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機構改革中水庫劃歸哪個部門
親,國務院機構改革后,水利部職能的詳細方案還沒有出臺。2018年3月13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后,根據國務委員王勇作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水利部職責將進一步優化:將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并入水利部。水利部原有的水資源調查和確權登記管理職責,將被整合入新組建的自然資源部;編制水功能區劃、排污口設置管理、流域水環境保護職責,被整合入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農業投資項目管理職責,整合入新組建的農業農村部;水旱災害防治職責,整合入新組建的應急管理部。說明中并沒有指出水庫管理的整合歸屬,因此可以分析判斷水庫的管理職能仍歸水利部管理。
上海市總體發展規劃、浦東新區十五規劃及浦東新區固體廢物處置專項規劃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2020年)概要 規劃地位和作用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是指導本市發展和建設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實施城市建設、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據。在本市進行的各項建設活動,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近期計劃、分區規劃、區(縣)域規劃、詳細規劃、各專項規劃等,均應執行本規劃。 規劃期限 本規劃期限自1999年至2020年,近期至2005年。規劃立足于21世紀的長遠發展,對城市性質、發展目標、市域城鎮布局及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布局均考慮了更長時間的發展要求,并對城市遠景發展進程和方向作出輪廓性安排。規劃區范圍 本規劃區范圍為上海市行政轄區,總面積6340平方公里。本規劃 與《上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 規劃地位和作用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是指導本市發展和建設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實施城市建設、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據。在本市進行的各項建設活動,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近期計劃、分區規劃、區(縣)域規劃、詳細規劃、各專項規劃等,均應執行本規劃。 規劃期限 本規劃期限自1999年至2020年,近期至2005年。規劃立足于21世紀的長遠發展,對城市性質、發展目標、市域城鎮布局及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布局均考慮了更長時間的發展要求,并對城市遠景發展進程和方向作出輪廓性安排。 規劃區范圍 本規劃區范圍為上海市行政轄區,總面積6340平方公里。本規劃 與《上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 規劃指導思想 (1)根據黨中央提出的把上海建成'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要求,進一步確定上海城市發展的戰略目標,面向 21世紀,體現國 際大都市水平; (2)體現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間布局、生產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礎設施建設; (3)體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社會、人口、資源和環 境的協調發展; (4)體現以人為本的宗旨,為市民創造良好的 生活、工作、學習和休閑的環境; (5)體現區域整體發展的思想,從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發展出發,統籌上海的產業、能源布局和交通、水利體系等建設。 城市性質 上海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和航運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并將逐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 城市發展規模 控制中心城人口和用地規模,引導中心城的人口和產業向郊區疏解。2020年,全市實際居住人口1600萬左右,其中,非農人口1360萬,城市化水平達到85%,集中城市化地區城市建設總用地約1500平方公里。中心城規劃人口約80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約600平方公里;郊區城鎮規劃人口約560萬。 城市發展目標 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基本確立上海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地位,基本建成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發揮上海國際國內兩個扇面輻射轉換的紐帶作用,進一步促進長江三角洲和長江經濟帶的共同發展。 主要標志: 1、基本形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經濟規模和綜合實力,基本形成與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 2、基本形成符合現代化大都市特點的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市域城鎮布局,并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共同構筑經濟發達、布局合理的城市群。 3、基本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全面建成環城綠帶,形成郊區以大型生態林地為主體、中心城以'環、楔、廊、園'為基礎的綠化系統和市域綠色空間體系。 4、基本形成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礎設施框架。以'三港兩路'(三港指海港、空港和信息港;兩路指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為主體,建設一批銜接國內外的樞紐型重大工程;以'兩網'(軌道交通網和高速公路網)建設為重點,形成市域內快速便捷的客貨運交通網絡。 5、基本形成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社會發展體系,建設布局合理、環境潔凈、配套齊全、生活舒適、交通便捷的居住園區。 