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有什么變化
從溫飽不足走向全面小康。廣西壯族自治區把“建設壯美廣西 共圓復興夢想”作為新時代廣西發展的總目標總要求,把落實“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個扎實”新要求作為廣西改革發展的主線,加快推動開放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
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1、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全區生產總值從自治區成立之初的24.5億元,到2011年突破1萬億元,再到2018年突破2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6000美元。自治區成立之初,廣西產業基礎極為薄弱。
現在,已經擁有食品、汽車、機械等10個千億元產業,其中汽車年產超過200萬輛,在全國占有重要一席?;A設施實現跨越發展,高鐵動車運營里程1771公里,通達區內12個市和周邊所有省份,91%的縣通了高速公路,沿海和內河港口年吞吐能力分別達2.5億噸、1.1億噸。
2、開放發展邁出堅實步伐。深入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帶動戰略,不斷深化以東盟為重點的對外開放合作,連續成功舉辦15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
西部陸海新通道、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等國家重點開放戰略務實推進,廣西在“一帶一路”和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中的戰略地位和獨特作用日益凸顯。
3、脫貧攻堅成效顯著。按照“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確??沙掷m”的要求,聚焦“兩不愁三保障”,聚集深度極度貧困地區,舉全區之力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2012年至2018年全區累計減少貧困人口825萬人,年均減貧117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8%降至3.7%。
2016―2018年連續三年在省級黨委和政府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獲得“綜合評價好”等次。民生建設扎實推進,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2018年全區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2436元和12435元,實現從溫飽不足向全面小康邁進的歷史性轉變。
4、區域發展更加協調。著力推進沿海沿江沿邊三大區域協調發展、聯動發展。不斷釋放“海”的潛力,北部灣經濟區四市自2008年以來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5%,以不到廣西五分之一的面積、約四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超過三分之一的經濟總量、四成的財政收入、近五成的外貿總量。
龍頭帶動作用不斷增強,著力激發“江”的活力,2018年西江經濟帶沿江七市經濟總量達1.2萬億元,逐步成為全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帶;精心做足“邊”的文章,興邊富民行動深入實施,沿邊經濟帶加快打造,邊境地區繁榮發展、和諧穩定、鞏固安寧。
5、改革創新碩果累累。堅定不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統籌推進1400多項重大改革措施,行政審批、商事制度、財稅體制、降本減負、國資國企等一批重大改革取得突破,農村金融改革“田東模式”成為全國先進典型。
跨境人民幣結算總量連續多年穩居西部和邊境省份前列。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明專利授權量和擁有量增長率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發展動力活力進一步增強。
6、生態環境持續優化。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12年至2018年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24.1%,2018年設區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91.6%。
植被生態質量和植被生態改善程度位居全國首位,森林覆蓋率、生物多樣性豐富度排全國前列,具有廣西特色的綠色發展路子越走越寬廣。
方向目標路徑明確 廣西呈現加快發展良好局面
鹿心社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根據全區干部群眾的建議,確立了“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擴大開放、擔當實干”十六字工作方針,進一步明確了廣西改革發展的方向、目標和路徑,全區上下呈現出擔當實干、加快發展的良好局面。
主要體現在以下五方面:
一是思想再解放。重點破因循守舊思想、立改革創新思想,破封閉狹隘思想、立開放合作意識,破安于現狀思想、立開拓奮進意識,破甘于落后的思想、立爭先創優意識,破畏首畏尾思想、立敢闖敢干意識,破等靠要看思想、立主動作為意識。
通過“六破六立”,引導干部跳出條條框框的限制,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擺脫慣性思維的束縛,以新思路、新舉措開辟經濟社會發展新境界。
二是改革再深入。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放管服”、國資國企、農業農村、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蹄疾步穩,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三是開放再擴大。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北部灣經濟區建設提質增速,西部陸海新通道、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等重大事項穩步推進,“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四是創新再提速。著眼于補齊創新短板,大力實施科技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加快建設創新型廣西,培育發展新動能。
五是干部勇擔當。自治區黨委先后出臺激勵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1+6+3”系列制度文件,“擔當為要、實干為本、發展為重、奮斗為榮”的理念深入人心,全區擔當實干、干事創業的氛圍日益濃厚,經濟社會發展充滿活力,八桂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廣西在經濟和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國民經濟的兩位數快速增長,經濟增長質量和經濟水平有很大提高,廣西對外開放的力度逐年加大,已連續舉辦了 10 年東盟博覽會。
由于廣西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社會經濟發生了顯著變化,廣西的面貌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大幅度下降,一、二、三產業比例趨向合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正在加快,對外開放力度不斷加大,交通網絡和信息網絡建設日趨完善,為廣西的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廣西的區位具有很大優勢,無論在發展與境外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還是在發展國內各省區的合作方面都具有許多有利條件。
廣西和東盟各國在地理上有特殊區域優勢,廣西在南寧舉辦的東盟博覽會規模一年比一年大,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影響也會越來越大。廣西在有色金屬、建材、輕工、中藥、農業機械、重型礦山設備、水泥和制糖成套設備以及特色種植業和旅游業都有自己獨特的競爭優勢。在和東盟各國的商務貿易、技術開放、旅游文化等方面都有良好寬廣的發展前景,來勢很好。
廣西的經濟發展:
2018年,廣西實現生產總值(GDP)20352.51億元,比上年增長6.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4.3%,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9.4%。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4.8%、39.7%和45.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3.1%、25.4%和61.5%。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1489元,比上年增長5.8%。?
