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惠天府的盈利模式?
一、碳惠天府的盈利模式?
利用碳積分來實現盈利。未來,市民朋友就可以用自己踐行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等低碳行為產生的個人碳減排量,和在綠色商場、綠色飯店消費獲得的減排量,在‘碳惠天府’平臺上參與環保公益活動、兌換碳積分獎勵,并獲得有趣且實用的綠色商品和服務;而企業朋友可以通過節能技術改造、提高碳資產管理水平,來降低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根據相應方法學,科學核算項目碳減排量,并在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的交易平臺上與有‘碳中和’需求和意愿的購買方進行交易?!?/p>
二、碳中和創業項目是什么?
如下:
1、開展企業碳管理方面的業務,如碳盤查、配額管理、碳中和規劃,有宴唯一定政府資源的可以開發一些政府課題,如區域溫室氣體清單、碳達峰、碳中和規劃等。
2、其次是IT公司,這類公司希望以互聯網思維在碳中和領域創業。當然,互聯網領域最簡單的創業方式就是做平臺,所以,咨詢我的人有不少是打算做碳中和領域的信息平臺、項目撮合平臺、學習和問答平臺、甚至有想做交易平臺的。
對于創業項目的建議
如果沒有好的模式和大量的業內資源,比起做誰都能想到神祥的平臺,互聯網企業應該深挖碳中和行業痛晌瞎培點,研發一些既有使用價值、又有增長空間的產品。
比如企業碳核算碳管理相關產品,產品和個人碳排放信息化的產品。但和其它領域互聯網創業一樣,其核心是商業模式的打造,而不是碳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碳中和+互聯網未來有很大潛力,值得嘗試。
三、碳交易到底是怎么回事?談談全國碳交易市場,有哪些賺錢新機會?
為了梳理清楚這些問題,我查了一些文獻,力求每一個觀點和看法都有據可依。
咱們先看下全國碳交易市場開市首日的情況,我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的網站上查到了全國碳市場行情,跟大家簡單報一下數字,全天一共成交410.40萬噸碳排放配額,注意碳排放配額,我在后面會詳細解釋,成交金額21023.01萬元,開盤碳價48元一噸,一路上漲然后波動,最高達到52.80元一噸。
有些朋友可能看到這些一頭霧水,別著急,下面我會一層一層幫大家盡量看清楚,碳交易的全貌。
碳交易里買賣的,并不是真正的“碳”,而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權。很多人聽到碳交易覺得很新鮮,其實它不算個新鮮事物。
“排放權交易”這一概念是一個美國的經濟學家最早在1968年提出的,后在1997年12月通過《京都議定書》,提出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商品進行交易的市場機制。2005年2月《京都議定書》生效,二氧化碳排放權正式確定為國際商品。到了2011年,咱們國家開始進行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首批試點城市一共有7個,分別是: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
也就是說,碳排放在咱們國家已經存在了10年了,所以,它真的不是個新鮮事兒,以前是各地獨立嘗試,價格機制都不一樣,現寬鎮在全國統一市場。
溫室氣體過量排放造成氣候變暖、海平面升高、生物多樣性減少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了人類 健康 和發展,如果不加以控制,未來人類生存環境可能會加劇惡化。
什么是溫室氣體?主要是指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等,它們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兇手,而它們的主要來源正是各國工業排放。
既然如此,總不能眼看著問題繼續嚴重下爛轎去吧,于是各國一起開了會,在1992年5月一起簽了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意思就是大家別瞪眼看著了,控制一下溫室氣體濃度唄,發達國家排放大戶,自己去限制下,順便出點錢幫發展中國家也出點力。
這個公約是1994年生效的,而隨后1997年又在日本京都通過了公約的第一個附加協議,也就是《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其實是引入了市場機制去解決二氧化碳減排問題,把二氧化碳排放權變成了一種商品,因此也就有了碳排放權的交易,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碳交易。
碳交易,本質上是控制總量的同時,讓碳排放權流動起來,比如一共10個排放權,張三和李四各得到5個,但是,張三的企業排放權用不完,李四的企業不夠用,那就買賣一下,流動起來,張三賣給李四排放權,李四花錢,張三掙錢,但是李四也不想花更多錢去買,而張三希望賣出去更多,于是他倆都有積極性去想辦法減排,要么升級更環保的設備減排,要么盡快研發新技術減排,反正最終的結果就是整個 社會 的碳排放減少了。
所以,碳交易,是在用經濟的手段,解決環境問題,將環境外部性問題內化為企業所應擔負的成本,基本上是倒逼企業去想辦法減排,能出來這么個機制, 我估計也是因為想要靠企業自覺去減排不現實。
前面我們說了,早在2011年就開始了碳交易試點,到現在已經有10年了,為啥現在要搞全國的呢?我覺得兩個方面吧,一個肯定是因為試點發現,碳交易對減排目標有效,另一個就是有必要全國統一市場。
先說碳交易對減排有效,在我找到的相關論文里,有研究得出結論,碳交易試點大體上是有效的,碳交易政策顯著降低了試點地區的工業碳排放水平和強度,而且有效促進了企業低碳技術的研發和引進。
道理很簡單,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既定,減排是不可回避的現實。企業沒別的選擇,只能減。
再說全國統一市場,如果各地分別建立碳交易市場,存在一些問題,同一個行業不同省市碳價不同,各種機制也有差異,甚至有的試點里碳交易不活躍,不利于碳交饑巧肆易的發展。
先說碳交易市場里的機會,在碳交易市場有兩種東西可以買賣,一種是政府分配給企業的碳排放配額,一種是企業自愿核證的減排量,也就是CCER。
配額好理解,就是給你一個排放額度,用不完你可以拿去賣了,不夠的話,自己去碳市場花錢買。
CCER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指依據《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經備案并登記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量。
目前,全國市場剛開始上線,所以,買賣的其實只有碳排放配額,參與主體是溫室氣體的重點排放單位,首先被納入的就是2000多家發電行業,機構和個人還不能參與。
但是根據公開的信息,未來這個市場是可以像A股市場一樣,機構和個人都可以參與買賣碳配額,有投資賺錢的機會。
另外一個就是搞CCER,比如你有一片林場,可以申請CCER項目,未來這部分核證的減排量,可以賣給需要的單位,只要看好你的樹別砍伐,就能相當于“賣空氣”賺錢?;蛘吣愀阋欢颜託獬?,屬于甲烷利用,也有機會申請CCER,同樣可以直接拿去賣給需要排放額度的企業。
還有就是碳交易市場會帶來大量相關的新崗位,國家新增的職業里就包含碳交易管理員?;蛭磥沓闪⒌谌阶稍児?,為企業提供碳交易方面的咨詢服務等等。
總之,一個新的超級市場的誕生,未來一定會衍生出超多的機會,而新的賺錢邏輯也隨之誕生,當然開頭我也提到了,這可能是未來幾十年里新機會的標志性起點,期待大家能夠在這新的機遇里抓住機會。
好了,本期內容就先聊到這里,關于碳交易相關知識其實很多,量也很大,很難一次性梳理得足夠清楚,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平日多搜一搜相關的問題,新的機會或許就在你的某一次不經意的搜索里。
如果你已經看到了這里,并且覺得有用的話,辛苦動動小手點個關注收藏,您舉手之勞,會讓我感激不盡。
好了,下期見。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