城市發展方向 拓展沿江沿海發展空間,形成寶山新城、外高橋港區(保稅區)、空港新城、海港新城、上海化學工業區、金山新城等組成的濱水城鎮和產業發展帶;繼續推進浦東新區功能開發和形象建設;集中建設新城和中心鎮;將崇明作為21世紀上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 市域城鎮體系 形成'中心城-新城(含縣城,下同)-中心鎮-集鎮'組成的多層次的城鎮體系及由沿海發展軸、滬寧、滬杭發展軸和市域各級城鎮等組成的'多核、多軸'空間布局結構。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上海市城鎮體系的主體,以外環線以內地區作為中心城范圍,人口控制在80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600平方公里。 新城是以區(縣)政府所在城鎮、或依托重大產業及城市重要基礎設施發展而成的中等規模城市。規劃新城11個,分別是寶山、嘉定、松江、金山、閔行、惠南、青浦、南橋、城橋及空港新城和海港新城。新城人口規模一般為20~30萬人。 中心鎮是由市域范圍內分布合理、區位條件優越、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集鎮,依托產業發展而成的小城市。規劃朱家角、泗涇、周浦(康橋)、奉城、楓涇、堡鎮、南翔及羅店等22個左右中心鎮,規劃人口規模一般為5~10萬人。 集鎮由現有建制鎮根據區位、交通、資源條件等適當歸并而成(現狀約170個)。規劃約80個左右的一般鎮,人口規模一般為1~3萬人。 中心村是在合理歸并自然村后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環境優美、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較完善的現代化農村新型社區。中心村規模在2000人左右。 中心城布局 中心城空間布局結構為'多心、開敞'。規劃按現狀自然地形和主要公共中心的分布以及對資源優化配置的要求,合理調整分區結構。中心城公共活動中心指中央商務區和主要公共活動中心。 (1)中央商務區 中央商務區由浦東小陸家嘴(浦東南路至東昌路之間的地區)和浦西外灘(河南路以東,虹口港至新開河之間的地區)組成,規劃面積約為3平方公里。中央商務區集金融、貿易、信息、購物、文化、娛樂、都市旅游以及商務辦公等功能為一體,并安排適量居住。 (2)主要公共活動中心 主要公共活動中心指市級中心和市級副中心。 市級中心以人民廣場為中心,以南京路、淮海中路、西藏中路、四川北路四條商業街和豫園商城、上海站'不夜城'為依托,具有行政、辦公、購物、觀光、文化娛樂和旅游等多種公共活動功能。 副中心共有四個,分別是徐家匯、花木、江灣-五角場、真如。徐家匯副中心主要服務城市西南地區,規劃用地約2.2平方公里;花木副中心主要服務浦東地區,規劃用地約2.0平方公里;江灣-五角場副中心主要服務城市東北地區,規劃用地約2.2平方公里;真如副中心主要服務城市西北地區,規劃用地約1.6平方公里。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 上海地處長江三角洲東部,位于長江入海口南岸,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北與江蘇、浙江兩省接壤。擁有廣闊的水域和灘涂,地勢平坦。 上海行政區劃分為17個區和3個縣,陸域總面積634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3151平方千米。城市建設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工業用地主要集中在30個國家級和市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已開發面積約181平方千米,建成面積約129平方千米。1998年全市戶籍人口為130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為953萬人,城市化水平達73%。 為了適應新的形勢,上海市在1986年批準的城市總體規劃的基礎上,編制了新一輪總體規劃。 一、指導思想 根據黨中央把上海建設成為“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要求,體現區域整體發展的思想,統籌規劃上海的產業、能源布局、環境、交通和基礎設施等建設。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促進經濟、社會、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體現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間布局、生產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礎設施建設;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市民創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學習和休閑的環境。 二、城市總體規劃主要內容 1、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目標 城市性質 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和航運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并將逐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 到2020年,上海人口規模預測 全市實際居住人口為1600萬左右,其中非農人口1360萬,城市化水平達到85%,全市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約1500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規劃人口約800萬,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在外環線以內667平方米范圍。 城市的發展目標 到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基本確立上海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地位。其主要標志是六個基本形成,即基本形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經濟規模和綜合競爭力;基本形成與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基本形成符合現代化大都市特點的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市域城鎮布局;基本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基本形成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礎設施框架;基本形成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社會發展體系。 2、城市總體布局 城市的發展方向 拓展沿江沿海發展空間,形成濱水城鎮和產業發展帶,繼續推進浦東新區功能開發,重點建設新城和中心鎮,完善城鎮體系,把崇明島作為21世紀上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 市域空間布局結構 按照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方針,以中心城為主體,形成“多軸、多層、多核”的市域空間布局結構。