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壤成土過程?
根據土壤形成的環境條件、形成過程的生物化學實質,以及所產生的剖面形態,可以將成土過程歸納為以下幾個基本類型。
一、原始成土過程
從巖石露出地面有微生物著生開始到市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過程,稱為原始成土過程,它是土壤形成作用的起始點。根據過程中生物的變化,可把該過程分為“巖漆”階段、“地衣”階段和苔鮮階段等3個階段。在高山凍寒氣候條件下主要以原始成土過程為主。原始成土過程可與巖石風化同時同步進行。
二、有機質積聚過程
有機質積聚過程是指在各種植被下,有機質在土體上部積累的過程。有機質積累過程的結果,使土體發生分化,往往在土體上部形成一暗色的腐殖質層。由于植被類型、覆蓋度以及有機質的分解情況不同,有機質積聚的特點各不相同。在半干旱和半濕潤的溫帶草原、草甸生物氣候條件下,土壤中進行的是腐殖化過程;在森林植被條件下,土壤中進行的是粗腐殖質化過程;在沼澤、河湖岸邊的低濕地段,土壤中進行的是泥炭化過程。
三、黏化過程
黏化過程是指土體中黏土礦物的生成和聚積過程。包括淋溶淀積黏化和殘積黏化。前者主要是指在濕潤和半濕潤的溫暖地帶,土體上層中的黏粒受水的機械淋洗而下移至一定深度的土層中淀積,質地變黏;后者是指在溫暖半濕潤氣候條件下,原生礦物進行土內風化形成據粒而未經遷移所導致的黏化過程。黏化過程的結果一般在土體心土層黏粒有明顯的聚積,形成一個相對較粘重的層次,稱黏化層。
四、鈣積過程
鈣積過程主要是指干旱、半干早地區土壤鈣的碳酸鹽發生淋溶、淀積的過程。淀積的形態有粉末狀、假菌絲體、結核狀或層狀等,層位和厚度隨著降水量的增加,層位較深,反之,層位較淺,而厚度較大。我國草原和漠境地區還出現石膏的積累,這與極端干旱的氣候有關。
五、鹽化脫鹽過程
鹽化過程是指土體中各種易溶性鹽類在土壤表層積聚的過程。除濱海地區外,鹽化過程多發生干旱、半干旱地區。成土母質中的易溶性鹽類,隨水搬運至排水不暢的低平地區,在蒸發作用下,使鹽分向表層集聚,形成鹽化層。當土壤中可溶性鹽類聚積到對作物發生危害時,即成為鹽漬土。
鹽漬土由于降水或人為灌水洗鹽,結合挖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可使其所含的可溶性鹽逐漸降或遷到下層或排出土體,這一過程稱為脫鹽過程。
六、堿化脫堿過程
堿化過程是指土壤吸收性復合體為鈉離子飽和的過程,又稱為鈉質化過程。堿化過程的結果可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