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區土壤類型分布的基本規律是什么?北京?
北京地區土壤分布規律
北京地區成土因素復雜,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土壤類型。全市土壤可劃分為9個土類,20個亞類,64個土屬。其空間分布特點是,全市土壤隨海拔由高到低表現了明顯的垂直分布規律,各土壤亞類之間反映了較明顯的過渡性。其分布規律是: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間有山地粗骨棕壤)—山地淋溶褐土(間有山地粗骨褐土)—山地普通褐土(間有山地粗骨褐土、山地碳酸鹽褐土)—普通褐土、碳酸鹽褐土—潮褐土—褐潮土—砂姜潮土—潮土—鹽潮土—濕潮土—草甸沼澤土。由于不同地區的成土因素的差異,土壤分布有明顯的地域分布規律。
1.北京市最高峰的海坨山、百花山、白草畔、東靈山等中山山地
在海拔1900米以上的陽坡,海拔1800米以上的陰坡的山地平臺、緩坡上,植被為雜草草甸,分布著山地草甸土,其下為山地棕壤。
2.海拔800—1900米的中山山地
主要分布的是山地棕壤。在陽坡或陡坡,植被差,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分布有山地生草棕壤及粗骨棕壤。由于受降水量及巖性影響,北部、東部山地雨量較豐富,酸性巖類較多,在陰坡600米處即可出現山地棕壤;西部、西北部山地,屬半干旱區,鈣質巖類較多,在900—1000米以上開始出現山地棕壤(見表6-1)。
3.海拔800米以下的廣大低山地區
主要分布山地淋溶褐土及粗骨性淋溶褐土。上接山地棕壤,下接山地普通褐土。在陽坡可直接與粗骨性褐土相鄰。但西部山區碳酸巖類及黃土性母質上發育的碳酸鹽褐土及普通褐土,可隨母巖分布到海拔800米以上,與山地淋溶褐土呈交錯分布,河谷地帶分布有洪沖積的褐土性土及少量人工堆墊的褐土性土;低河漫灘則有沖積物潮土分布;溝谷梯田主要為中厚層普通褐土,是山區的主要耕地。
4.海拔350—500米以下的丘陵及山麓平原中的殘丘,直至山前崗臺地區
主要分布有山地普通褐土、粗骨性褐土及碳酸鹽褐土,少部分為山地淋溶褐土。東部丘陵降水量較多,山地普通褐土與山地淋溶褐土的分界線大體在海拔300—350米;西部山地丘陵降水量偏少,且多硅質石灰巖類,山地普通褐土與山地淋溶褐土的分界線大體在400—500米不等。
5.山麓階地及洪積沖積扇中上部
沿山麓狹長地帶,呈環狀分布有普通褐土。其下緊接潮褐土。在廣大平原的殘余二級階地上也零星分布有潮褐土,其陡坎下為潮土。褐潮土分布在沖積扇邊緣,上接潮褐土,比潮褐土地區顯著低平,其末端與扇緣洼地、交接洼地或山麓平原洼地的砂姜潮土、溫潮土相接,最洼處為草甸沼澤土,這三種洼地土壤,有的新辟為稻田,有的已發育成水稻土。
近城區20華里以內,在潮褐土及褐潮土基礎上,因多年種菜發育為菜園潮褐土及菜園褐潮土。近城區7華里以內的老菜區,種菜歷史最久,土壤熟化度最高。
太行山山前平原沖積扇發育較寬,普通褐土面積較大,黃土性母質較多,主要分布有復石灰性褐土,局部為洪積沖積物碳酸鹽褐土,其東以狹長的潮褐土過渡帶與潮土相連。燕山山麓平原延伸很窄,普通褐土分布面積小,潮褐土及褐潮土面積則相對較多,常交錯分布于沖積扇的中下部。潮褐土比褐潮土分布在地勢稍高,排水較好的部位。如地形平坦開闊,則潮褐土分布在排水較好的階地外緣,以陡坎與沖積物潮土相接,而洪積沖積物褐潮土則分布在內部低平處,排水條件相對較差,其低洼處常有大面積砂姜潮土分布。
在沖積扇上的普通褐土與潮褐土常被近代河流切割。在階地下的河漫灘和一級階地上,沿河呈狹長帶狀分布有潮土,它具有較好的水分狀況,歷史上常淤積肥土。沖積扇上部常有殘丘,分布著山地粗骨褐土和普通褐土。
6.東南部及東部沖積平原
在永定河及潮白河沖積物上發育著潮土。在沖積平原上,隨著微地形變化土壤分布變化復雜,在大河道及決口大溜附近常有風砂土,以砂丘狀態存在,砂丘邊緣常為砂質潮土。廣大河間地帶為壤質潮土,向洼地過渡的微斜平地常分布鹽潮土。河間洼地則為重壤質、粘質潮土。在沿河洼地常有草甸沼澤土及濕潮土,并辟為稻田,形成潮土型水稻土及濕潮土型水稻土。在河流古自然堤上,地下水深于3米處,分布有沖積物褐潮土,但面積很小。
資環學院 地理科學 1060900006 賈 坤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