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苯并芘來源? 三沙市土壤來源?
一、土壤苯并芘來源?
1.烹調加工方面:
(1)熏烤食品:熏烤食品時所使用的熏煙中就含有苯并芘等多環芳烴類物質,其來源主要有:第一,熏烤所用的燃料木炭含有少量的苯并芘,在高溫下有可能伴隨著煙霧侵入食品中;第二,烤制時,滴于火上的食物脂肪焦化產物熱聚合反應,形成苯并芘,附著于食物表面,這是烤制食物中苯并芘的主要來源;第三,由于熏烤的魚或肉等自身的化學成分——糖和脂肪,其不完全燃燒也會產生苯并芘以及其他多環芳烴;第四,食物炭化時,脂肪因高溫裂解,產生自由基,并相互結合生成苯并芘。所以,盡量少吃熏烤食品。
(2)高溫油炸食品:多次使用的高溫植物油、油炸過火、爆炒的食品都會產生苯并芘。反復煎炸食品的植物油、煎炸時所用油溫越高,產生的苯并芘都會較多。另外,食用油加熱到270℃時,產生的油煙中含有苯并芘等化合物。
300度以上的加熱,即便是短時間,也會產生大量的致癌物苯并芘。在日常炒菜的溫度下,加熱時間越長,油脂中產生的苯并芘就越多。所以,家庭烹調要盡量少用高溫、長時間、油多的烹調方法,減少反復油炸,也盡量減少油煙,這樣才能盡量減少苯并芘。
2.環境方面:工業活動中煤炭、石油等的不完全燃燒產生的多環芳烴進入大氣,并沉積在植物的葉片表面或者沉積在土壤中被植物根系吸收代謝,最后聚積在植物內。一些包裝污染,比如油墨中就含有一些多環芳烴,包裝紙上的不純石蠟油可以使食品污染多環芳烴;一些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方式也可能導致污染,比如我國一些地方的農民將糧食、油料作物曬在用煤焦瀝青鋪的馬路上,瀝青中也有一些苯并芘物質,就可能使糧食受到污染。
多環芳烴有較強的致癌作用,其中含五個苯環的苯并芘更臭名昭著,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苯并芘歸在致癌物的第一組(已經明確對人類有致癌作用)。
二、三沙市土壤來源?
三沙市的土壤主要來源于海南島。
因為常年高溫、高濕、高鹽,而且缺少淡水,要在沙洲上種樹并不容易,樹苗、土壤都要從海南本島運過來,甚至連淡水也要從附近的趙述島用船一桶一桶運過來。
西沙洲專門安裝了一套日產40噸的海水淡化設備,解決了用水的問題?,F在的西沙洲上已經種下了樹木13.8萬株。從空中看去,原來光禿禿、潔白刺眼的沙洲,如今已經被披上了綠裝。
三沙設市以來,先后在西南沙各島礁植樹250多萬株,原來光禿禿的海島如今綠樹成蔭,成為了海鳥的天堂。
三、土壤空氣的來源?
土壤中的空氣來自于大氣,土壤之中存在許多孔隙,氣體就存在于土壤中的孔隙之中。
土壤空氣雖來自于大氣,但由于土壤尤其特有的生化活動,所以在組成上又與大氣不同。
土壤中的根呼吸、耗氧微生物的繁殖和生理活動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這就使土壤中的氧氣含量低于大氣,二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則比大氣中的濃度高。
在通氣不良的土壤中還能產生還原性氣體,如硫化氫、甲烷等。
土壤中的水汽則遠超大氣,常常達到飽和狀態,水分常常向大氣擴散,這形成了土壤水分的蒸發。
四、土壤中苯并芘來源?
土壤中苯并芘主要來自焦化生產和家庭生活的燃煤。
苯并芘是一種含苯環的稠環芳烴。苯并芘分為兩種,苯并[a](1,2-苯并芘)芘和苯并[e]芘(4,5-苯并芘)。常見的是苯并[a]芘,化學式為C20H12,分子量為252.31。常溫下狀態為黃色粉末,熔點為179℃,溶解度方面難溶于水,微溶于甲醇、乙醇,易溶于苯、甲苯、二甲苯、丙酮、乙醚、氯仿、二甲基亞砜等有機溶劑。
五、熱量來源形式?
