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法流程和原理是什么?
一、活性污泥法流程和原理是什么?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向生活污水中不斷注入空氣,維持水中足夠的溶解氧,一段時間后污水中形成一種絮凝體―活性污泥,其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構成,易于沉淀分離,使污水澄清。活性污泥法就是以懸浮在水中的活性污泥為主體,在微生物生長有利的環境條件下和污水充分接觸,使污水凈化。其主要構筑物是曝氣池和二次沉淀池。需處理的污水和回流性污泥一起進入曝氣池,成為懸浮混合液,沿曝氣池注入壓縮空氣曝氣,使污水與活性污泥充分混合,并供給混合液足夠的溶解氧。這時污水中的有機物被活性污泥中的好氧微生物分解,然后混合液進入二沉池,活性污泥與水澄清分離,部分活性污泥回到曝氣池,繼續進行凈化過程,澄清的水排放。由于處理過程中活性污泥不斷增長,部分剩余污泥從系統中排出,以維持系統穩定。 進水→曝氣池(空氣)→二沉池(剩余污泥排除,回流污泥至曝氣池前)→出水 活性污泥凈化過程機理:吸附階段:污水和活性污泥接觸后在很短時間內水中有機物(BOD)迅速降低,主要有吸附作用引起。由于絮狀活性污泥表面積很大,表面具有多糖類粘液層,有利于吸附。 氧化階段:有氧條件下,微生物將吸附的有機物一部分氧化分解獲得能量,一部分合成新細胞,這一階段比吸附階段慢得多。 絮凝體形成與凝聚沉淀階段:氧化階段合成的菌體有機體形成絮凝體,通過重力沉淀出來,使水凈化。
需處理的污水和從二次沉淀池回流的活性污泥同時進入曝氣池,沿曝氣池長度打入空氣,使污水和活性污泥充分混合接觸,并得到溶解氧,為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創造良好條件。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不斷地被微生物吸附、分解,污水得到凈化。混合液流入二次沉淀池進行泥水分離。凈化后污水向外排放,部分活性污泥回流至曝氣池,剩余污泥從系統中排出。
二、活性污泥法凈化污水的原理是什么
間歇活性污泥法也稱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它由個或多個SBR池組成,運行時,廢水分批進入池中,依次經歷5個獨立階段,即進水、反應、沉淀、排水和閑置。進水及排水用水位控制,反應及沉淀用時間控制,一個運行周期的時間依負荷及出水要求而異,一般為4~12h,其中反應占40%,有效池容積為周期內進水量與所需污泥體積之和。
比連續流法反應速度快,處理效率高,耐負荷沖擊的能力強;由于底物濃度高,濃度梯度也大,交替出現缺氧、好氧狀態,能抑制專性好氧菌的過量繁殖,有利于生物脫氮除磷,又由于泥齡較短,絲狀菌不可能成為優勢,因此,污泥不易膨脹;與連續流方法相比,SBR法流程短、裝置結構簡單,當水量較小時,只需一個間歇反應器,不需要設專門沉淀池和調節池,不需要污泥回流,運行費用低。
利用活性污泥中的細菌、將污染物分解為甲烷。水、二氧化碳、氮氣、達到凈化水的目的
高的吸附能力
強的氧化分解能力
良好的食物鏈關系
良好的沉淀性能
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為主體的廢水生物處理的主要方法。活性污泥法是向廢水中連續通入空氣, 活性污泥法經一定時間后因好氧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狀絮凝物。其上棲息著以菌膠團為主的微生物群,具有很強的吸附與氧化有機物的能力。
三、活性污泥法基本原理
污水經過初次沉淀池去除大量漂浮物和懸浮物后,進入曝氣池內。在曝氣池內,活性污泥和污水進行生化反應,反映結果是污水中的有機物得到降解、去除,污水得到凈化。活性污泥凈化作用經過一段時間后,曝氣池混合液由曝氣池末端流出,進入二次沉淀池進行泥水分離,澄清后的污水作為處理水排出。
四、急!!!!好氧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基本原理 A/O是Anoxic/Oxic的縮寫,它的優越性是除了使有機污染物得到降解之外,還具有一定的脫氮除磷功能,是將厭氧水解技術用為活性污泥的前處理,所以A/O法是改進的活性污泥法。
A/O工藝將前段缺氧段和后段好氧段串聯在一起,A段DO不大于0.2mg/L,O段DO=2~4mg/L。在缺氧段異養菌將污水中的淀粉、纖維、碳水化合物等懸浮污染物和可溶性有機物水解為有機酸,使大分子有機物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不溶性的有機物轉化成可溶性有機物,當這些經缺氧水解的產物進入好氧池進行好氧處理時,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提高氧的效率;在缺氧段異養菌將蛋白質、脂肪等污染物進行氨化(有機鏈上的N或氨基酸中的氨基)游離出氨(NH3、NH4+),在充足供氧條件下,自養菌的硝化作用將NH3-N(NH4+)氧化為HO3-,通過回流控制返回至A池,在缺氧條件下,異氧菌的反硝化作用將NO3-還原為分子態氮(N2)完成C、N、O在生態中的循環,實現污水無害化處理。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