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膠體性質? 土壤化學的土壤膠體特性?
一、土壤膠體性質?
土壤膠體對土壤性質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①土壤膠體含量影響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耕性。膠體含量低的砂性土易于耕作,但不利于保水保肥;膠體含量高的粘性土保水保肥能力強,但透氣性差,耕作困難;只有膠體含量適中的壤質土,才既有良好的耕性又有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且適耕期長,宜種作物多。在農業生產中,常用增施有機肥料或客土的方法來調節粘性土和砂性土的不良性狀。
②以帶負電荷為主的土壤膠體有從土壤溶液中吸附各種陽離子的能力,其吸附量(交換量)的大小取決于膠體物質的類別。這是土壤能保蓄養分和具有緩沖性能的基礎。土壤膠體還能吸附進入土壤中的化學農藥和重金屬離子,降低以至消除化學農藥和重金屬離子的活性。
③土壤膠體所吸附的陽離子的組成影響土壤的酸堿性。在一般情況下,吸附的陽離子以鈣離子為主。如土壤膠體中所吸附的鈣離子不斷地被鈉離子所代換,土壤就趨向堿化,最終形成堿土;如鈣離子不斷地為鋁離子、氫離子所代換,土壤就趨向酸化,形成酸性土壤(如紅壤)。堿土和紅壤都不利于植物生長。施用石膏或其他能使土壤酸化的物質是為了消除堿土中鈉離子的為害,施用石灰則可消除紅壤中鋁離子和氫離子的為害。
④土壤膠體,尤其是有機無機復合膠體影響土壤團聚體的形成及其穩定性。在土壤中,溶膠在變為凝膠的過程中,常與粉砂、粗砂等土壤顆粒粘結,從而形成各種大小不一的團聚體。團聚體的穩定性與膠體性質有關。可逆膠體形成的團聚體在水中易分散,穩定性差;不可逆膠體形成的團聚體在水中不易分散,穩定性大,稱水穩性團聚體。
二、土壤化學的土壤膠體特性?
土壤膠體除具有與其化學組成相對應的一般性質外,還有下述特性:①顆粒細小,因而表面積大。
土壤膠體的表面有內、外之分:內表面指無機膠體中具有膨脹性的粘粒礦物晶層間的表面;外表面指粘粒、有機膠體和游離氧化鐵、鋁的表面。
土壤無機膠體晶核表面積與粘粒礦物的種類而異(表 2)。
土壤膠體的巨大表面積使土壤具有物理吸附性能。
②帶電荷。
電荷的正、負取決于膠體物質的組成和結構。
硅酸鹽、水鋁石和胡敏酸的膠體表面帶負電荷,鐵、鋁水合氧化物和蛋白質的電荷性質視分散介質的pH而定,可帶正電荷,也可帶負電荷,稱兩性膠體。
土壤膠體的帶電性,使土壤具有離子吸附性能,對保蓄土壤養分有很大作用。
③分可逆膠體與不可逆膠體。
土壤膠體顆粒分散在水介質中處于彼此分開狀態時的溶膠或水溶膠,在受到干燥、升溫、凍結、電解質和長期貯存等諸因素中某一因素的影響時,其表面的電荷量和水膜厚度會趨向減少并逐漸凝聚成疏松雪片狀沉淀的凝膠。
凝膠中容有大量水分(分散介質)的稱親水膠體,反之,稱疏水膠體。
在促使溶膠成為凝膠的因素消失以后,親水膠體的凝膠通常可重新變為溶膠,而疏水膠體則不易。
前者稱可逆膠體;后者稱不可逆膠體。
二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強土壤團聚體的穩定性。
三、土壤膠體有哪些特性?
1.土壤膠體比表面和比表面能(比表面是指單位重量或單位體積物體的總表面積)
2.土壤膠體電荷(分為永久電荷和可變電荷)
3土壤膠體有凝集和分散作用
四、土壤膠體的三層結構?
土壤膠體微粒(膠胞)是由膠核、吸附層和擴散層等三部分組成。其中心部分為膠核,吸附在膠核表面的一層離子,叫做內吸附層,同時,還吸附部分相反電荷的離子,稱為外吸附層。膠核與內、外吸附層共同構成了膠粒。由于內吸附層的離子數目多于外吸附層,所以膠粒是帶電的,膠粒的電性與內吸附層相同。膠粒的不足電荷,由吸附層外的擴散層中的離子補償。擴散層中離子的活性比外吸附層的離子大得多,極易與土壤溶液中的離子進行交換
土壤膠體的性質
土壤膠體具有很大的表面能。
其次,土壤膠粒(微粒)帶有電荷。土壤膠粒大部分都是負電性膠粒。其電荷來源,因膠體種類而不同
再者,土壤膠體具有可逆和不可逆的凝聚作用和分散作用
五、土壤中數量最多的土壤膠體是
復合膠體數量最多。土壤膠體一般可分為無機膠體、有機膠體、有機—無機復合膠體。
土壤膠體是指直徑在1—100nm之間的顆粒,但是實際上土壤中直徑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