“多軸”是由滬寧發展軸、滬杭發展軸、濱江沿海發展軸組成,也是長江三角洲城市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層”是指中心、新城、中心鎮、一般鎮所和構成的市域城鎮體系及中心村五個層次。“多核”主要由中心城和11個新城組成。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外環線以內地區作為中心城范圍;新城是以區(縣)政府所在地城鎮、或依托重大產業及城市重要基礎設施發展而成的中等規模城市,人口規模一般為20-30萬人;中心鎮是由市域范圍內分布合理,區位條件優越,經濟發展條件較好、規模較大的建制鎮,依托產業發展而成的小城市,人口規模一般為5-10萬人;一般鎮由現有集鎮根據區位、交通、資源條件等適當歸并而成,人口規模一般為1-3萬人;中心村是在合理歸并自然村后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環境優美、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較完善的現代化農村新型社區,人口規模一般為2000人。 產業布局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城市內環線以內的地區,以發展第三產業為重點,適當保留都市型工業;第二層次,城市內外環線之間的地區,以發展高科技、高增值、無污染的工業為重點,調整、整治和完善現有工業區;第三層次,城市外環線以外的地區,以發展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為重點,提高經濟規模和集約化水平,集中建設市級工業區,積極發展現代化農業和郊區旅游業。 3、綜合交通 對外交通以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為戰略目標,以“三港兩路”為建設重點,“三港”即國際集裝箱樞紐港、亞太地區航空樞紐港、現代化信息港,“兩路”即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市域交通以“兩網”為重點,“兩網”即城市軌道交通網、市域高速公路網,形成各種交通工具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城市綜合交通體系。 結合國道和國道主干線的建設,加強市域高速公路與長江三角洲地區高速公路網的銜接,市域內基本實現“15、30、60”的目標。“15”即重要的城鎮、工業區和交通樞紐等主要集散地的車輛15分鐘可進入高速公路網;“30”即中心城到省界和中心城到新城30分鐘互通;“60”即高速公路網上任意兩點之間60分鐘可達。此外增加東部地區對外通道極為重要,因此新規劃對沿海大通道保留了規劃用地。 實行公交優先政策,重點發展以大運量軌道交通為骨干的公共交通體系。軌道交通系統規劃立足長遠,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積極建設布局合理、換乘方便、經濟高效的軌道交通基本網絡,規模約280千米。 規劃建設中心城龍陽路到浦東國際機場的磁懸浮列車線路1條。并進一步研究連接鄰近省市的方案。 建成浦東國際機場為主、虹橋國際機場為輔的組合型國際航空樞紐港,初步形成亞太地區航空樞紐。 建成上海國際信息港,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信息化總體水平達到發達國家城市的相應水平。 上海港建設的目標是建成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統籌考慮,通力協作,加快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集裝箱樞紐港建設,核心是建設水深15以上的深水港區。 4、環境建設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以綠地建設和環境保護、治理為重點,提高城市綜合環境質量;加強城市設計,保護城市傳統風貌,改善城市空間景觀,基本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 綠化建設的規劃目標 到2020年,人均公共綠地指標大于10平方米,人均綠地指標大于20平方米,綠化覆蓋率大于35%。 水環境整治與保護的規劃目標 以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全面整治市域河道;加強對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逐步完善污水排水系統,改善水環境質量,污水處理率大于80%。 大氣污染防治的規劃目標 以煙塵、二氧化硫和機動車尾氣為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實施大氣污染總量控制。調整優化能源結構,結合西氣東輸工程擴大天然氣來源和使用范圍,控制燃煤電廠總,爭取外來電源。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規劃目標 要保護真實歷史遺存和歷史環境,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內涵,增強城市文化氣息,提升城市藝術品位,體現歷史與未來的共融。保護11處歷史文化風貌區和4個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各級文物、古跡和優秀近代建筑,保護反映上海傳統特征的歷史街區,以及對中心城舊區風貌保護。 5、住宅發展 住宅發展以提高居住環境質量和生活服務設施水平為核心,新區與舊區住宅建設相結合,相對集中開發。順應住宅商品化的發展趨勢,調整住宅建設結構,體現住宅的多樣化和可選擇性,滿足不同收入家庭的需要,并嚴格控制高層住宅。 三、創新與特色 1、進一步明確了沿江沿海發展空間是上海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 2、按照中心城、市域、長江三角洲三個層次,統籌上海城市空間布局。 3、更注意將城市總體規劃和經濟、社會、環境發展規劃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城市綜合功能。 4明確“三港”和“三網”是上海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重點,以增強城市對外集散和輻射能力。 5、以環境建設為主體,營造上海城市新形象,促進上海可持續發展。 6更注意保護體現上海歷史文脈的傳統建筑和街區,展示傳統文化底蘊。 四、實施效果 根據中央對上海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市政府及時組織編制分區規劃,重點地區詳細規劃和有關專項規劃。并加強蘇州河、黃浦江兩岸等重要地段的城市設計。對總體規劃確定的各項建設目標,正在有序實施。
規劃地位和作用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是指導本市發展和建設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實施城市建設、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據。在本市進行的各項建設活動,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近期計劃、分區規劃、區(縣)域規劃、詳細規劃、各專項規劃等,均應執行本規劃。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