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控制工業污染
工業污染是指工業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廢氣、廢水和固體排放物對環境的污染。污染主要是由生產中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及各種噪音造成的,可分為廢水污染、廢氣污染、廢渣污染、噪音污染。
控制水污染:
1.在生產和生活中大力提倡節約用水。首先不斷提高節水意識,積極采用先進的節水工藝設備,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其次是廣大居民和社會各界都要增強節水觀念,千方百計節約水資源。水的消耗減少了,廢水、污水自然減少了,廢水、污水處理問題也就相對容易一些。
2.推行清潔生產。清潔生產包括清潔的生產過程和清潔的產品兩個方面。清潔生產是國內外二十多年環境保護工作經驗的總結,它著眼于全過程的控制,具有環境和經濟雙重效益。推行清潔生產,是深化中國水污染防治工作,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3.提高廢水處理技術水平。工業廢水處理正向設備化、自動化的方向發展。傳統的處理方法,包括用以進行沉淀和曝氣的大型混凝系統也在不斷地更新。近年來廣泛發展起來的氣浮、高梯度電磁過濾、臭氧氧化、離子交換等技術,都為工業廢水處理提供了新的方法。特別是目前廢水處理裝置自動化控制技術正在得到廣泛應用和發展,這在提高廢水處理裝置的穩定性和改善出水水質等方面將起到重要作用。
4.堅持分散治理和集中控制相結合。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污染源,如家庭污染源的污染物種類基本相同,有些污染源的污染物種類又有很大區別,如造紙廢水和電鍍廢水就大不一樣。對家庭這樣的污染源就應該采取集中治理的方法解決污染問題;而對于那些有特殊污染物的污染源,則必須采取分散治理的方法。當然,有些污染源,如造紙廢水,如果幾家造紙廠相距不遠,就可以幾家聯合投資建設一個污水處理廠,實施由分散治理到相對集中治理。
5.國家堅持有法必究和限期治理。對于水污染控制,環境保護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中都有明確的規定。一是堅持污染防治設施與生產企業的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三同時”。只要真正堅持了“三同時”,許多污染物就會得到有效的控制,也就做到了預防為主。二是對原有污染進行治理,對于污染嚴重的,要依法進行限期治理,對限期治理不達標或拒不進行治理的企業,要依法責令其停產或關閉。
控制空氣污染:
1.工業布局合理:工廠不宜過分集中,以減少一個地區內污染物的排放量。
2.區域采暖和集中供熱:用設立在郊外的幾個大的、具有高效率除塵設備的熱電廠代替千家萬戶的爐灶,以消除煤煙。
3.減少交通廢氣的污染:改進發動機的燃燒設計和提高汽油的燃燒質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燒。
4.改變燃料構成:實行燃煤向燃氣的轉化,同時加緊研究和開辟其它新的能源,如太陽能、氫燃料、地熱資源等。
5.綠化造林:茂密的叢林能降低風速,使空氣中攜帶的大粒灰塵下降,樹葉表面粗糙不平,能吸附大量飄塵。
控制土地污染:
1.生物防治土壤污染物可以通過生物降解或吸收而凈化土壤。研究分離和培育新的微生物品種,以增強生物降解作用。這是提高土壤凈化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2.施加抑制劑
輕度污染的土壤施加某些抑制劑,可改變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方向,促進某些有毒物質的移動,淋洗或轉化為難溶物質而減少作物吸收。常用的控制劑有石灰、堿性磷酸鹽等。堿性磷酸鹽可與土壤中的鎘作用生成磷酸鎘沉淀,在不能引起硫化鎘沉淀的弱還原條件下,磷酸鎘的形成對清除鎘污染具有重要意義。
3.增施有機肥,改良砂性土壤
有機膠體和粘土礦物對土壤中重金屬和農藥有一定的吸附力。因此,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砂性土壤,能促進土壤對有毒物質的吸附作用,是增加土壤容量,提高土壤自凈能力的有效措施。
4.改變耕作制
改變耕作制,改變土壤環境條件,可消除某些污染物的毒害。DDT和六六六在旱田中降解速度慢,積累明顯,殘留量大。改水田后DDT降解加快,僅1年左右土壤中殘留的DDT已基本消失。所以實行水旱輪作,是減輕或消除農藥污染的有效措施。
5.換土、深翻、刮土
被重金屬與難分解的農藥嚴重污染的土壤在面積不大的情況下,可采用換土法,這是目前徹底清除土壤污染的最有效手段,但是對換出的污染土壤必須妥善處理,防止次生污染。此外也可進行深翻,將污染的土壤翻到下層,掩埋深度應根據不同作物根系發育特點,以不致污染作物為原則。
控制噪聲污染:
同水體污染、大氣污染和固體廢物污染不同,噪聲污染是一種物理性污染,它的特點是局部性和沒有后效的。噪聲在環境中只是造成空氣物理性質的暫時變化,噪聲源的聲輸出停止之后,污染立即消失,不留下任何殘余物質。噪聲的防治主要是控制聲源和聲的傳播途徑,以及對接收者進行保護。
1.聲在傳播中的能量是隨著距離的增加而衰減的,因此使噪聲源遠離需要安靜的地方,可以達到降噪的目的。
2.聲的輻射一般有指向性,處在與聲源距離相同而方向不同的地方,接收到的聲強度也就不同。不過多數聲源以低頻輻射噪聲時,指向性很差;隨著頻率的增加,指向性就增強。因此,控制噪聲的傳播方向(包括改變聲源的發射方向)是降低噪聲尤其是高頻噪聲的有效措施。
3.建立隔聲屏障,或利用天然屏障(土坡、山丘),以及利用其他隔聲材料和隔聲結構來阻擋噪聲的傳播。
4.應用吸聲材料和吸聲結構,將傳播中的噪聲聲能轉變為熱能等。
5.在城市建設中,采用合理的城市防噪聲規劃。此外,對于固體振動產生的噪聲采取隔振措施,以減弱噪聲的傳播。
參考資料:
1.
2.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