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星”,中國首顆碳星是如何研制而成?
一、十年磨一“星”,中國首顆碳星是如何研制而成?
引言:一則好消息傳來,最近碳監測衛星簡稱碳星,在我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進行了成功發射。碳星的順利發射 ,標志著世界上第一顆碳監測衛星成功進入了太空,正式開始了工作。為了研發出這顆碳星,科研工作者們花了整整十年的時間。在這十年的時間里,科研人員先規劃好總體布局。接著,又對林業的遙感需求進行了詳細的了解。總設計師曾經帶領著自己的項目團隊,到各地學習林業知識。
十年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一個項目團隊提出了要研制林業碳監測衛星的項目。項目團隊中的成員們覺得這個提議非常值得研究。成員們并非說說而已,隨即就制定了計劃。當然,成員們知道這并不是一蹴而就 ,需要進行深入的了解和監測。成員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對碳匯有了較深刻的了解。碳匯是一項衡量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標,對于生態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當時,如果成員們想要實地進行碳匯監測,就要穿山越嶺、跋山涉水,進行樹高測量。不僅技術受到限制 ,而且成員們工作的環境也常常受限。總設計師曹海翊提出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其他的方法來進行解決 ,就是利用天基遙感技術。于是,成員們開始了沒日沒夜的研制工作,成員們提出了將激光器和相機結合的方案,成功攻破了一道難題,推動碳匯工作進一步開展。
但是問題又來了,如何確定衛星相機的角度,又成為了成員們頭疼的事情。相機之間的夾角太小 ,就區分不了圖像的效果。如果夾角過大 ,圖像又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 ,難以準確觀測碳匯的含量。于是,成員們又開始了將近一年的模擬實驗 ?,確定了最終的角度。2017年 ,碳匯項目開始正式立項。緊接著,成員們又攻克了熱控、數據傳輸等等多個關卡。
這個碳星是通過很多個金屬材料,再加上對于其他行星的研究,添加了一些氣體和物質,經過十幾年從而研制成功。
經過大家日日夜夜的奮戰,就是這樣確定了一些成績,慢慢的變得很好的了。
首先團隊會潛心了解林業知識和研究森林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標,然后提出“激光器+相機”的主被動聯合觀測方案雛形,同時計劃將光學遙感衛星的影像特長與激光雷達測高技術相結合,最終經過不斷改進而研制成功。
二、我國首顆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成功發射,該衛星有什么作用?
本報北京8月4日電 記者陳海波、通訊員張未從國家航天局獲悉,8月4日11時0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首顆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句芒號”。該衛星將在碳儲量監測、生態資源詳查、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監測評價等方向提供遙感監測服務。
衛星的成功發射,將對保護我國生態環境有很大幫助。 提供碳儲量監測、生態資源詳查、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監測評價等領域的遙感監測服務。 將為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提供重要的遙感支撐,助力我國森林、草原、濕地和荒漠化土地統計監測核算能力建設。
這顆衛星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夠監測地面上的碳排放量,有利于我們調整計劃進一步實施節能減排。
三、2022年8月4日發射衛星叫什么名字
2022年8月4日發射衛星叫句芒號。
2022年8月4日11時08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采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顆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句芒號”。
句芒號
句芒號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的科研衛星,運行于高度為506公里、傾角97.4度的太陽同步軌道。
衛星在軌運行后,采用主被動結合的遙感體制,可獲取全球森林碳匯的多要素遙感信息,提高碳匯計量的效率和精度,轉變傳統的人工碳匯計量手段,為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提供重要的遙感支撐,助力中國對森林、草原、濕地和沙化土地等的統計監測核算能力建設。
句芒號通過激光、多角度、多光譜、超光譜、偏振等綜合遙感手段,實現植被生物量、大氣氣溶膠、植被葉綠素熒光等要素的探測和測量。
將廣泛應用于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陸地生態和資源調查監測、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監測評價、大氣環境監測和氣候變化中氣溶膠作用研究等工作,還將服務高程控制點獲取、災害監測評估、農情遙感監測等需求。
四、我國碳衛星首次成功用于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定量監測,這具有哪些意義?
首先是中國的碳衛星具有城市層面的碳排放監測能力,有利于更準確地監測人為碳排放,將為更好地應對全球變暖提供科技支撐有重要意義。中國碳衛星從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成功發射并在軌運行,成為世界上第三顆溫室氣體衛星。其目標是實現對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柱平均干空氣混合比的高精度監測,為碳排放的科學研究提供衛星數據。
中國碳衛星是一顆近極太陽同步衛星。搭載主載荷“高光譜分辨率大氣二氧化碳探測儀”和輔助載荷“云和氣溶膠偏振成像儀”。其中,主載荷高光譜分辨率大氣二氧化碳探測儀利用地球反射的近紅外/短波紅外太陽輻射探測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衛星在增強中國在國際氣候變化問題上的話語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一代衛星將在堅持第一代衛星技術優勢的基礎上,以應用需求和科學需求為出發點,進一步提升探測能力。測量將以城市為中心,以高定量、高時頻、高分辨率檢測XCO2從市中心到郊區的梯度,提高排放估算的準確性。下一代碳衛星將是一個基于空間的系統,希望能夠在一天內多次覆蓋一個城市或一個點源,同時具有協同觀測NO2的能力,可以用來更好地獨立測量人為碳排放。
要知道的是大氣監測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的科研衛星,也是世界上第一顆具備CO2激光探測能力的衛星。要嚴格保護生態資源,嚴厲打擊非法采伐、非法征占用林地和草原,堅持不懈打擊野生動物走私,預防森林草原火災,加強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控。要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創新推進全民義務植樹,引導全社會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和推動者。
這是中國碳衛星首次成功用于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定量監測,標志著我國已經具備空間監測人為活動碳排放的能力。
可以檢測尾氣的排放量在城市中影響有多大,同而對居民生活環境有所改善。
標志著我國已經具備空間監測二氧化碳排放的能力,也逐步走向世界。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