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監測規范及標準? 監測技術規范標準?
一、基坑監測規范及標準?
規范是:
⑴事先調查地下管線詳細位置、標高等,如有沖突及時與有關部門聯系,確定補救方案。
⑵嚴格控制基坑開挖時的開挖深度,防止超、欠挖
⑶嚴格控制土釘、錨桿設置高程和水平間距,嚴格按設計施工
⑷均衡連續施工,避免不必要的停工。
⑸信息化動態施工管理,對施工地段的重要構筑物(道路)布置沉降測量。在施工過程中根據監測情況及時調整施工參數,做到信息及時反饋,指導施工。標準是施工中的監控測量
為保證現況地面結構的穩定,基坑施工過程中,必須進行沉降觀測,由相應資質的第三方監測單位對道路進行沉降觀測和施工單位自檢。
二、監測技術規范標準?
1. 監測設備和儀器必須符合標準和規定,且經過校準和檢定。
2. 監測數據必須真實、準確、完整、可靠,并有明確的監測時間和地點。
3. 監測人員必須具有專業技術和操作能力,并進行必要的培訓和考核。
4. 監測記錄必須保存完好,包括監測數據、監測儀器校準記錄、監測操作記錄等。
5. 監測數據必須按照規定的格式和標準進行處理和報告,確保數據的可比性和評估結果的準確性。
總之,污染源監測技術規范是環境保護和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對于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環境質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我們也應該加強對污染源監測技術規范的研究和推廣,提高污染源監測的水平和效率。
三、土壤ph標準方法?
一:看土源
一般采自山川,溝壑的腐殖土,多呈黑褐色,比較疏松,肥沃,通透性良好,是比較理想的酸性腐殖土。如:松針腐殖土,草炭腐殖土等。
二:看土色
酸性土壤一般顏色較深,多為黑褐色,而堿性土壤顏色多呈白、黃等淺色。有些鹽堿地區,土表經常有一層白粉狀的堿性物質。
三:看地表植物
在野外采掘花土時,可以觀察一下地表生長的植物,一般生長野杜鵑、松樹、杉類植物的土壤多為酸性土;而生長檉柳、谷子、高梁等地段的土多為堿性土。
四:看質地
酸性土壤質地疏松,透氣透水性強;堿性土壤質地堅硬,容易板結成塊,通氣透水性差。
五:憑手感
酸性土壤握在手中有一種“松軟”的感覺,松手以后,土壤容易散開,不易結塊;堿性土壤握在手中有一種“硬實”的感覺,松手以后容易結塊而不散開。
六:看澆水后的情形
酸性土壤澆水以后下滲較快,不冒白泡,水面較渾;堿性土壤澆水后,下滲較慢,水面冒白泡,起白沫,有時花盆外圍還有一層白色的堿性物質。
七:用pH試紙來測土壤的酸堿性
方法為:取部分土樣浸泡于涼開水中,將試紙的一部分浸入浸泡液,后取出,觀察其顏色的變化,然后將試紙與比色卡相比較,若pH值=7,土壤為中性;若pH值7,則為堿性
四、土壤監測布點的原則與方法?
布點原則:隨機,等量,多點,具有代表性布點方法:小面積地塊——五點布局和棋盤式布點 大面積地塊——蛇形布點(“S”形布點)(推薦)采樣深度根據耕作層深淺及種植作物而定,一般大田為0-20厘米、果樹0-60厘米左右。每個采樣點的取樣深度、采樣量及上下層比例均要相同。樣品量以1公斤左右為宜,如果過多就用對角線四分法進行取舍。
五、pH監測標準方法?
pH是日常檢測的重要指標之一,根據《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T 5750-2006)檢測pH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標準緩沖溶液比色法,另一種是玻璃電極法。目前,這兩種方法在我國飲用水行業均被廣泛使用。
那這兩種方法有什么區別以及要注意的事項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標準緩沖溶液比色法與玻璃電極法的區別
1、檢測原理
標準緩沖溶液比色法:不同的酸堿指示劑在一定pH范圍內顯示出不同的顏色。在已知pH值的緩沖溶液及水樣中加入相同指示劑,顯色后對比測出數值;
玻璃電極法:以玻璃電極為指示電極,以飽和甘汞電極為參比電極,插入溶液中組成原電池,再用pH計測量工作電動勢,由pH計讀取pH值。
2、檢測量程
標準緩沖溶液比色法:檢測量程一般分段,分別為4.8-5.8、6.0-8.0、8.0-9.6,測量pH值的范圍較窄,不過完全滿足水質檢測需求;
玻璃電極法:檢測量程是0-14,可以測較寬范圍的pH值。
3、檢測步驟
標準緩沖溶液比色法:按照要求配置好pH標準色列,然后取水樣,加入指示劑(指示劑種類與標準色列相同),混勻后放入比色架,從比色架前迎光觀察,記錄與水樣相近似的標準管pH值。另外,可直接選擇一款采用緩沖溶液比色法的pH儀器,直接檢測;
六、深基坑監測的規范和標準?
