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堿化如何改良? 什么肥料使土壤堿化?
一、土壤堿化如何改良?
堿性土壤改良方法:
1、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強土壤的親和性能,如施入腐熟的糞肥、泥炭、鋸木屑、食用用酸性肥料,如硫酸鉛、硫酸亞鐵、硫磺粉、硫酸銨、硝酸銨、氯化銨、過磷酸鈣、磷酸二氫鉀、硫酸鉀等,定向中和堿性。
堿化土壤需施用石膏、磷石膏等以鈣離子交換出
土壤膠體表面的鈉離子,降低土壤的PH值。 設立灌、排渠系,排水洗鹽、種稻洗鹽等,改良鹽堿土; 鹽堿地改良,主要是通過脫鹽劑技術鹽堿土區旱田的井灌技術、生物改良技術進行土壤改良。 石膏用來抑制土壤中的Na+,HCO3-、和CO32-等離子
如果是花卉盆栽,堿性土壤常用的改良方法有以下幾種:
施用硫酸亞鐵:露地花卉可每10平方米施硫酸亞鐵1.5千克,施后可降低0.5單位的pH值;對于粘重土壤,用量可增加1/3。
施用食醋液:施用的醋必須是食用米醋,對于pH值大于7的盆土,可用150~2004音食醋液澆灌,每15~20天一次。
施用硫磺:此法很適于地栽植物,特點是降低pH值較慢,但效果持續時間長。
摻用針葉土:摻施針葉土是改良堿性土壤的最根本方法。針葉土是由腐爛的松柏針葉、殘枝等枯落物及鋸末等漚制而成的,酸性強。一般堿土摻1/5或1/6的針葉土,即適合喜酸性花卉盆栽使用,以上就是關于堿性土壤如何改良的介紹。
二、什么肥料使土壤堿化?
可使用化學堿性肥料或生理堿性肥料。
1、化學堿性肥料如:碳酸氫銨、液氨、石灰氮、碳酸鉀等,在土壤水分中游離出氫氧根離子使土壤呈堿性。
2、生理堿性肥料:施入土壤經作物的吸收作用后呈現堿性反應的肥料。例如硝酸鈉等施用后,其硝酸根離子被作物所吸收,而鈉離子大部分殘留于土壤中。在作物吸收硝酸根的同時,又放出碳酸氫根離子,并與鈉離子形成碳酸氫鈉,因而逐步增加土壤的堿性。
三、土壤鹽堿化的原因?
土壤鹽堿化最主要的原因有:
1、氣候的影響:氣候的干燥度和地面蒸發與降水比值與土壤的鹽漬化關系十分密切,而土壤凍結加劇了土壤鹽漬化進程。
2、溫度的影響:在地溫梯度影響下,土壤水從下向凍結鋒面移動,鹽分隨之向上遷移。當地溫梯度較大或地下水位較高時,水分和鹽分的遷移量隨之增大當土壤含鹽時,凍結深度相應減小,水鹽被抬升靠近地表,土壤鹽堿化進入孕育期。
3、水位的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徑流量及水質直接影響土壤含鹽量。
4、植被的影響:干早和半干旱地區生長著草甸植物和荒漠的植物。鹽生植物含鹽量可達lo%~45%,通過強大的根系從底層吸收水分和鹽分,并以殘落物的形式留存地面,植物殘核被分解而形成的鈣鹽和鈉鹽返回土壤中,對土壤的鹽演化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5、地形的影響:地形和地貌直接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徑流。土壤鹽漬化程度表現為隨地形從高到低、從上游到下游逐漸加劇的趨勢。
四、土壤鈣化,鹽化堿化的區別?
鹽化是指水灌地由于鹽分積聚而緩慢惡化的過程。在蒸發作用下,地下淺層水經毛細管輸送到地表被蒸發掉,毛細管向地表輸水的過程中,也把水中的鹽分帶到地表,水被蒸發后,鹽分就留在了地表及地面淺層土壤中,這樣積累的鹽分多了,又沒有足夠的淡水稀釋并將其排走,就形成了土壤鹽化。當土壤含鹽量太高(超過0.3%)時,形成鹽漬土。鹽漬土PH值不一定太高,土壤不一定成強堿性。土壤堿化是土壤表層堿性鹽逐漸積累、交換性鈉離子飽和度逐漸增高的現象。堿化土壤是指土壤膠體吸附較多的交換性鈉,呈強堿性反應的土壤。我國北方各地均有分布。
堿化過程往往與脫鹽過程相伴發生,但脫鹽并不一定引起堿化。堿化過程是由于土壤脫鹽時,土壤溶液中的鈉離子與土壤膠體中的鈣、鎂離子相交換,使土壤膠體吸附較多的交換性鈉,土壤呈強堿性反應,pH在8.5-9以上,使土壤物理性質惡化,土壤高度離散,濕時膨脹,干時板結,通透性很差,嚴重妨礙作物的生長發育。一般以交換性鈉占交換性陽離子總量的20%以上為堿土指標(堿化度)。
鈣化土壤通常在接近地表位置有一層碳酸鈣層,這種土壤一般在沙漠或者古海洋或湖泊環境下形成,一般CaCO3 含量容易達到15%,并以多樣化型式出現(粉末、結塊兒、鑲嵌、礫石、巖石等),我國有相當大面積的鈣化土壤區域,這些鈣化土壤區域普遍生產力較低,種植模式相對落后,土壤肥力很低導致農戶對土地期望值不高,缺乏農事生產的積極性,長期如此惡性循環,導致了土地越來越貧瘠,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力資源逐年減弱,當地農業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現象。
五、化肥導致土壤酸化還是堿化?
