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叫六安還是六安?
六安的由來
六安的“六”最早是指今六安市一帶的一個古國六國。《史記·夏本紀》記載:“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gāo yáo)之后于英、六,或在許。”《漢語大詞典》中“六”的詞條中也有收錄“(lù)古國名。偃姓,皋陶之后。今在安徽六安市。公元前622年為楚國滅。”
“六安”作為地名直接記載在《史記·五宗世家》中:“(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賢為膠東王奉康王嗣,而封慶于故衡山地,為六安王。”這里的“故衡山地”是指秦朝時設立的衡山郡,以境內(nèi)的衡山(今潛山縣天柱山)得名。
東漢章和二年(88年),漢章帝薨,遺詔徙封六安王劉恭為彭城王,六安國除,并入廬江郡。北宋時期,始設六安縣,六安作為地名延續(xù)至今。
六(lù)是方言,還是古音
六安話屬于江淮官話方言,字詞發(fā)音與標準普通話之間存在明顯差異,所以有人認為lù安的讀音是六安當?shù)氐姆窖宰x音,既對也不對。與福建人讀hu建不一樣,六安的lù,實際上是古音讀法,只是到了現(xiàn)代成了方言。
“六”字在古代的韻書中,如東漢的《說文解字》,隋朝的《切韻》,宋朝的《廣韻》、《集韻》中全都是“立竹切”,即取“立”的聲母“l(fā)”,取“竹”的韻母“u”,讀作“l(fā)u”。同時,古音又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平上去三聲演變?yōu)楝F(xiàn)在普通話的一二三四聲,而入聲則已經(jīng)在普通話中消失了,但在包括江淮官話的南方漢語方言中仍有保留,六安的“六”在古音中就是入聲。
另一個問題就是關于漢字大寫數(shù)字“陸”和“六”的關系。
“六”字自古就有,本義是草廬,后另造“廬”字代替六的本義,六則被用來專門作數(shù)字使用。武周時期,武則天制造了許多漢字,以彰顯自己作為歷史上第一位女皇的特殊性,除了日月當空的“瞾”字,還有漢字大寫數(shù)字。顧炎武所著《金石文字記·岱岳觀造像記》中寫道:“凡數(shù)字作壹、貳、叁、肆、陸、漆、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朱元璋后來將“漆”改為“柒”,“仟佰”改為“仟佰”,大寫數(shù)字最終確定。
今官府文書,凡記其數(shù),皆取同聲之字,借以為用,貴點畫多,不可改換為奸耳,本無義理可以與之相更也。——程大昌[宋]
陸在古代韻書中同樣是立竹切,與六的古音是一樣的,都讀作lu。在普通話中,陸還保留著lù的讀音,而六的古音為何消失了呢?
“六”讀音的演變與確定
漢語有一種叫文白異讀的特殊現(xiàn)象,在一些漢語方言區(qū),為方便學習,人們會用標準語進行教學活動,這種讀書識字時所使用的讀音稱為文讀,而在平時的交流中,又會使用當?shù)氐姆窖裕Q為白讀。例如現(xiàn)代教育中,我們以普通話進行教學活動,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更習慣用當?shù)胤窖赃M行交流。同理,六在古代也有他的文白讀音,而六在北方方言中的白讀就是liu。
元朝的《中原音韻》就真實記錄了元大都(今北京)的真實語音。與《廣韻》這類以文讀音為描寫對象的韻書不同,《中原音韻》是歷史上第一部以民間口語為描寫對象的韻書。在《中原音韻》中,去掉入聲分派到平上去三聲,再將平聲分為陰平、陽平兩聲,形成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與現(xiàn)代普通話的聲調(diào)相同,可以理解為北京方言即普通話的雛形。
《中原音韻》舍棄了反切,改用韻譜表示讀音,六的聲母為“來(l)”,韻母為“尤侯(iou)”,入聲作去。明朝以江淮方言為官話作《洪武正韻》時,雖然恢復了反切和平上去入四聲,但同時保留了lu(盧谷切,入聲)和liu(立救切,去聲;立求切,平聲)的讀音。
