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農藥殘留怎么辦?
一、土壤有農藥殘留怎么辦?
土壤中殘留農藥的去除,可根據土壤殘留農藥的化學組成、土壤的飽和程度和土壤特性、作物類型及其栽培技術等因素而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生產實踐中常采用如下措施:
(1)埋入活性炭,降低磺樂靈或伏草隆在土壤中的活性。
(2)接種某些微生物,促進草乃敵、麥草畏和草滅平等除草劑在土壤中的分解。
(3)施用農藥降解菌,降解土壤中殘留的農藥。
(4)施入大量有機肥、植物殘茬、垃圾堆肥和綠肥,減輕殘留農藥的毒性。
(5)利用化學添加劑,改變農藥的吸附、吸收、遷移、淋溶、揮發、擴散和降解,以減少農藥在土壤中的殘留和積累。
(6)選種耐藥作物或改種經濟作物,可防止毒性強的殘留農藥進入食物鏈。
(7)耕翻將植物殘茬翻入土壤,使土壤變松、通氣,增強水分滲透,促進農藥降解。
(8)通過灌溉控制土壤濕度,可為微生物降解農藥創造最佳的水氣條件。洗除作物根系表面上的除草劑,從而保證其正常生長。
二、怎么測定茶葉中有沒有農藥殘留?
鑒別茶有沒有農藥殘留有感官和理化鑒定兩個方法。
感官鑒定,也叫審評,第一形狀,屬外觀鑒定。
感官鑒定又可分為四項:
一是條索,條的種類不同,條索的要求與呈現各異,如松緊、曲直、粗細、扁圓、整碎、輕重等。要與該品種正常情況相符。
二是色澤,是枯燥還是光潤,還應與該品種要求相符,如紅茶是紅褐色,綠茶是嶄新綠色,花茶為褐綠色。
三是凈度,應潔凈無梗,塊、片、末不超過限度,不能含有非茶類夾雜物。
四是嫩度,同一品種茶葉以芽尖白毫多者為佳,條索雖稍粗壯,但嫩潤半透明。
三、測定農藥土壤淋溶作用的意義?
淋溶作用是土壤形成作用的一個方面。
指下滲水流通過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等作用,使土壤表層中部分成分進入水中并被帶走的作用。依其淋溶強度,可分為K、Na淋溶,Ca、Mg淋溶,粘粒淋溶及Fe、Al淋溶等。隨著淋溶作用的進行,土層逐步酸化。例如,在濕潤地區的土壤剖面上步,由于長時間水分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層中的可溶性物質和細微土粒遭到淋洗,并逐漸形成土色變淺、質地變粗、酸度加大、肥力較低的土層——淋溶層。
四、農藥殘留量測定法中農藥包括哪些?
農藥殘留檢測新國標GB 2763.1-2018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百草枯等43種農藥最大殘留限量》于18年12月21日正式實施,該標準屬于 GB 2763-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的補充版,進一步完善了食品中農藥殘留的檢測依據,對于食品安全落實,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提供了更完善的依據準則。
新農殘檢測國標中除了百草枯,剩余42項農藥檢測項目有哪些?其他42項農殘檢測項目主要為吡唑嘧菌酯、吡唑萘菌胺、丙環唑、丙硫菌唑、丙溴磷、草銨膦、蟲酰肼、除蟲脲、敵草快、敵敵畏、丁苯嗎啉、丁硫克百威、啶蟲脒、啶酰菌胺、毒死蜱、多菌靈、多殺霉素、噁唑菌酮、二苯胺、二嗪磷、粉唑醇、呋蟲胺、氟苯蟲酰胺、氟吡菌胺、氟蟲腈、氟啶蟲胺腈、氟硅唑、氟氯氰菊酯和高效氟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甲胺磷、甲拌磷、甲基毒死蜱、甲基嘧啶磷、甲萘威、克百威、喹氧靈、樂果、雙炔酰菌胺、肟菌酯、乙基多殺菌素、乙螨唑、唑螨酯。
五、土壤的農藥殘留成份在哪個部門檢測?
當地的環境安全監測站、植保所都可以的 如果你在上海,我可以幫你測。
六、有機氯農藥殘留量的測定主要采用的測定方法有哪些?
有機氯農藥殘留量的測定主要采用的測定方法有:
1、氣相色譜法
2、薄層色譜法
七、農藥殘留時間?
殺菌劑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天;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3~5天;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4~7天;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7天;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4~5天;50%加瑞、58%瑞毒霉錳鋅可濕性粉劑2~3天;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3~4天。
二、殺蟲劑 10%氯氰菊酯乳油2~5天;2.5%溴氯菊酯2天;2.5%功夫乳油7天;5%來福靈乳油3天;5%抗蚜威可濕性粉劑6天;1.8%愛福廠乳油7天;10%快殺敵乳油3天;40.7%樂斯本乳油7天;20%滅掃利乳油3天;20%氰戊菊酯乳油5天;35%優殺硫磷7天;20%甲氰菊酯乳油3天;10%馬撲立克乳油7天;25%喹硫磷乳油9天;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6天;5%多來寶可濕性粉劑7天。三、殺螨劑 50%溴螨酯乳油14天;50%托爾克可濕性粉劑7天。
八、農藥袋子外有農藥殘留嗎?
農藥袋子處有農藥殘留,但是不會造成傷害。
九、農藥袋子上有農藥殘留嗎?
農藥袋子上有農藥殘留,裝了農藥的肯定有殘留。
十、如何測定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是土壤的“假”密度,是包含了土壤孔隙的單位體積的土壤質量,用環刀法測定,一般在1.1-1.7g/cm3之間波動。
雖然都是質量除以體積,但是體積的含義不同。土壤密度的測量,去掉了土壤中的空氣孔隙體積,只要是同類型的土壤,密度是一個基本固定的數值。土壤容重的測量,包含了空氣孔隙,數值會變化很大。以上是個人理解。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