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建筑業節能減排目標變為實際行動?
讓建筑業節能減排目標變為實際行動具體內容是什么,下面中達咨詢為大家解答。
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發展低碳經濟,已引起中國高層高度關注。中國政府做出莊嚴承諾:到2020年,把碳強度在2005年水平上減少40%~45%。這一目標意味著中國未來10年將進入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綠色GDP時代。一個比較樂觀的估計,我國從2028年開始會出現碳排放零增長,到2036年則會出現負增長。據相關部門測算,開征碳稅10年內,對GDP的影響大概在0.4%左右,這一影響隨后將趨緩,與此同時,碳稅的減排效果達到20%。這就是說,短期來看,建筑業的部分企業或因新的低碳規則而使利潤縮水。但從更為廣泛的角度,企業可憑借其較高的節能效率以及人們對綠色建筑的偏好速增,享受綠色經濟帶來的巨大效益。開征碳稅路線圖碳稅是針對二氧化碳排放課征的稅收。碳稅以環境保護為目的,希望通過削減二氧化碳排放來減緩全球變暖。碳稅通過對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產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稅來實現減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今后我國將把包括整個建筑產業鏈在內的碳強度減排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統計、監測、具體考核辦法細則有望于2010年初出臺。日前,財政部財科所碳稅課題組開征碳稅及相關問題的建議報告已經上報國務院相關部委。財政部的具體建議是,作為碳稅開征前的準備,2010年對資源稅進行改革,由過去的從量計征改為從量與從價計征、并適當提高有關化石燃料稅費率。在初步理順資源和能源價格形成機制基礎上,2012~2013年擇機開征碳稅。不過,碳稅開征時間表或因應中國政府對外宣布的最新承諾和嚴峻的節能減排形勢而提前推出。關于稅額稅率。財政部財科所碳稅課題組和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均建議,碳稅開征初始階段,每排放一噸二氧化碳課征10~20元稅費,其后逐年提高,最終有可能提至每噸100元。對個人生活使用的煤炭和天然氣排放的二氧化碳,先行列出征稅目錄,暫緩征稅。環保部建議,碳稅開征前,應提前公布碳稅實施日程和稅率,供企業和消費者投資決策參考。或有的問題是,碳稅是單獨作為一個稅種推出,還是像燃油稅那樣放在既有稅種中設置一個新稅目。如果是后者,碳稅隨時都有可能因應形勢需要而推出。值得業內人士特別關注的是,國內外不少專家建議,為發揮市場調節功能,待時機成熟,應盡快在建材生產和房地產開發領域引入碳交易制度,對積極參加綠色節能的相關企業設立一個價格發現和保值平臺,利用建筑業市場碳排放權交易的價格傳導機制促使節能技術轉移、投資、升級換代,校正綠色節能建筑市場機制失靈,驅動投資者在整個產業鏈上采取綠色行動。不過,考慮到整個建筑產業鏈上二氧化碳排放的復雜性,以及碳稅開征的交易成本更低和簡便易行,建筑業節能減排的最優選擇非碳稅莫屬。換言之,碳稅開征后,建材和建筑開發無疑會被首先當做一個重要的靶標。除了以上碳中和、碳稅等市場機制的設計外,從政府層面上說,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意見,今后綠色節能建筑開發將引入激勵機制,通過財政的綠色補貼和不達標項目的處罰等行政經濟措施,鼓勵綠色節能住房的開發與建設。在各級政府官員考核體系中,建筑節能減排指標與官員的烏紗帽鏈接的也將更緊密。按照國務院節能減排工作安排要求,2009年底施工階段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比例提高到90%以上,部分大城市強制實施65%的節能標準。不可承受之重現在人們一看到汽車屁股冒煙就有一種現實觀感上的污染,對建筑產業的黑煙知之甚少。其實,碳足跡像只幽靈,無處不在,而建筑業又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之一。直觀地講,在我國,生產一度電,釋放1公斤二氧化碳;消費1升汽油,釋放2.2公斤二氧化碳;而每建成一平方米房屋,要釋放800公斤二氧化碳。從全球來看,建筑業目前也是三大高耗能行業之首,碳排放遠高于運輸和工業。美國建筑師學會在其建筑與氣候變化報告中稱,在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中,建筑占比高達48%;其次運輸占27%,工業占25%。