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斷氣恐嚇,瑞士停工,俄羅斯淡定,德國為何怒火沖天?
這個問題本身就讓德國怒火沖天。
“前天”的二戰,德國被美國為主的同盟國吊打得遍體鱗傷;“昨天”的北約,德國被美國騎在頭上作威作福;“今天”的德國,只是想用上清潔便宜的天然氣,不想在寒冷的冬天被凍成狗,美國就粗暴地制裁北溪二號線工程,讓這個耗資95億美元且已完成90%的歐洲民心工程、模范工程、樣板工程成了面子工程。
這就好比你做什么都有一個惡霸對你敲詐勒索甚至要謀財害命一樣,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某些法官一樣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甚至站在那里等人殺,德國要是面對美國的粗暴干涉心如止水,那才是真正的腦子有病。
就算不是為了北溪二號線的550億立方米年輸氣量,單單是因為90%的最后關頭被暫停,素有嚴謹,也就是強迫癥的德國也是絕對無法接受的。
所以德國很生氣,后果不嚴重。
北溪二號線的停擺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星期,就在俄羅斯和歐盟為“精誠合作通管氣,眾志成城創奇跡”而激烈沖刺的最后時刻。伴隨著美國參議院2019年12月17日通過的《2020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一盆冷水潑了下來,將俄羅斯和德國都澆成了落湯雞。
而當俄羅斯和德國還沒反應過來時,負責最后階段,也就是波羅的海深海管道鋪裝的瑞士Allseas集團竟然第一時間跑路了。因為《2020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包含了制裁北溪二號線工程的內容,要求施工單位立刻停工,否則將對其進行制裁,包括凍結其財產,阻止其入境美國等。
這對于瑞士Allseas集團而言非同小可,因為一旦得罪了美國,下場必然是吃不了兜著走,所以Allseas集團撤出所有作業設備。而因為Allseas集團掌握著歐洲深海管道鋪裝的技術,某種程度上也是世界領先的技術,這讓北溪二號線直接陷入了停擺的尷尬境地,美國再一次輕松取得了對德國對抗的勝利。
面對這樣的局面,德國的怒發沖冠不僅不難理解,反而在意料之中。
作為深海管道鋪裝的施工單位,瑞士Allseas集團的左右逢源不難理解,畢竟不是所有國家都能成為永久中立國。而俄羅斯的“氣定神閑”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因為沒有北溪二號,俄羅斯還有“土耳其流”,還有遠東管道,最不濟還有北溪一號線??傊?,只要天然氣價格合適,俄羅斯天然氣找買家從來都是輕松加愉快。
反倒是德國從始至終都如坐針氈、芒刺在背。
作為被美國控制70多年的國家,德國自二戰戰敗后,就一直是美國真正意義上的殖民地,時至今日依然有超過3萬美國大兵駐扎在德國。
美國在德國保持駐軍,表面上是防止法西斯主義沉渣泛起,本質上是為了鉗制德國,控制歐洲,將德國打造成對抗俄羅斯的橋頭堡。
而因為如此重要的區位,德國在二戰后接受了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又在朝鮮戰爭中接受了大量軍火訂單的刺激,在短短十多年時間里就迅速崛起為歐洲最發達的國家。
而一旦有了實力,就會萌生“單飛”的念頭,所以其后美國和德國的控制與反控制就成了幾十年來的固定節目。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存在,保證了即便美國遠在大西洋彼岸,也能把歐洲尤其是德國握在手里邊。而夾在美蘇兩極夾縫中的德國,因為身處美蘇兩極之間,自然命運比較悲慘,無論是聯邦德國還是民主德國。
但也正因為蘇聯及共產主義陣營的存在,德國和法國等才有機會在美國的眼皮子底下開始了歐洲的一體化嘗試,并最終產生了強大的歐盟。
在將近半個世紀的兩極格局時期,無論北約還是歐盟都有著反蘇的意味。但是當1990年德國統一,1991年蘇聯解體,共產主義陣營不復存在后,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格局都發生了深刻改變。
