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說說我國酸性土壤分布?
我國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廣泛分布著各種紅色或黃色的酸性土壤,總面積大約有11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2%,這一地區由于氣溫高,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優越,是我國熱帶、亞熱帶林木、果樹和糧食作物的生產基地。
一.紅壤 1、分布 紅壤是我國分布面積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長江以南的廣闊低山丘陵地區,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區,除此之外,在云南,廣西,廣東,福建,臺灣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貴州的南部都有紅壤的分布。
2、成土條件 紅壤形成于中亞熱帶氣候條件下,年均溫16—21度,年降水量800—1500mm,無霜期240—280天,自然植被為常綠闊葉林。
現多為人工林,樹種主要為馬尾松、杉木、羅漢松、樟木、楠木以及竹類等,除石灰巖外,其他巖石上幾乎都可以發育。
3、形成過程 (1)脫硅富Fe、Al化作用 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礦物發生強烈的風化產生大量可溶性的鹽基、硅酸Fe(OH)3、Al(OH)3。
在淋溶條件下,鹽基和硅酸被不斷淋洗進入地下水后流走。
由于Fe(OH)3、Al(OH)3的活動性小,發生相對積累,這些積聚的Fe(OH)3、Al(OH)3在干燥條件下發生脫水形成無水的Fe2O3和Al2O3,紅色的赤鐵礦是土壤呈現紅色,形成富含Fe、 Al的層次。
(2)旺盛的生物小循環 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下,水熱條件優越,植被生長旺盛,生物的小循環作用也十分旺盛。
紅壤的形成以富鐵、鋁化過程為基礎,生物小循環是肥力發展的前提,這兩個過程構成了紅壤特殊的形狀和剖面特征。
4、剖面特征 O層:在森林植被下,當年凋落物, A層:暗棕紅色,團粒結構,無人為破壞下可達30cm左右,疏松。
B層:棕紅色、紅色,核狀或核塊狀結構,可達0.5—1m,比較緊實,質地較粘,常有Fe結核存在。
在B層以下常有一個由紅、黃、白三色交錯而成的網狀紋,網狀紋較堅硬,對植物生長不利。
其形成機制尚無定論。
C層:母質層 淋溶:以溶液的形式從一處遷移到另一處的活動。
淋洗:物質被下行水遷移帶出整個土體。
5、理化性狀 (1)全剖面呈酸性,pH為5.0—5.5 (2)粘土礦物主要為高嶺石、赤鐵礦,粘粒硅鋁率為2.0—2.2 (3)交換量低,常為5—10cmol/kg土,細土的CEC/粘粒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