中國的情況略有不同。從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上看,在大氣層中現已積累的二氧化碳的中國責任固然很輕,但近幾年的中國正在以高于國內GDP的速度奮起疾追。中國目前碳排放已超過60億噸大關,占全球總量的20%,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國際能源署預測,未來20年中國的碳排放平均增速2.7%,到2020年,碳排放量將占全球總量的28%。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日前稱,中國目前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約28%,建筑能耗將成為未來20年我國能耗和排放的主要增長點。發改委能源所預測,到2050年,中國的能源、工業和建筑三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三分天下。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場,全國房屋總面積已接近450億平方米,今后每年還將新增建筑面積近20億平方米,接近全球年建筑總量的一半,建筑能耗約為3.5億噸標準煤,單位建筑面積能耗為經濟發達國家三倍。2009年底,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副會長顧云昌在成都舉行的西部低碳經濟與綠色建筑產業高峰論壇上稱,中國目前的建筑能耗已經占到全社會能耗總量的40%。不過,顧云昌先生在此次會議上未提供他引用上述數據的來源。蘊含巨大商機按照我國政府制訂的早期規劃,到2010年,全國城鎮新建建筑要實現節能50%,并推動北京、天津等城市率先實現節能65%的標準。在對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中,大城市完成改造面積的20%,中等城市完成改造面積的15%。按照要求,十一五期間,我國累計建設節能建筑面積21.46億平方米,其中新建建筑15.92億平方米,既有建筑改造5.54億平方米,建筑節能任務占我國全部節能任務總量的41%。全國政協調研組公開的一項調研數據稱,2007年前我國既有的近400億平方米城鄉建筑中,99%屬于高耗能建筑。粗略估算,按照強制性標準,我國既有建筑需要進行節能改造的大約130多億平方米,僅此一項,將為建筑市場提供高達近3萬億元的商機。財富的魔術往往來自對市場細節的關注。誰占領了綠色節能住宅開發的戰略制高點,誰就抓住了未來。中美日前在北京簽署的氣候和新能源合作備忘錄涉及三大領域,其中為首的就是建筑節能技術合作。綠色節能將成為未來房地產開發商的核心競爭力。在經濟發達國家,有綠色概念的上市企業的股票高于沒有綠色概念企業近20%。環保建材的推廣與使用、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綠色建筑的興起,以及與城市人居生活舒適度相關產業(比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與循環利用等),為節能環保住宅開發市場帶來前所未有的生財契機,企業家們一旦專注于這個市場,想不發財?難!可預期的是,政府未來對建筑節能技術的基礎研究勢必加大資金投入,綠色的蛋糕將滾雪球般地迎面撲來。一項數據顯示,住房購置成本只占房屋整個生命周期總成本的10%以下,運營和維護成本卻占近80%,節能住宅具有明顯的成本價值比較優勢。在綠色建筑風靡全球的今天,隨著人們消費習慣改變,綠色消費意識不斷提高,貼著綠色節能標簽的住宅將更能吸引人們眼球。今后,房地產開發企業或將被強制性要求向消費者明示所售商品房的各項節能和環保指標、人居舒適度(包括室內溫度、濕度、物體界面溫差、空氣的流速、空氣中污染物的含量以及新風量等)、保溫工程保修期等信息,并在商品房買賣合同和住宅質量保證書、住宅使用說明書中載明。我們同在一個藍天下,氣候是全世界的問題,減排也是全世界的責任,沒有任何人可以回避。采取低碳行動的本質拯救的不是地球,而是我們人類自身。綠色節能不是一個口號也不是辦慈善,而是共同的責任。因應全球氣候環境變化加速,已經不容我們有多余的時間去思考。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不在于是否應當,而在于必須立即采取強有力的行動。
更多關于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制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