明清時期,隨著北京方言影響力的擴大,六(liù)的讀音開始占據(jù)優(yōu)勢,在這一過程中,lu的讀音逐漸被廢棄,只存在于南方少數(shù)地區(qū),比如安徽六安和江蘇六合。到新中國成立時,語委和權(quán)威字詞典順應實際,確定六的主流讀音為liù,lù只用于地名。再到2005年第五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出版時,刪除了lù的讀音,所以央視作為官方權(quán)威機構(gòu),將六安讀作liù安,并沒有任何問題。
六安的讀音是否應遵循名從主人的原則
在地名、人名的使用過程中,對多音字的取舍或翻譯,應當遵循“名從主人”原則即名稱擁有者的習慣。在地名這一領域,通常是當?shù)厝嗽趺醋x,就這么讀,但是六安的情況似乎不太符合名從主人的原則。
通過前文,我們知道六最開始就是讀lu,后來白讀音liù取代文讀音lu成為目前確定的唯一的讀音。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六嚴格來說不是多音字,不論是讀liù還是讀lù,都是同一個意思,與多音字不同音表不同意有區(qū)別,所以六安讀lù安,并不是六的特殊用法或?qū)S凶x音。
表現(xiàn)在當?shù)胤窖灾校瑹o論是六安的“六”還是數(shù)字“六”都是讀入聲的lu,如果我們認可在普通話中六用作數(shù)字時讀liù,那么用作六安這個地名的時候,讀作liù也并無問題。如果一定要名從主人,那么粵語、吳語、閩語中的地名是否也要一并采用當?shù)氐淖x法?
此外,名從主人的原則只適用于多音字的情況。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字詞典中六的詞條一直有l(wèi)iù和lù兩個讀音,按照名從主人的原則,六安的“六”在80后90后在讀書時一直讀lù。但隨著語言的發(fā)展變化,在第五版《漢語大詞典》出版后,去掉了lù的讀音,《新華字典》也隨后做出調(diào)整,liù安也就成了唯一正確的讀音。
其他的異讀地名
其實除了六安,中國還有很多特殊讀音的地名,大體上可以分為古音保留,方言音變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音譯三大類,六安的就屬于古音保留。
古音保留:山東單縣,山西解縣,河南召陵,廣東番禺,安徽蚌埠,河北蔚縣等
方言音變:浙江臺州,廣東東莞,山西并州,山西繁峙,江西鉛山,山東莘縣等
音譯地名:大宛,大月氏,龜茲,吐蕃,吐谷渾,瓦剌等
(隨堂小測試,拼音就不注了)
一點個人的看法
首先,對于六安當?shù)厝藞猿肿xlu安,我表示理解。因為這不是因為當?shù)厝似胀ㄔ挷粯藴识鴮е碌模莑u安這個發(fā)音自古有之,在過去也是官方認可的標準發(fā)音,這次之所以引起爭議是因為標準變了,而不是當?shù)厝顺C情,這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其次,對于語委將讀音改為liù安,我表示尊重。畢竟語言是不斷發(fā)展的,正如繁體字簡體字之爭,改成大家更熟悉的liù安,確實可以減少很多誤會和尷尬,是符合現(xiàn)代的漢語環(huán)境的。
最后,分享一個案例。甘肅隴南市有一個宕昌縣,宕昌的“宕”字在過去只有dàng這一個讀音,但是在宕昌及周邊地區(qū),人們代代相傳的讀音一直是tàn昌,后經(jīng)過宕昌當?shù)卣叭嗣竦拈L期努力和呼吁,終于在2014年,民政部、教育部、語委聯(lián)合發(fā)文,正式將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的讀音定為“tàn chāng”,專門為宕昌縣給“宕”字加了一個讀音,解決了當?shù)厝嗣裼凶譄o音的尷尬局面。
本網(wǎng)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quán)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quán)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