2018年,廣西財政收入2790.35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81.48億元,其中,稅收收入1122.03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66.7%。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310.89億元,民生重點領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為80.5%。全年全區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1.3%,營業利潤增長6.0%。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廣西
(一)經濟增長持續加快,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初步預計,全區生產總值5865億元,增長14.8%,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年度增量首次突破1000億元,達到103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2363元。財政收入703.86億元,增長23.7%,年度增量首次超過100億元,達13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達到260億元左右,增長40%左右。 (二)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發展協調性逐步增強 全部工業增加值首次超過2000億元,達到2001億元,增長21.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48.5%。農副食品加工、電力、冶金、化工、汽車、機械、建材等支柱行業合計完成工業增加值增長30%左右,對全區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66%。主營業務收入超30億元的企業比上年增加2家,達到16家。工業新產品產值增長29.9%。特色效益農業加快發展。糧食總產量1551.6萬噸,增長0.82%;糖料蔗產量增長15.6%;鮮蠶繭增長14.7%;水果增長13.1%。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53億元,增長6.5%。重點龍頭企業直接帶動農戶300多萬戶,輻射帶動約190萬戶。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2273億元,增長14.3%。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首次突破6000萬噸,達到6300萬噸,增長27.3%;全社會貨運周轉量1517億噸公里,增長16.8%。全區旅游總收入430億元,增長17%。三次產業占生產總值比例為21.6:39.7:38.7,第二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工業比重34.1%,提高1.1個百分點。非公經濟增加值占全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50%。城鎮化水平由上年的34.6%提高到36.2%。 (三)投資結構不斷優化,重點建設加快推進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56億元,增長31.5%。其中,城鎮投資完成2630億元,增長31.7%。投資繼續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技改投資增長41.8%;工業投資增長32.5%;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0%。社會投資快速增長,其中民間投資1468億元,增長43%。桂林至興安高速公路等96個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的重大項目實現新開工。沿?;A設施建設大會戰累計完成投資82億元。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項目民心工程全面實施。大石山區五縣基礎設施大會戰項目全部開工。龍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欽州、防城港、貴港火電廠,南寧至百色高速公路,華銀氧化鋁一期等69個續建項目建成投產或部分投產。北海林漿紙、防城港鋼鐵、湘桂鐵路擴能改造、桂林防洪及漓江補水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取得新進展。 (四)開放合作成效顯著,體制改革繼續深化 第四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商務與投資峰會及九大論壇、第二屆泛北部灣合作論壇成功舉辦,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由共識走向實踐。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獲得國務院批復,經濟區開放開發生機勃勃,預計生產總值增長17%以上。承接產業轉移步伐加快,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全年引進區外境內資金實際到位突破1000億元,增長74.3%;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7.9%。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39.2%,其中出口增長42.3%。 行政體制改革積極推進,各級政府政務服務中心和電子監察系統建立并運行。企業國有產權制度改革繼續推進,累計完成改制708家?!班l財縣管”改革范圍擴大到41個縣(市、區)。廣西北部灣銀行、鐵路投資集團、交通投資集團等投融資平臺抓緊組建。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穩步推進,擴大差別電價實施范圍,合理制定水資源費收費標準。文化體制改革試點扎實開展。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進一步落實。農村綜合改革試點、農村信用社、金融保險、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糧食流通、科技、教育、衛生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五)節能減排力度加大,生態環保建設加強 自治區成立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全區節能減排實施方案,在全區范圍開展節能減排“百日行動”。全年關停小火電機組39臺共計裝機容量63萬千瓦,淘汰煉鐵產能41.4萬噸、煉鋼504.9萬噸、鐵合金29.53萬噸、水泥258.8萬噸、造紙37.3萬噸。10個行業40家重點耗能企業在全國率先開展能效對標考評;新建建筑設計階段節能強制性標準執行率達到97%;全國第一個非糧燃料乙醇項目建成投產,車用燃料乙醇汽油試點工作扎實推進。