。(提醒一下:以往都是很多空塑料瓶子直接壓縮成一個立方體,直接出口到我國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不但轉嫁了加工,分揀成本,還帶來了污染。)當然一些鐵鋁銅一類的金屬材料的回收、加工起來會比較簡單。但有一類最麻煩的就是電子產品,雖然它們被稱為“城市礦山”,但由于一塊電路板上集成了幾十種不同材質的原料,這就為回收再利用和同種材質的提純加工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和不可避免的污染。在我國某些專門處理這類電子版的村落通過原始的加熱溶解的方式,造成了嚴重的重金屬污染,給身處其中的人們帶來各種不治之癥。
二是填埋。根據我國規定的日處理規模能力分級表: 一級 1200噸/日; 二級 500~1200噸/日 三級 200~500噸/日 四級 200噸/日(以下) 例如:北京地區就有一級填埋場6個和二級填埋場6個。整個北京地區的日前來處理能力為14,000 噸,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這意味著為此投入的人力物力,要遠大于這個數字。 垃圾填埋場一般采用“分層覆土填埋”的方式對垃圾進行處理,填入一層垃圾再填蓋一層黃土,這樣很有效的降低垃圾的污染。 建造垃圾填埋場也和建房是一樣的,但更有計劃性,并要慎重考慮多種因素的影響,建設程序包括:選址、設計、施工、填埋廢物入場條件、運行、封場、后期維護管理、污染物控制、監測。如果實行垃圾分類以后,樂觀的估計垃圾數量最低是腰斬。而且填埋后的垃圾會不斷的產生廢濾液,甚至是某些混合的可燃氣體,這些都是需要持續投入的。
三是焚燒。就是將垃圾在高溫爐中充分燃燒,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的熱量,世界各國也將產生的熱量普遍用于發電和供暖。美國西屋公司和奧康諾公司聯合研制的垃圾轉化能源系統不但可以將濕度達7%的垃圾進行焚燒,焚燒效率更是高達95%,而且通常的做法是將高溫轉化成蒸汽,用于民間采暖及大規模發電。但焚燒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有害氣體,這也將是未來垃圾焚燒處理需要突破的難點。
四是堆肥。就是借助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對生活垃圾進行無害處理的方法。將堆積起來的生活垃圾,整體保持在70度進行發酵,通過微生物分解的能力將垃圾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的養分。最終將其轉化為用作肥料的腐殖質。但有一個問題是,長期堆肥過程中會造成土壤板結和地下水質惡化等影響……所以,堆肥很難進行大規模的展開,這也是在處理過程中的監測及隨機調節最為復雜的一種處理方式。
所以垃圾處理過程中的垃圾分類及回收,整個垃圾處理環節中耗能最小,也是能最快轉化附加價值的過程,而之后的無論是填埋,焚燒,還是堆肥都會不同程度的,造成環境的破壞和污染。會讓我們秉承“垃圾就是放錯地方的寶貝”這個理念,全力做好垃圾的分類……正可謂,“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可以少用以點原料
1、在我們垃圾分類的時候,扔了的垃圾可以轉為新的產品,減輕了用新的原料去做可以回收的東西。就好像星巴克的紙巾不是白色的知道為什么嗎?因為星巴克在用紙質回收的東西來做的紙巾。紙袋也是用回收的紙做的。垃圾回收可以幫助我們一起保護環境。
2、垃圾分類減少了垃圾堆。垃圾分類好了就會分到不同地方去處理,不會一堆一堆不明垃圾在街上不知道怎么辦。減少占地: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質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嚴重侵蝕。
3、減少環境污染。因此回收利用可以減少危害。
4、變廢為寶環保,又節約資源。
5、將易腐有機成分為主的廚房垃圾單獨分類,為垃圾堆肥提供優質原料,生產處優質有機肥,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減少化肥施用量
6、將高含水率的廚房垃圾分離,提高了其他垃圾的焚燒熱值,降低了垃圾焚燒二次污染控制難度
7、將有害垃圾分類出來,減少了垃圾中的重金屬、有機污染物、致病菌的含量,有利于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減少了垃圾處理的水、土壤、大氣污染風險
8、將不同類別的垃圾進行了分流、使最終進入衛生填埋的量大大減少,延長了填埋場的使用壽命
9、提高了廢品回收利用比例,減少了原材料的需求,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10、普及環保與垃圾的知識,提升全社會對環衛行業的認知,減少環衛工人的工作難度,形成尊重、關心環衛工人的氛圍。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