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成分一般的檢測方法?
一、土壤成分一般的檢測方法?
看你需要檢測什么
酸堿度,成分,微量元素含量?
最直觀的就是看,然后加水稀釋
取清液實驗
簡單實驗石操作可定性進行酸堿滴定
二、土壤成分檢測那里可以做?
材料檢測中心可以做。農業科技中心的土壤肥料檢測中心可以做。
三、土壤酸堿性檢測方法?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PH試紙,取想要測定的土壤,充分水融后,靜止放大約3分鐘,直接把試紙插入水中,當試紙干了的時候對應相應的顏色就知道酸堿度是多少了。
四、土壤成分檢測用哪個校測儀器?
土壤實驗室常配備的土壤檢測儀器有主要所需配備的儀器以及相對應的功能:
1、土壤酸度計:用于快速測量土壤酸堿度值,土壤酸堿度值是影響作物生長非常重要的值,土壤酸度計是不可或缺的儀器之一。
2、土壤電導率及鹽分一體測試儀:用于快速測量土壤中含鹽量值和營養液中的電導率值。土壤含鹽量值可以看出作物生長所需營養是否能滿足或者過剩,以便及時采取解決措施措施。土壤含鹽量過剩容易導致土壤鹽堿化,土壤鹽分測試儀還可以直接判斷土壤是否已經鹽堿化。
3、土壤水分測試儀:用于測量土壤中含水率。大部分植物適合生長的含水率一般在20%到60%直接,土壤含水率低于20%或者高出60%,對作物的生長都是致命的影響。所以土壤含水率測試儀也是實驗室中必備的檢測儀器。
4、土壤養分測試儀:用于測量土壤氮、磷、鉀、鈣、鎂等各種中微量元素的測量。土壤中的各種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的多少,會導致作物對各種營養元素的吸收,各種中微量元素過多或過少都會導致作物出現不同的病癥。氮、磷、鉀的含量是測土施肥中必檢測的項目。
五、土壤承載力檢測方法?
有以下4種方法:
1、原位試驗法(in-situ testing method):是一種通過現場直接試驗確定承載力的方法。包括(靜)載荷試驗、靜力觸探試驗、標準貫入試驗、旁壓試驗等,其中以載荷試驗法為最可靠的基本的原位測試法。
2、理論公式法(theoretical equation method):是根據土的抗剪強度指標計算的理論公式確定承載力的方法。
3、規范表格法(code table method):是根據室內試驗指標、現場測試指標或野外鑒別指標,通過查規范所列表格得到承載力的方法。規范不同(包括不同部門、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規范),其承載力不會完全相同,應用時需注意各自的使用條件。
4、當地經驗法(local empirical method):是一種基于地區的使用經驗,進行類比判斷確定承載力的方法,它是一種宏觀輔助方法。
六、土壤酸堿度檢測方法?
1.
去化學試劑商店或找科研教學單位的朋友,弄到一種專用測試酸堿度的紙(ph值試紙)
2.
然后取測試土壤少許(半匙)放入容器中
3.
用涼開水摻和,再用試紙沾浸摻和的溶液
4.
很快試紙的顏色發生了變化,然后將顏色與試紙的標準對比,即可讀取數值。數值小于7為酸性,數值大于7為堿性,數值等于7為中性。
七、理想土壤成分?
有機質含量5%礦物質含量45%水分和空氣各占25%
八、月亮土壤成分?
月球的表面月壤
由一層細粉狀的風化物質
以及埋在這些物質中的
直徑數米的巖石組成。
九、咪鮮胺的檢測方法土壤?
利用建立的咪鮮胺氣相色譜法對咪鮮胺在蘑菇和土壤中的最終代謝產物2,4,6—三氯苯酚進行測定。
結果表明,在蘑菇中2,4,6—三氯苯酚的殘留量在施藥后的一段時間內呈增加趨勢,在第3天左右達到峰值隨后開始降低,且殘留量隨取樣時間與施藥時間的間隔的增長而減少;在土壤中2,4,6—三氯苯酚的殘留量在施藥后一直呈增加趨勢;與蘑菇中2,4,6—三氯苯酚殘留量顯著的變化趨勢相比,土壤中2,4,6—三氯苯酚殘留量的變化趨勢則表現得比較平緩。
十、土壤檢測的正確取樣的方法?
取樣方法
取樣方法有對角線法、梅花點法、棋盤式法、蛇形法即“S”型法。
對角線法:適用于正方形田塊。由田塊進水口向出水口引一對角線,至少分成5等分,以每等分為采樣分點。如果同一地塊差異比較大,可再等分增加分樣點數。
梅花點法:一個單位面積內按東南西北中分點取樣。
棋盤法:即方格式法,將整個地塊劃分成小方格,分點取樣,設分點十個左右。
蛇形法:即“S”型取樣方法,主要適應于長方形的地塊,設立分點15個左右。
土壤取樣在秋后作物已經全部收獲或春季耕地還沒有下底肥的時候進行土樣采集工作。采集時,要記住‘四同’,即同一土壤類型、同一地勢、同一施肥水平、同一作物的地塊。注意,在采樣時兩端的樣點要遠離地頭、林帶、公路等,各個樣點同時要避開堆漚有機肥等的特殊區域。
一般用土鉆或鐵鍬,取土時要先將土壤周圍的雜物清理干凈,然后將表層10公分的土壤去除。記住,已經翻整過的地塊也要遵循此規則。淺根系作物一般取0-20公分耕作層土壤,如水稻、草莓等。深根系作物取0-60公分耕作層土壤,如桃樹、蘋果樹等。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