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規劃經濟建設的主要目標是什么?
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經濟平穩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御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十二五」規劃主要任務包括:
一)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
二)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三)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改造提升制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
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構筑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
五)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及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六)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奠定堅實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
七)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八)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
新時期下的“十二五”規劃
隨著2010年的即將結束,十一五也將要走入歷史。作為十一五規劃實施的最后一年,同時也是十二五統籌規劃的關鍵一年。在十一五規劃實施的五年中,我們取得了那些成就,遇到了哪些問題和挑戰,出現了哪些不足,這些答案隨著十一五計劃的結束也漸漸浮出水面。
首先,十一五規劃取得的輝煌成就:
總的來看,十一五期間,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譜寫了中國特色事業新篇章。
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點:
一、 國家面貌發生了新的歷史性變化
十一五前四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11.4%,比十五期間平均快速增長1.6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長。與此同時節能減排也在穩步推進。十一五二氧化硫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實現,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提前半年實現。這是中國經濟走過波瀾壯闊的五年交出的成績單,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交出的考試卷。
二、 人民群眾得到了更多的實惠
作為一個大國,就它的發展成就來說,老百姓能得到什么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那究竟老百姓得到了什么實惠?其實通過我國近幾年關于民生問題相關政策地陸續出臺,我們不難看出,我們的黨和國家是真正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涉及民生的社會保障支出、教育支出,還有醫療衛生支出等,我國是連年加大預算安排。據數據統計,從2006年到2010年,社會保障支出從2010億元增長到3185億元、教育支出從536億元增長到2159億元,醫療衛生支出從138億元增長到1389億元。大家知道,在這及年里,我們既要抵御外來的金融風暴,又要大力的救災搶險和災后重建,特別是2009年,我國財政收入一度困難,但民生投入不減反增,我國財政用在與人民群眾生活直接相關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增長了31.7%。從這連年實現跳躍式增長的數據不難看出,我們的國家對民生問題的重視程度和拳拳愛民之心。
三、經受住各種嚴峻復雜的挑戰和考驗。
在“十一五”期間,我們經受住了一系列災難與困難的洗禮并頑強的戰勝了他們。如我們熟知的國際金融危機、汶川、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歷史罕見的嚴峻挑戰,但中國人民沒有被困難嚇到,我們在抵抗危機的同時還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結構調整也取得了積極進展,在各行各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其次,我國十二五面臨的形勢
當前我國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式正發生著著深刻變化。全球經濟在經濟危機過后將進入一個相對緩慢的增長時期,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經濟增長率都將降低一到兩個百分點。而這種態勢可能將在整個十二五過程中持續。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內也面臨著人口、就業、以及經濟方式轉變等嚴峻的問題。這些國內外的嚴峻形勢都將是整個十二五時期所面臨的巨大考驗。
但放眼世界,整個國際大環境總體上是有利于我國和平發展的。隨著我國經濟的逐漸成長,我國在世界的地位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世界正邁向經濟一體化發展,在這個特殊的階段,爆發戰爭是違背各國利益的。所以在各國利益多重化的特殊時期,大國間的戰爭是不可能的。這就為我國十二五規劃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穩定的外部環境。
立足國內,我們完全有條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再上新臺階。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的事實證明,我國現有的經濟體制是適應國內環境的。隨著國內市場需求的增加,與市場資源優化的提高,面臨國內如此巨大的市場和資源,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我國的經濟增長神話將會繼續譜寫下去。
但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堅持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
在保證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完成經濟結構戰略性的調整。堅持改革開放的路線,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取得社會經濟建設的明顯進步。為此我們需要完成十二五規劃的主要任務:
第一,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第二,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新農村建設。
第三,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第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
第五,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第六,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第七,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第八,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第九,加快改革攻堅步伐,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第十,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最后,我國十二五規劃較十一五及以往具有其獨特的亮點和新意。
首先,規劃建議的方向性更加清晰。是目標任務更加明了化,指導作用進一步加強;
二,“科學發展”首次以主題形式納入中國新五年規劃。科學發展觀是本次十二五規劃的一大亮點,為本次五年計劃提供了指導思想,使發展更加明朗化理論化。將十二五規劃與建設結合起來,更能符合中國特色的建設宗旨。
三,更加突出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經濟方式的調整在本次十二五規劃中式一個重點,加快經濟體制變革是社會良好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目前經濟發展的方向。“十二五”期間不但要對傳統體制進行改革,消除影響市場發揮基礎性作用的體制機制,而且要面對新形勢、新階段,推進更為豐富的體制創新活動,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社會需求。
四、“消費”、“投資”、“出口”順序變化,擴大內需首次獨立成章。面臨國內巨大的市場,增進國民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大優勢,與以往不同,隨著國內消費內力的增大,消費、投資、出口的順序變化是遲早的事。而本次規劃則是把把擴大內需排在重要位置,并首次獨立成章進行論述。可見十二五對國內巨大消費群體的重視。
五、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具可操作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必由之路,社會發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實現人人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必然選擇。換句話說,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過程,共享社會發展成果是結果,它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要維護社會公平。而其的可操作性的增強說明十二五規劃較以往更注重了成果共享的可實施性。
綜上可知,我國十二五規劃更具有方向性、合理性、可實施性,將需求與發展緊密聯系,注重對國內市場發展,同時明確了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目標。
“十二五”時期,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緊緊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礎。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十二五”規劃要具有戰略性、前瞻性、指導性,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重大部署緊密銜接,與到二0二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緊密銜接。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_____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就業持續增加,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居民消費率上升,服務業比重和城鎮化水平提高,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穩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社會管理制度趨于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財稅金融、要素價格、壟斷行業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互利共贏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
向結構型經濟發展。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