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家鄉文化?
明成化年間,利津縣訓導章忠題詩“東津曉渡”云:“津河環帶碧流長,舟子清晨渡口忙;縹緲云邊人競濟,汪洋浪里棹輕飏;尋常蕩漾沉波月,來往棲遲向曉霜;幸際政平方系纜,行人猶似喚漁郎?!?/p>
民俗文化—虎斗牛
民間舞蹈“虎斗?!?,誕生于陋巷,成長于亂世,成熟于新中國。起源于東營市利津縣大北街村。經調查,山東省內沒有與其名稱、表演套路、伴奏方式相同的節目。已載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山東卷》。
清道光16年(1836年),利津縣城北街20歲的王繼先學會了用竹篾扎制老虎頭的技藝。每到春節,扎兩個大的虎頭,用黃布彩繪成虎衣,四個人扮作兩只老虎斗著玩,招惹的縣城人們里三層外三層地圍觀叫好。由于占用人員少,不用花錢買燈燭,熱鬧而低費用,就這樣上演了起來,并且有了名稱,叫做“老虎斗”。
利津城北街“老虎斗”上演了幾十年,約在光緒年間,“老虎斗”的創始人對節目進行了再創作,兩只老虎保留一只,增加了小猴、耕牛和牧童,以“耕牛救主”為主要故事情節的民間舞蹈逐步形成,一開始名稱為“耕牛救主”,后改稱“虎斗牛”。它情節生動,主題鮮明,場次清晰,結構緊湊。由“餓虎尋食”、“虎猴相戲”、“牧童放?!焙汀案>戎鳌彼牟糠纸M成,演出時間在40分鐘左右。伴奏用的鑼鼓經(鼓譜)名叫“老虎通(讀去聲)”,也是北街村所獨創,根據劇情而變化鼓音高低和鼓點疏密。年來節到,只要大北街的“老虎通”一響,人便潮水似的涌了過來。
非遺文化—黃氏酒坊釀酒技藝
黃氏酒坊生產的“一天一鍋”酒,其產地位于黃河入??谔幍狞S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東營?!饵S氏家譜》云:祖上為軒轅黃帝后裔,賜黃姓。一支在關西繁衍,一支遷至山西汾河畔,此脈乃世代以汾河河水釀五糧精華釀酒,又逐漸摸索總結出了釀酒秘方。后又從山西移民至山東,在利津的鐵門關落戶,仍以釀酒為業,寶號為“鐵門關黃氏酒坊”。
黃氏酒坊興盛于民國初年,民國22年(1934年)黃氏第72代孫、酒坊傳人黃瑞林老先生在兵荒馬亂之年購得一大畝地宅基,重建黃氏酒坊一座,異常顯赫,當時有“鐵門此關古,黃氏酒坊馨,名酒天下傳,醉倒黃河人”的民謠,婦孺皆知。此酒坊傳入軍馬場后,-將軍和-將軍十分青睞,飲得此酒后連稱:“好酒,好酒,軍馬坊子酒,軍內第一酒!”“百年醇釀軍馬坊酒,再綻新蕾一天一鍋?!钡莱隽藘删频膸煶嘘P系。
地方美食—水煎包
利津水煎包是山東省利津縣頗具特色的漢族名吃,水煎包皆是圓柱形的,齊齊地立著,像一頂頂小型的廚師帽,皮表呈麥黃色。包子散發出一股子質樸的面味,渾厚的豬肉和辛辣的蔥味。我以為有關面食,其美好與否,首先便是要有面味。面味是麥子的本質的信息,它里面有陽光的芬芳。豬肉和蔥,則有兩種不同形式的芳香屬性。
地方特色—北嶺丸子
利津北嶺丸子,是當地人民舉辦重大宴席時備受推崇的一道名菜,它來源于民間傳統的烹飪技術。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它只出現在個別家庭宴席上,進入八十年代后,是北嶺鄉陳、趙、岳、李四家先后把北嶺丸子這一地方名吃推向市場,并逐漸做大作強,成為利津飲食文化的代表。
北嶺丸子是用純凈的黃河水制而成,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彈性好、口感脆等特點,不含任何食用色素、香精等化學物質,是純天然、高營養的快餐食品。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北嶺丸子這一地方特產已不光是當地人的美味,而逐漸成為越來越多的外地人的佳肴,又是人們走親訪友的饋贈禮品。
后序
利津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春秋戰國時期,以“渠展之鹽”著稱。公元1193年1月(金明昌三年)置縣,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因利津古城的輪廓像一只鳳凰,被稱為“鳳凰城”。歷史上,黃河先后形成六條入海流路,其中兩條從利津入海。自明代大移民至建國初期,黃河入海新淤地吸引著全國各地的墾荒者在這里繁衍生息,多元的移民文化彰顯了利津人開放包容的性格,形成了崇文尊儒的民風。民間舞蹈“虎斗牛”、竹馬燈、金錢燈等民間藝術形式多姿多彩,利津水煎包、黃河故道鮮魚湯、鹽窩羊湯等地方小吃享譽四方。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