人體能量主要有以下來源:
1、糖類(亦稱碳水化合物)它主要是為生命活動提供燃料,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人每日所需能量中約70%來源于糖類。糖類主要存在于米、面、土豆和糖制品中。
2、脂肪為人體提供和儲存熱能,人體所需能量約有20%來源于脂肪。脂肪分為動物脂肪和植物油類兩種。
3、蛋白質也能提供微量的能量,不過要在糖類以及脂肪大量消耗之后,身體才可能會去分解蛋白質,來獲得能量。
六、科特迪瓦營地菜園土壤來源?
“營地菜園”土壤的來源是工程棄土。理由:營地附近土壤堅硬,難以耕作,項目部采用客土置換的方式更新土壤
七、土壤中碳的來源?
地球有四個大碳庫:大氣碳庫、海洋碳庫、巖石圈碳庫、陸地生態系統碳庫(包括植被碳庫和土壤碳庫)。土壤碳庫在陸地生態系統碳庫中占比達到90%以上,約為植被碳庫的3-4倍、大氣碳庫的2-3倍。土壤碳的來源主要包括凋落物,根系分泌物以及死的根、微生物和土壤動物等;去向包括降雨導致的淋溶,有機質分解礦化成二氧化碳后進入大氣(微生物呼吸)等。
土壤碳的儲存:
(1)植物及其根系的凋落,通過同化作用使碳儲存在土壤有機碳中;
(2)土壤吸收大氣中的CO2,主要有兩種形式:
①土壤地球化學系統對CO2的吸收,高pH值、富鈣化地球化學環境下,SOC(土壤有機碳)-CO2-HCO3;干旱、半干旱地區堿性、富鈣化地球化學環境下,SOC-CO2-HCO3-CaCO3;
②土壤有機碳積累,即土壤碳飽和容量的實現。
土壤碳的輸出:
(1)有機物和土壤微生物在短時間通過分解作用釋放CO2;
(2)腐殖質經過10到100年時間分解作用釋放CO2;
(3)土壤中的木炭經過上千年的時間被侵蝕溶解,釋放出CO2;
(4)通過土壤呼吸作用釋放到大氣;
(5)通過土壤-水系統的移動,以DOC(溶解性有機碳)和HCO3-形式自海洋沉積系統遷移,在干旱、半干旱條件下沉淀為土壤無機碳酸鹽;
(6)植物根系生長過程中吸收土壤中的碳。
在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時代潮流之下,實現“碳中和”目標,推進“土壤碳循環”意義重大而深遠。讓我們重新認識腳下的土壤,全面投身到“土壤碳循環”行動中,為實現“碳中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八、土壤污染主要來源有哪些?
土壤污染的來源,主要有工業污水、農業污染等。主要分為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土壤污染物有下列4類:
①化學污染物。包括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前者如汞、鎘、鉛、砷等重金屬,過量的氮、磷植物營養元素以及氧化物和硫化物等,后者如各種化學農藥、石油及其裂解產物,以及其他各類有機合成產物等。
②物理污染物。指來自工廠、礦山的固體廢棄物如尾礦、廢石、粉煤灰和工業垃圾等。
③生物污染物。指帶有各種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衛生設施(包括醫院)排出的廢水、廢物以及廄肥等。
④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開采和大氣層核爆炸地區,以鍶和銫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長的放射性元素為主。
九、大氣的熱量來源?
地球大氣的熱量最主要、最根本的來源是太陽輻射.但并不完全來自于大氣對太陽輻射的直接吸收.近地面大氣中的熱量主要是直接來自地面輻射,大氣直接吸收的太陽輻射很少.接受地面輻射能量的近地面大氣以各種形式向高層大氣傳遞熱量.
十、土壤有機質來源?
土壤有機質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組成成分,是植物營養的主要來源之一,能促進植物的生長發育,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促進微生物和土壤生物的活動,促進土壤中營養元素的分解,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緩沖性的作用。
它與土壤的結構性、通氣性、滲透性和吸附性、緩沖性有密切的關系,通常在其他條件相同或相近的情況下,在一定含量范圍內,有機質的含量與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關。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