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建設理念及思路?
一、課程建設理念:
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標,從專題化理論教學、系統性實踐教學、開放式網絡教學三個維度,構建《基礎》課綜合教學改革方案;關照學生的專業化、個性化差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三個教學維度,形成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顯著提升《基礎》課教學效果;以教學重難點研究帶動理論研究,形成可呈現、可復制的系列教學成果和實踐成果。
二、建設目標:
1.加強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探索專題化理論教學、系統性實踐教學、開放式網絡教學;繼續改革和完善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
2.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不斷完善實踐教學環節。高度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實施,制定實施計劃,通過實踐教學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人生、社會問題的能力。
3.加強教學隊伍建設。逐步形成一支結構合理、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教師梯隊,配備教師定期進行網上答疑。培養1到2名青年主講教師,以保證本課程的可持續發展。
4.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改革傳統的教學思想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大綱、考試大綱、電子教案、教學視頻、習題、案例、參考文獻目錄等上網并免費開放,課程實現網上教學與管理。
三、建設內容、方法途徑
(一)探索專題化理論教學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綱,以問題為導向,從學生需求出發,整合教學內容,把教材體系轉換成教學體系;探索、凝練以品德修養、法律素養提升為具體目標的理論教學專題,提升《基礎》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助力學生健康成長。在需求調研的基礎上,整合18版教材內容,以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的養成為主線,擬設5個理論教學專題。
專題一:大學與人生——主要內容包括:適應大學生活;做好專業規劃;謀劃未來職業;實現人生價值。
專題二:理想與信念——主要內容包括:認清歷史使命;實現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
專題三:愛校與愛國——堅定集體主義觀念;做忠誠的愛國者。
專題四:德性與生活——轉化傳統道德;繼承革命道德;遵守生活規范。
專題五:法治與守法——樹立憲法意識;培養法治思維;爭做守法公民。
建設方法途徑
1.研究、規范每個專題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通過教學調研反饋教師授課情況與學生需求,及時進行教學管控;
2.定期開展課程組觀摩課、示范課活動,進行教學研討,探索教學規律;
3.各專題均實行名師引領、集體備課制度,較快提升理論課教學水平、教學效果;
4.定期組織工作室成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增強教師對改革開放成果的現實感受,促進教師更加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
(二)開展系統性實踐教學
結合學校實際和理論教學專題設計,探索、實施《課核心價值觀主題實踐教學方案》,構建與課堂教學相互促進的思政課第二課堂教學體系,實現校內外結合、課內外結合、必修與選修結合,形成可呈現的實踐教學成果。
1.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演講比賽;2.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識競賽;3.“微視頻 正能量”——弘揚核心價值觀微視頻校園大賽;4.“師院印象”作品大賽;5.“我的人生觀”征文比賽;6.校園文明現象“隨手拍”;7.法制實踐案例教學、錄像教學、模擬法庭或現場觀摩;8.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征文。
實踐教學成果形式:我的夢、中國夢等主題征文論文集;微視頻、正能量系列視頻;美術學院專業畫展;音樂學院紅色音樂會等。
(三)實現開放式網絡教學
建設獨立的《基礎》課教學網站,匯集教學資源,實現開放式、交互式教學。
建設內容和具體方法包括:
1.匯集教學資源——包括教師隊伍、教學大綱、考試大綱、教學計劃、實踐教學、參考文獻、教學課件、教案、理論動態等。
2.開展教學研究——進行課程教學問題、理論問題專題研究,成果上網。
3.征集教學設計——評選、征集優秀專題教學設計并上網。
4.遴選教學視頻——面向優秀教師,征集課程重難點視頻;教學視頻總數達25個以上,最終形成系列重難點教學視頻。
4.設置交互平臺——建設高素質管理員隊伍,實現實時溝通,及時解決學生提出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
(四)多元化評價體系
以實踐教學考核為主,注重過程考核,注重學生平時表現;期末考試以開放式案例分析為主,重點考核學生運用原理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具體比例為:實踐教學占40%,平時表現20%,期末考試占40%。利用已經開發的考試系統,實現網絡化考試。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