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一、分析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用于分析土壤成分,推測地質變化,也可以從中得知該巖層的歷史(通過測量同位素可以得知) 著名的例子:人們通過調查土層中的煤礦,發現了巨大的礦藏。
二、土壤礦物質如何表現在土壤?
本次工作在浙江省全境(主要集中于浙北、浙東、浙中3 個重點區)的103 條土壤剖面中以基本土壤發生層為單位,采集了16種土壤的礦物組分定量分析樣194個,其中有69件樣品采自A層土壤,A層土壤出現的礦物種類和含量列于表1-1。
經統計,在16種土壤的A層樣品中,出現16種礦物,其中常見的原生礦物主要為石英、鉀長石、斜長石,少數為角閃石;次生礦物為伊利石、蒙脫石、高嶺石;碳酸鹽礦物為方解石、鐵白云石;金屬礦物為赤鐵礦;較少見到的礦物有:綠泥石、白云石、蛭石、三水鋁石,個別見到葉蠟石和硬石膏。
三、熱帶土壤的礦物特點?
熱帶雨林是高溫多雨的氣候,地表徑流和淋溶作用強。一般熱帶雨林里的土壤,在高溫多雨的影響下, 過量的雨水,會帶來強烈的淋溶作用,可溶解并帶走差不多所有可溶解的礦物,如鉀、鈉、鎂、鈣等的鹽基,使土壤失去植物所需的養分而變得貧瘠。
另一方面,那些不易溶解的礦物,相對地集中起來。最常見的殘留礦物為鐵氧化物,使土壤顏色偏紅,因而被人們稱為磚紅壤;另一種常見的殘留礦物為鋁氧化物,特別是鋁礬土,通常會使土壤顏色偏白。這些礦物甚至會膠結在一起,形成不透水的硬盤。
四、土壤礦物質主體元素?
1.土壤有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兩大類。 原生礦物類是巖石經風化作用被破碎形成的碎屑,其原來化學成分沒有改變.主要有硅酸鹽礦物,氧化物類礦物,硫化物好磷酸鹽類礦物. 次生礦物類是原生礦物質經過化學風化作用后形成的新礦物,其化學組成和晶體結構均有所改變,主要有高嶺石、蒙脫石、伊利石類。 2.土壤中含有(無機鹽 )和(礦質元素 ),它們都是植物生長必須的營養元素 C、H、O、N、P、K、Ca、Mg、S、Fe、Mn、Cu、Zn、B、Mo、Cl.
五、土壤礦物質有哪些?
土壤礦物質是巖石經過風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礦物顆粒。土壤礦物質種類很多,化學組成復雜,它直接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是作物養分的重要來源之一。
六、什么是土壤的次生礦物?
土壤次生礦物:原生礦物在風化和成土過程中新形成的礦物,它包括各種簡單鹽類、次生氧化物和硅鋁酸鹽類礦物。次生鋁硅酸鹽類,如伊利石、蒙脫石、高嶺石,是土壤礦物質中最細小的部分,粒徑小于 0.25 m m ,一般稱之為次生粘土礦物。土壤很多重要的物理、化學性質,如吸收性、膨脹收縮性、粘著性等都和土壤所含的粘土礦物,特別是次生鋁硅酸鹽的種類和數量有關。
七、土壤中有那些礦物質?
土壤礦物質是巖石經物理風化作用和化學風化作用形成的,占土壤固相部分總重量90%以上,是土壤的骨骼和植物營養元素的重要供給來源。按成因分為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 土壤礦物質原生礦物類是巖石經風化作用被破碎形成的碎屑,其原來化學成分沒有改變。主要有硅酸鹽礦物,氧化物類礦物,硫化物好磷酸鹽類礦物。 次生礦物類是原生礦物質經過化學風化作用后形成的新礦物,其化學組成和晶體結構均有所改變,主要有高嶺石、蒙脫石、伊利石類粒徑
八、分析土壤的目的?
答:分析土壤的目的:根據大量具體材料分析對比,將外部形態與內在性質相同或 近似的土壤、并人相當的分類單元,納人一定的分類系統,以闡 明土壤在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影響下發生、發展的規律。??正確反 映土壤乏間以及土壤與環境之間在發生上的聯系,反映它們的肥力水平和利用價值,為合理利用土壤、改造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和農業生產水平提供科學依據。
九、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在土壤中的作用?
內生條件下巖石,在其形成的造巖作用和成礦作用過程中,與所形成的巖石或礦石同時形成的礦物叫做原生礦物。
由原生礦物發生次生變化(如變質作用、水巖作用形成新礦物)形成的礦物叫做次生礦物。
礦物和巖石風化可以形成土壤,但土壤也是礦物和有機質組成的
原生礦物是直接來源于母巖的礦物,其中巖漿巖是其主要來源,而次生礦物,則是由原生礦物分解轉化而來。
原生礦物類型和數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礦物的穩定性,是植物養分的重要來源。礦物指由地質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單質或化合物。
它們具有相對固定的化學組成,呈固態者還具有確定的內部結構;它們在一定的物理化學條件范圍內穩定,是組成巖石和礦石的基本單元。
十、土壤的礦物質指什么?
礦物質:天然、固態的多種無機鹽類的復雜混合物,其中可能含有一定比例的重金屬重金屬指的是原子量/原子序數大于某規定值的金屬元素(原子量比鐵高的大部分都是),它們可以形成礦物質,但不是所有的礦物質都是由重金屬構成的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