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碳儲量?
一、植物的碳儲量?
目前我國的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儲量都在2億噸以上,折合碳匯7到8億噸。
二、森林碳儲量什么意思??
就是碳元素在森林的儲備量。換句話說就是說地森林碳元素的質量或物質的量是多少。:森林生態系統作為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的碳庫,其碳交換對全球碳平衡有著重要影響
三、我種植物吸收空氣里的二氧化碳,其量怎么計算?
把你種的植物取出后烘干。按重取出一定比例的干品。再把干品在封閉的實驗裝置內完全燃燒。燃燒后的氣體通過澄清的石灰水。把產生的沉淀收集后洪干稱重。
根據:CO2 + Ca(OH)2 = CaCO3 + H2O
44 100
X 稱重
就求出來,被吸收多少二氧化碳
四、土壤碳儲量計算方法
一、數據來源及處理
本研究數據一是本次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數據。樣品采集于2007年,土壤樣品采用網格布樣法采集,表層土壤采樣密度為1件/km2;同時采集深層土壤樣品,采樣密度為1點/4km2,平原區采樣深度1.5~2.0m,山地丘陵區采集的是1.2m以下土柱;共采集表層土壤樣品55 370件,深層土壤樣品12 540件。按4個相鄰網格(表層樣4km2,深層樣16km2)的樣品組合為一個樣品進行分析。采用X射線熒光光譜、等離子光譜、氫化物原子熒光光譜、發射光譜等大型精密儀器分析54項元素(指標),其中土壤有機碳、全碳采用經硫酸、重鉻酸鉀消解后,硫酸亞鐵銨容量法進行測定,分析檢出限0.02%,準確度和精密度合格率均為100%。樣品采集、分析及質量監控按中國地質調查局《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規范(DD2005—01)》執行。二是山東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山東省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1985~1986年)進行了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從中收集了表層不同類型土壤的879個有機質數據。
將山東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獲得的1:50萬土壤有機質含量分布圖矢量化。利用MapGIS軟件對所收集的879個有機質數據進行空間加密插值重新成圖,利用MapGIS空間分析功能把多目標調查分析點位與“新圖”進行相交分析,提取山東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時期與多目標調查同點位的有機質含量數據,再除以Bemmelen系數1.724得到山東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有機碳含量數據。
二、插值數據誤差統計
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獲得的土壤地球化學數據,使計算的土壤碳密度及儲量可以客觀地反映研究區土壤中碳的分布現狀。但是,在用山東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有機質數據來估算1985年土壤有機碳儲量的過程中,運用了人為加密插值方法,插值過程不可避免的產生誤差,只有誤差較小的情況下,插值數據才有意義。本研究以山東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實測數據為參照,對插值后提取的879個數據所產生的誤差進行了分析。
利用MapGIS軟件提取插值后879個實測點位在山東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時期的土壤有機碳含量數據,并與實測含量數據比較(表6-1)。實測土壤有機碳含量范圍為0.023%~2.129%,均值為0.533%;插值后所提取的879個點位的土壤有機碳含量范圍為0.141%~1.336%,均值為0.534%。雖然提取的插值數據極值較實測值極值有很大變化,插值極差值是實測的56.74%,但含量均值僅變化了0.19%,中位數僅變化了0.59%。可認為,插值過程中產生一定的誤差,運用插值獲得的表層土壤有機碳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1985年的土壤有機碳含量狀況,在沒有更準確的資料情況下,利用這些數據也使研究土壤有機碳時空變化得以實現。
表6-1 山東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實測與插值有機碳數據特征參數對比表
三、土壤碳儲量計算方法
單位面積一定深度的土體中碳(包括有機碳和無機碳)儲量為土壤碳密度(soil carbondensity,簡稱為SCD),4km2范圍內,一定深度土體中碳的儲量為單位土壤碳量(unit soil carbon amount,簡稱為USCA);一定面積和深度土體中碳的總量為土壤碳儲量(soil carbon reserve,簡稱為SCR)。本研究采用了0~0.2m,0~1.0m和0~1.5m 3種不同的土層深度分別代表表層、中上層和全層土壤。
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基于多目標調查的土壤碳儲量估算方法》,土壤有機碳和無機碳密度計算應采用不同的計算公式,這一方法認為土壤有機碳含量符合從表層到深層逐漸遞減的指數曲線模型(y=αebx)空間變化規律,其計算土壤碳密度的本質是對土壤剖面在垂直(z)方向上的積分,結果相當于土壤碳含量曲線與坐標軸圍成的面積,采用該方法計算的有機碳密度誤差最小。而土壤無機碳含量剖面接近直線模型(y=αx+b),從表層到深層含量均勻遞減,故采用直線模型法計算無機碳在任意深度(0~1.5m)內的平均含量,進而求取土壤無機碳密度。
土壤有機碳密度(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簡稱為SOCD)計算公式為
SOCD=D×ρ×TOC×10 (6-1)
魯東地區農業生態地球化學研究
土壤無機碳密度(soil inorganic carbon density,簡稱為SICD)計算公式為
SICD=D×ρ×TIC×10 (6-3)
魯東地區農業生態地球化學研究
式中:SOCD和 SICD分別為土壤有機碳和無機碳密度,kg/m2;TOC 和 TIC 分別為一定深度內土壤有機碳和無機碳平均含量,%;TOC1和 TOC2分別為表層土壤和深層土壤有機碳實測含量,%;TIC1和 TIC2分別為表層土壤和深層土壤無機碳含量,%;由全碳實測數據減有機碳取得;d1取表層土壤取樣中間深度,數值為0.1m;d2為深層土壤取樣實際深度,范圍為1.2~1.8m,平均為 1.6m;D 為所要計算碳量的深度,分別取0.2m,1.0m和1.6m;ρ為土壤容重,g/cm3;10 為單位換算系數。土壤容重數據取自閆鵬等(1994)。
使用以上求出的“土壤碳密度”乘4×103,即為單位土壤碳量(USCA),單位為t;對統計范圍內的所有單位土壤碳量求和,即為土壤碳儲量(SCR),單位為 t。土壤有機碳量(SOCR)與無機碳量(SICR)之和為土壤全碳量(USCR)。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