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土壤含有什么元素?
一提到黑土,大家都會想到其土壤的肥沃,甚至有人用“一兩土二兩油”來形容它。確實,這是黑土最顯著的一個標簽。黑土為何如此肥沃?
目前,世界上有三塊著名的黑土區,分別在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城,第聶伯河畔的烏克蘭境內以及中國東北的松遼流域和三江平原。我國東北地區的黑土的形成和當地的自然環境有著密切聯系,是地表植被在冷濕的氣候條件下經過長期腐蝕形成腐殖質后演化的土壤。東北黑土有機質含量達10%至39%,土壤疏松,是非常適合農業耕作的土壤,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都能在肥沃的黑土地上生機勃勃地生長。在地質學上,黑土可以將其劃分為典型黑土、白漿化黑土、草甸黑土、表潛黑土四個亞類。
黑土地給人最直觀的印象是是它具有一個深厚的黑色腐殖質層,從上到下逐漸過渡到淀積層和母質層,厚度可達30至70厘米,甚至達到100厘米。之所以能擁有如此驚人的結構,這與黑土的成土過程息息相關。黑土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先后經歷了腐殖質累積、分解、淋溶、淀積一系列程序。首先是腐殖質的累積與分解過程,由于黑土地區氣候冷涼,且位于半濕潤區,母質粘重,透水性不良,而且有季節性凍層存在,因此易形成上層滯水土壤。這樣的生長條件為草甸植被提供了一塊樂土,它們在此落地生根,積累了大量的營養物質。當晚秋季節,植物死亡后,由于東北地區的冬季漫長且氣候寒冷再加上土壤凍結,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無法充分分解植物殘體。所以腐殖質不斷累積,甚至形成了一般可達30至50厘米,高者甚至達100厘米以上的腐殖質層。
隨著生物殘體分解和腐殖質的形成,有機質類、養分元素、灰分元素的生物循環量很大。由于母質較粘重和下部凍層的影響,大部分的生物循環都在土體內完成,因此黑土的自然肥力很高。同時,黑土的保肥能力也較強。
黑土地區的地形大都是波狀起伏的漫川漫崗地,因此夏季降水集中,下滲水流使得土體內易溶的有機膠體、養分、灰分元素產生淋溶下移,并在淀積層中淀積。這也是為什么黑土的土壤結構性良好,大部為粒狀及團塊狀結構,土層疏松多孔,無鈣層,無石灰反應,有鐵、錳結核,有白色粉末和灰色斑塊及條紋的原因。
黑土的土壤質地多為黏壤土,顆粒組成以粗粉沙和黏粒為多,兩者比例皆為占30%以上。黑土表層黏粒較少,質地較輕,隨著深度變大,淀積層和母質層黏粒增多,質地變重。黑土的容重為在1.0至1.5之間,其數值隨著表層往下逐漸增大。黑土的通氣性不太好,通氣孔隙在耕作層只有10%至20%,耕層以下更小。
眾所周知,黑土是一種具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和較高的土壤肥力的,非常適宜農業耕作的土壤。因此如何保護這些黑土也成為值得重視的問題,如應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建立高效循環的人工農業生態系統。如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避免水土流失,防止過度開墾,做好土壤肥力調整、抗旱保墑等。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