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地殼主要的組成成分?
一、地球上的地殼主要的組成成分?
地殼的主要成分是氧,它占了總重量的48.6%,其次是硅,占26.3%;以下是鋁、鐵、鈣、鈉、鉀、鎂。除此之外,地殼中還有八十幾種元素。
地殼指的是由巖石組成的固體外殼,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巖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整個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約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區(qū)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千米;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幾千米。
地殼中各種化學(xué)元素平均含量的原子百分數(shù)稱為原子克拉克值,地殼中原子數(shù)最多的化學(xué)元素仍然是氧,其次是硅,氫是第三位。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但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則是鋁,鋁占地殼總量的8.3%,比鐵的含量多一倍,大約占地殼中金屬元素總量的三分之一。
二、地球的大氣層有哪幾種氣體組成?
大氣層(atmosphere)又叫大氣圈,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大氣層的成分主要有氮氣,占78.1%;氧氣占20.9%;氬氣占0.93%;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氣體(氦氣、氖氣、氬氣、氪氣、氙氣、氡氣)和水蒸氣。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而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
三、地球大氣層最下層的是?
大氣的底層是對流層和平流層中下部。低層大氣指的是海拔在25千米以下的地球大氣層。所含空氣占整個地球大氣層超過百分之80以上,對天氣和氣候有直接的影響。對低層大氣而言,太陽輻射幾乎不能被它吸收,它的主要直接熱源是地面輻射。
此外,地面熱量輸送到大氣層中的方式還有兩種:潛熱輸送和湍流輸送。太陽高度角是我們觀察太陽時的仰角,也就是太陽光線與地面之間的夾角。由于地球的自轉(zhuǎn),造成太陽東升西落,太陽高度角在一日內(nèi)不斷發(fā)生變化.太陽高度指太陽光線與地平面之間的夾角,即太陽在當?shù)氐难鼋恰?/p>
其實太陽高度和太陽高度角是一樣的高層大氣的3個主要熱源,即太陽紫外輻射、磁層電磁擾動引起的電流焦耳熱和粒子注入碰撞加熱。平流層是由于臭氧吸收了200-320nm的陽光紫外輻射而得以加熱的,臭氧是其主要的熱源。
擴展資料:
整個地球大氣層按其成分、溫度、密度等物理性質(zhì)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世界氣象組織把它分為五層,自下而上依次是: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
自對流層頂?shù)?5km左右為平流層。在平流層內(nèi),隨著高度的增高,氣溫最初保持不變或微有上升。大約到30km以上,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顯著升高,在55km高度上可達-3℃。平流層這種氣溫分布特征是和它受地面溫度影響很小,特別是存在著大量臭氧能夠直接吸收太陽輻射有關(guān)。
雖然30km以上臭氧的含量已逐漸減少,但這里紫外線輻射很強烈,故溫度隨高度增加得以迅速增高,造成顯著的暖層。平流層內(nèi)氣流比較平穩(wěn),空氣的垂直混合作用顯著減弱。平流層中水汽含量極少,大多數(shù)時間天空是晴朗的。
有時對流層中發(fā)展旺盛的積雨云也可伸展到平流層下部。在高緯度20km以上高度,有時在早、晚可觀測到貝母云(又稱珍珠云)。平流層中的微塵遠較對流層中少,但是當火山猛烈爆發(fā)時,火山塵可到達平流層,影響能見度和氣溫。
四、什么組成的大氣層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層,它包圍著海?
由一層混合氣體組成的大氣層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
五、影的組成成分是?
影子就是光線的強弱形成的視覺差。當光線強度一致時也沒有影子。當影子產(chǎn)生時,必有光線的存在。所以影子是由光線組成的。而光線實質(zhì)上也是一種能量。光的形成是物質(zhì)高速運動的疊影,我們的電影成像就是光的疊影形成的。
在當前的科理條件下,我們只能把電子的高速運動的疊影做為構(gòu)成光線的因素。
由此可得,影子是由高速電子運動的疊影構(gòu)成的。因為影子是物體對光線的微反射,影子有明暗之分。沒有物體對光線的反射,也就不會存在影子。我常看到的影子,也就是光影。
六、大氣層是地球最什么的部分?
大氣層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層,他包圍著( 海洋 )和( 陸地 )。 大氣層,地質(zhì)學(xué)專業(yè)術(shù)語,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
七、地球是由什么組成的?
像切西瓜那樣,想象將地球也剖開,粗看一下地球就像一個巨大的雞蛋,由表及里依次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
其中地殼擁有陸地和海洋,平均厚約30公里;地幔厚約2870公里,從我們腳下30公里處到2900公里處;地核半徑約3470公里,從我們腳下2900公里處到地球中心。仔細觀察,地球更像一個巨大的洋蔥頭,由一層層厚度不同的物質(zhì)組成。地球外層是地殼,與上述無異。最里邊的地核由外地核和內(nèi)地核構(gòu)成,外地核厚約2270公里,是一個由鐵和硫等元素(鐵占80%以上)的混合液體構(gòu)成的熔融海洋,內(nèi)地核半徑為1200公里,呈固態(tài),構(gòu)成物以鐵為主,也含少量鎳等,物質(zhì)密度大,每立方米(含物質(zhì))13000公斤左右。中間的地幔層次復(fù)雜,大體可看成由地幔外層、過渡層和地幔內(nèi)層構(gòu)成。地幔外層厚約370公里,從我們腳下30公里到400公里;過渡層厚約300公里,從腳下400公里到700公里,地幔內(nèi)層厚約2200公里,從腳下700公里到2900公里。八、大氣層是怎樣的保護著地球的?
我們的氣候形成于包圍在地球周圍的多層的大氣結(jié)構(gòu)之中。大氣層的厚度為600英里(996千米)。與地球7928英里(12,759千米)長的直徑相比,大氣就像對著臺球呼一口氣所形成的薄霧一樣。然而,在地球和對人體有害的太空之間,也幸好有這一層薄薄的大氣層。大氣層吸納著我們生命所必需的氧氣、水汽,防止地球被太陽發(fā)出的紫外線烤干。大氣層也保護著地球,防止它遭受流星雨的襲擊。每年,有數(shù)十萬噸的宇宙碎片以某一角度進入大氣層,但其中許多碎片都在大氣層中跳躍(就像打水漂時,在水面上飛行的石頭一樣)。而另外一些則在大氣層中燒毀了。月球,正是由于沒有大氣的保護,不斷遭受宇宙碎片的襲擊,形成了坑坑洼洼的表面。
九、晶振的組成成分是?
晶振即晶體振蕩器,它的基本構(gòu)成大致是:從一塊石英晶體上按一定方位角切下薄片(簡稱為晶片,石英晶體諧振器,簡稱為石英晶體或晶體、晶振;而在封裝內(nèi)部添加IC組成振蕩電路的晶體元件稱為晶體振蕩器。其產(chǎn)品一般用金屬外殼封裝,也有用玻璃殼、陶瓷或塑料封裝的。
十、蝦殼的主要組成成分是?
蝦殼主要由蛋白質(zhì)和鈣質(zhì)組成。其中,蝦殼的主要成分是貝殼質(zhì)(chitin),一種多糖類物質(zhì),占蝦殼干重的50%~60%。貝殼質(zhì)是一種天然的高分子有機化合物,具有很高的機械強度和穩(wěn)定性。此外,蝦殼中還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和礦物質(zhì),如鎂、鉀、鈉、磷等,以及少量的脂肪和膽固醇。
本網(wǎng)站文章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 ,不作為商用, 版權(quán)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quán)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