1.深基坑監控量測的目的
為避免基坑施工影響道路施工,必須嚴格控制地面沉降量,施工期間加強監測,并對觀測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及時作出處理。
2. 工程施工中需采取的保護措施
⑴事先調查地下管線詳細位置、標高等,如有沖突及時與有關部門聯系,確定補救方案。
⑵嚴格控制基坑開挖時的開挖深度,防止超、欠挖;
⑶嚴格控制土釘、錨桿設置高程和水平間距,嚴格按設計施工;
⑷均衡連續施工,避免不必要的停工。
⑸信息化動態施工管理,對施工地段的重要構筑物(道路)布置沉降測量。在施工過程中根據監測情況及時調整施工參數,做到信息及時反饋,指導施工。
3.標準是施工中的監控測量
為保證現況地面結構的穩定,基坑施工過程中,必須進行沉降觀測,由相應資質的第三方監測單位對道路進行沉降觀測和施工單位自檢。
3.1施工單位自檢
周邊環境:為確保施工過程中的不均勻沉降控制在規范允許的范圍內,同時還要減少基坑的影響,為此必須采用必要的防護措施和進行環境監測。
監測重點:本工程監測重點在于基坑開挖期間對基坑圍護結構的穩定性進行監測,和對現況道路、護坡進行跟蹤沉降監測,結合第三方監測數據,再由施工單位自己進行實時跟蹤監測。在監測工作內容安排和實際監測過程中,抓住重點,緊緊圍繞確保基坑和該周邊建筑的安全這一目的展開。
監測周期:開挖期間,對基坑本身的沉降和水平位移進行監測,監測頻率每天觀測一次。在基坑到底后進行結構施工期間,深度大于5m的基坑每天觀測1次,小于5m的基坑每隔天測一次。
七、剖面土壤采樣方法標準?
為了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質,需要按土壤發生層次采樣。方法是在采樣點挖掘1.0m×1.5m左右的長方形土壤剖面坑,較窄的一面向陽作為剖面觀察面。挖出的土應放在土坑兩側,而不要放在觀察面的上方,坑的深度要達到母質層或地下水位。在整個土壤剖面從上到下每10cm為一個土層,用樣品袋和環刀采集土樣。每一個土粒密度﹑土壤顆粒大小和百分含量分析﹑化學分析的土樣質量均為1kg左右。容重環刀體積為100cm3,三個容重環刀取平均值。用標簽寫明采集地點、剖面號、土層深度、采樣日期和采樣人等。
值得注意的是,土壤基本理化性質的土樣要在同一個土層上同步采集而不要分開,目的是了解整個土壤剖面的理化特性。特別是液體水運動特性與整個土壤剖面的每一個土層相關聯。我國曾做過兩次大規模的土壤普查,采集土樣工作沒有按上述方法進行,因而不能獲得整個土壤剖面的理化特性,特別是液體水運動特性的完整資料,白白浪費了國家的許多人力和財力,也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八、氣溫監測規范?
氣溫即空氣的溫度。就是用于表示大氣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對氣溫測定目前國際上有兩種標準:攝氏溫標(°C)和華氏溫標(°F)。攝氏溫標是以冰點為0度,沸點為100度。觀測的氣溫是指每高出地面1.5米高處百葉箱里的溫度表或溫度計所讀取的溫度。
九、海洋監測規范?
請簡要說明海洋監測規范是什么?
《海洋自然保護區監測技術規程—總則》,規定了海洋自然保護區監測的內容、技術要求和方法,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海、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它海域的海洋自然保護區監測。
十、半揮發性有機物土壤監測技術規范?
1.重金屬和無機物(7項):
砷、鎘、鉻(六價)、銅、鉛、汞、鎳;
2.揮發性有機物(27項):
四氯化碳、氯仿、氯甲烷、1,1-二氯乙烷、 1,2-二氯乙烷、1,1-二氯乙烯、順-1,2-二氯乙烯、反-1,2-二氯乙烯、二氯甲烷、1,2-二氯丙烷、1,1,1,2-四氯乙烷、1,1,2,2-四氯乙烷、四氯乙烯、1,1,1-三氯乙烷、1,1,2-三氯乙烷、三氯乙烯、1,2,3-三氯丙烷、氯乙烯、苯、氯苯、1,2-二氯苯、1,4-二氯苯、乙苯、苯乙烯、甲苯、間二甲苯+對二甲苯、鄰二甲苯;
3.半揮發性有機物(11項):
硝基苯、苯胺、2-氯酚、苯并[a]蒽、苯并[a]芘、苯并[b]熒蒽、苯并[k]熒蒽、?、二苯并[a,b]蒽、茚并[1,2,3-cd]芘、萘;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