土壤次生鹽堿化對作物生產造成的嚴重障礙,已成為當前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攔路虎,這一點在棚室蔬菜生產上體現的尤為明顯。
如果缺乏科學管理,隨著栽培年限加長,其嚴重程度會日漸加深,輕則減產,重則棚室生產難以為繼。
過量施用化肥會導致土壤次生鹽堿化,生產者對此普遍有明確共識(本文不做贅述),基于這一共識常為了減少對化肥的依賴而加大有機肥施用量。
但事實上,有機肥選用不當同樣會造成棚室土壤次生鹽堿化加劇,生產者往往對這一事實認識不清,又缺乏相應指導,造成生產誤區與損失。
六、土壤鹽堿化的成因?
土壤鹽堿化的成因
1、氣候的影響。2、溫度的影響。3、水位的影響。4、植被的影響。5、地形的影響。
土壤鹽堿化是指土壤含鹽量太高(超過0.3%),而使農作物低產或不能生長.形成鹽堿土要有兩個條件:一是氣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臨界水位);另一是地勢低洼,沒有排水出路.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鹽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該地 區又比較干旱,由于毛細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發后,便留下鹽分:日積月累,土壤含鹽量逐漸增加,形成鹽堿土;如是洼地,且沒有排水出路,則洼地水份蒸發后,即留下鹽份,也形成鹽堿地.
不利影響:
1、土壤板結與肥力下降.
2、不利于農作物吸收養分,阻礙作物生長.
防治:
治理鹽堿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種稻、防滲等);農業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種、輪作、間種套種等);生物改良措施(種植耐鹽植物和牧草、綠肥、植樹造林等);和化學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質,如石膏、磷石膏、亞硫酸鈣等).四個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
七、土壤酸化、土壤鹽堿化屬于無機污染嗎?
1、土壤酸化、土壤鹽堿化屬于無機污染。
2、無機污染物主要通過沉淀-溶解、氧化-還原、配合作用、膠體形成、吸附-解吸等一系列物理化學作用進行遷移轉化,參與和干擾各種環境化學過程和物質循環過程,最終以一種或多種形態長期存留在環境中,造成永久性的潛在危害。
3、無機污染是各種有害的金屬、鹽類、酸、堿性物質及無機懸浮物等,所有造成的水質污染。
4、有害的金屬主要來自銅、鋅、砷、鐵等金屬的硫化礦礦山排水。另外,還有礦物堆場、廢石堆場、選礦廠、冶煉廠、金屬精煉廠等處的廢水,以及來自金屬污染地帶的地表逕流。
5、鹽類和酸、堿性物質主要來自化學工業、印染工業及金屬冶煉廠等。無機污染還來自煤礦廢水及硅酸、陶土的采集地等。
八、土壤堿化度的定義是什么?
是指土壤膠體吸附的交換性鈉離子占陽離子交換量的百分率。
九、土壤鹽堿化形成過程?
土壤鹽堿化最主要的原因有:
1、氣候的影響:氣候的干燥度和地面蒸發與降水比值與土壤的鹽漬化關系十分密切,而土壤凍結加劇了土壤鹽漬化進程。
2、溫度的影響:在地溫梯度影響下,土壤水從下向凍結鋒面移動,鹽分隨之向上遷移。當地溫梯度較大或地下水位較高時,水分和鹽分的遷移量隨之增大當土壤含鹽時,凍結深度相應減小,水鹽被抬升靠近地表,土壤鹽堿化進入孕育期。
3、水位的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徑流量及水質直接影響土壤含鹽量。
4、植被的影響:干早和半干旱地區生長著草甸植物和荒漠的植物。鹽生植物含鹽量可達lo%~45%,通過強大的根系從底層吸收水分和鹽分,并以殘落物的形式留存地面,植物殘核被分解而形成的鈣鹽和鈉鹽返回土壤中,對土壤的鹽演化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5、地形的影響:地形和地貌直接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徑流。土壤鹽漬化程度表現為隨地形從高到低、從上游到下游逐漸加劇的趨勢。
十、土壤鹽堿化肥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上升,土地表層鹽分積累所致.在內陸干旱地區,過度灌溉匯集后的水鹽沒有出路,導致下游地下水位增高,地表蒸發,形成鹽堿化.在海濱灘涂地區,則由于過度抽取地下水,使海水入侵而造成鹽堿化。
大量施用化肥,水質環境污染,土壤板結。
長期大量的施用化肥,沒有施用農家肥,缺乏對土壤的保護。
肥料施肥太多,間隔太短;作物常年種植,沒有進行輪作、輪休;土壤缺少物理化處理,每年進行一次深松,沒隔2—3年進行一次深耕處理;個別藥品的影響,比如除草劑濃度過大,盆施到土壤表層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