重點二氧化硫治理工程項目全部按期開工,全區近50家制糖企業實施治污工程。11大節能環保生態項目按計劃開工,生態工程加快建設。實施“城鄉清潔工程”成效顯著。 (六)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群眾生活不斷改善 第三輪創新計劃全面完成。“兩基”攻堅戰勝利告捷,全區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50%;中等職業教育招生26萬人;普通高校招生15.2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88個縣(市、區),農民參合率達77.35%。縣級醫院、婦幼保健院、鄉鎮衛生院、基層計劃生育服務站、縣級圖書館、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等項目建設繼續加強。第十一屆全區運動會成功舉辦。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成績。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00元,增長23.2%;農民人均純收入3224元,增長16.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98億元,增長18.6%。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4.3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8%;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4.88萬人次;城鎮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25.35萬、339.31萬和223.75萬。新建五保村388個,累計建成6521個。農村未解決溫飽貧困人口減少11萬人左右,低收入貧困人口減少25萬人以上。自治區為民辦10件實事年度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2003年以來的五年,廣西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全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7%;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7%;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8.2%;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年均增長48.8%。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特色效益農業快速發展。第二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接近40%,成為第一大產業;與2002年相比,工業比重提高6.4個百分點,非公經濟比重提高9個百分點,城鎮化率提高7.9個百分點。發展后勁大大增強。西部大開發取得重要進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9223億元,年均增長28.8%;300多個重大項目投產或部分投產。五年新增高速公路1057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4844萬噸,電力裝機容量1239萬千瓦。改革開放深化拓展。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廣西區在國際國內區域合作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明顯提升,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加快推進,招商引資及承接產業轉移取得新突破,對外貿易總額年均增長30.7%,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15.9%。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8%,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9.9%,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125.2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00萬人次。扶貧開發取得巨大成就,邊境地區、革命老區、大石山區群眾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和諧社會建設呈現新局面。 當前廣西區經濟社會發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一是農業基礎薄弱,農資價格持續上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難度加大。二是產業結構層次較低、市場需求約束較大、煤炭輸入困難較多、主要原材料供應趨緊價格上升、部分工業品價格在供求變化中波動較大,工業持續快速增長難度加大。三是融資渠道和手段單一,項目前期工作滯后,保持相應的投資規模難度加大。四是節能減排形勢嚴峻。五是居民消費價格過快上漲,對低收入群眾生活帶來較大影響。對這些問題要高度重視,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廣西在經濟和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國民經濟的兩位數快速增長,經濟增長質量和經濟水平有很大提高,廣西對外開放的力度逐年加大,已連續舉辦了 10 年東盟博覽會。由于廣西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社會經濟發生了顯著變化,廣西的面貌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大幅度下降,一、二、三產業比例趨向合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正在加快,對外開放力度不斷加大,交通網絡和信息網絡建設日趨完善,為廣西的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廣西的區位具有很大優勢,無論在發展與境外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還是在發展國內各省區的合作方面都具有許多有利條件。廣西和東盟各國在地理上有特殊區域優勢,廣西在南寧舉辦的東盟博覽會規模一年比一年大,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影響也會越來越大。廣西在有色金屬、建材、輕工、中藥、農業機械、重型礦山設備、水泥和制糖成套設備以及特色種植業和旅游業都有自己獨特的競爭優勢。在和東盟各國的商務貿易、技術開放、旅游文化等方面都有良好寬廣的發展前景,來勢很好。
采納哦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