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科學教學中滲透生態環境教育?
自然環境是一種特殊的資產,破壞生態環境本身就是流失財富。現今中國生態環境面臨巨大壓力,雖然局部在改善,但總體上呈惡化趨勢。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規定》中明確指出:“環境保護是一項新的事業,需要大量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才。要把培養環境保護人才納入國家教育規劃;中、小學要普及環境科學知識……”保護環境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和保障,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的生存家園,就是積累財富,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已經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保護生態環境首先要喚醒人們的保護意識,青少年是未來的創造者和主人,只有讓他們認識到破壞環境是在危害自己的生存,形成保護環境的強烈意識才是重中之重。作為一名科學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將環保教育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加強學校的環保教育、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從小就愛護周圍環境的意識,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養成節約資源,保持環境衛生,愛護花草樹木,保護小動物的良好習慣,使他們能夠主動維護身邊環境。所以我認為科學教學中開展環保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以教材內容為起始點,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生態環境的理論教育
九年義務教育從三年級開始開設科學課,內容包括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宇宙、空間科學等,并注重科學技術,環境(STSE)相互聯系的原則,且各年級教材內容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識水平。所以在內涵上將環境保護內容有機融合在科學課教學中正是教育的最佳手段。
例如,六年級有一個單元是《環境和我們》,三年級有《地球上的水 》, 講地球上水的分布,淡水資源非常有限,水的污染非常嚴重,以及被污染的水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和人類面臨的水資源危機等; 六年級講到:酸雨都會使得森林、湖泊遭受破壞;臭氧層空洞直接危及人類健康;溫室效應的氣體的增加使得地球逐年變暖,海平面逐年上升……所有這些環境問題都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要的問題。
五年級科學課上冊第一個單元“生物生長的需要”從探究植物的外部生存環境對其生長狀況的影響入手,引導學生探究動植物生長需要的基本條件,以及周圍環境對動植物生長的影響,使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意義。
“生物與環境”單元讓學生體會到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活習性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人與環境”單元讓學生感悟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于環境,又影響環境,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基本的環境保護意識。
所以,科學課的教學非常有利于環境教育的進行,是滲透環境教育的主陣地。環境教育與科學課教學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教材內容為平臺,將保護環境滲透其中,使它們水乳交融,讓學生理解自然環境內部各要素的關系;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到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逐步為學生構建一座生態環境的高樓大廈。
2.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我身邊環境的變化”調查活動
從學生熟悉的環境入手,讓他們發現周圍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并收集整理調查資料,開展全班性的討論交流活動,讓他們感受到環境問題就在我們身邊,意識到身邊小事就有可能破壞環境,而有時一個小小的舉動就可以保護環境,為學生敲響保護環境的警鐘。
3.積極開展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課外活動
“學是孩子的天職,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一位小學生都渴望參與課堂之外的教育活動。所以充分利用科學課開展以生態環境教育為主題的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興趣,拓展學生視野,將書本知識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更有利于培養他們保護自然環境的態度,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使他們參與到愛護環境,治理環境的行為中去。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