在紅旗落地的東風下,北約和歐盟紛紛東擴,將蘇聯曾經的東歐衛星國波蘭、匈牙利等以及蘇聯曾經的加盟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納入朋友圈。在這樣的形勢下,繼續充當美國遏制俄羅斯的馬前卒就顯得不合時宜了。而且如果不削弱甚至擺脫美國的控制,隨著美俄實力的此消彼長,美國必然加大對歐盟的壓制,歐盟的更進一步終歸無從談起。
蘇聯解體后的俄羅斯一蹶不振,長期處于半死不活的狀態,完全沒有了與西方陣營分庭抗禮的雄厚實力。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將俄羅斯視為宿敵目的再明顯不過,那就是通過“俄羅斯威脅論”恐嚇西歐國家出錢出力緊隨美國,并給本國軍火大亨創造更多的市場。
所以,德國已經認識到,俄羅斯雖然在歷史上不被西方國家接納,甚至今天的俄羅斯與德國還有領土上的不堪記憶,但俄羅斯終歸比美國距離更近,如果不考慮俄羅斯而舍近求遠,德國必然得不償失。
而在美國通過英國脫歐瘋狂破壞歐盟團結,沖擊德國歐洲一哥地位的過程中,德國只有借助俄羅斯的力量,才有更多抗衡美國的資本。
而當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后,徹底失去完整而強大的工業體系后,只能淪為靠出賣資源為生,在傳統影響力有心無力的情況下,隨著管道鋪設進行的能源擴張正在四面出擊,北溪二號線就是俄羅斯向歐洲擴張的重要體現。
美國之所以在北溪二號線上從中作梗,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北溪二號線的成功會直接沖擊烏克蘭的戰略地位,而這會讓美國通過烏克蘭牽制俄羅斯的設想化為泡影。
而北溪二號線的停擺,會直接讓俄羅斯和德國的眉來眼去戛然而止,對德國的歐洲領導地位也是一個巨大的沖擊。雖然俄羅斯也能夠通過其他天然氣管道,例如烏克蘭將天然氣輸送到歐洲,但德國的中轉站地位勢必不復存在。
所以德國很生氣。
更讓德國怒不可遏的是,德國無法使用俄羅斯的天然氣,但美國提供的天然氣又貴又不穩定,這是典型的拿德國當冤大頭。
而從北溪二號線進行到90%被叫停的操作來看,美國也無法徹底攪黃北溪二號線,老特政府的操作越來越像是沒事找事,目的就是為了美國天然氣的銷路,這自然讓德國怒火中燒。
一直以來,德國在反擊美國的過程中,始終處于弱勢地位,但俄德合作的北溪二號線將拉進俄德的距離,美國的制裁更會將德國推向俄羅斯,而當德國和俄羅斯攜手并肩,德國的憤怒就不會再無足輕重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就在北溪2號線工程臨近尾聲時,美國終于按耐不住了,20日,美國總統簽署了《國防授權法案》,根據該法案,凡是參與到北溪2號線的國家或個人,都將受到美國的制裁。
消息傳出后,承擔這一工程的一家瑞士公司,宣布暫時退出了該項目,對此,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22日表示:盡管美國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但“北溪2號”,和“土耳其溪”項目將繼續進行。拉夫羅夫同時信心滿滿的強調:歐洲人了解他們的商業利益。我們從拉夫羅夫的話中,能清晰的感到俄羅斯的從容淡定,對美國旨在阻止俄德合作項目的制裁法案,德國政府明確表示拒絕,稱這是干涉德國內政,重申德國聯邦政府“拒絕任何域外制裁”。
那么在俄羅斯如此淡定時,德國為什么對美國說不呢?這是因為,德國的所需石油和天然氣,有90%以上都依賴進口,而對俄羅斯的天然氣的依賴更是達到了40%,而“北溪2號”
工程,是一條從俄羅斯,經波羅的海直接通往德國的天然氣管線,工程總投資110億美元,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出資一半,另一半則分別由法國,荷蘭,奧地利,和德國等5家公司參與投資,北溪2號線建成后,俄羅斯對德國的輸氣量為每年550億立方米,由于“北溪2號”將直接輸往德國,這將極大的緩解德國對天然氣的需求,同時也省下了高昂的“過路費”,對德國的民生和經濟,是一個絕好的項目,所以,德國絕對不會視自己的利益而不顧,聽任美國的指揮。
還有就是,美國對“北溪2號”的制裁,就是想讓德國等歐洲國家,購買美國的液化氣,而美國的液化氣價格卻是俄羅斯天然氣的3倍,而美國的這種公然“明搶”,實在令德國難以接受。因此,德國在投入巨資,馬上見利的情況下,卻遭到美國的無理阻撓,德國怎能不“怒火沖天”呢?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