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氣污染的研究報告(關于大氣污染的研究報告1000字以上)
一、關于研究報告的評語?
這個研究報告非常的貼近地氣,見解非常的獨到,認識非常的有深度。
二、關于姓氏的排名研究報告?
001、李002、王003、張004、劉005、陳00
6、楊007、趙008、黃009、周010、吳011、徐
012、孫013、胡014、朱015、高016、林017、何018、郭019、馬020、羅021、梁022、宋02
3、鄭024、謝025、韓026、唐027、馮028、于029、董030、蕭031、程032、曹033、袁034、鄧035、許036、傅037、沈038、曾039、彭04
0、呂041、蘇042、盧043、蔣044、蔡045、賈
046、丁047、魏048、薛049、葉050、閻05
1、余052、潘053、杜054、戴055、夏056、鐘
057、汪058、田059、任060、姜061、范062、方063、石064、姚065、譚066、廖067、鄒06
8、熊069、金070、陸071、郝072、孔073、白074、崔075、康076、毛077、邱078、秦079、江080、史081、顧082、侯083、邵084、孟08
5、龍086、萬087、段088、雷089、錢090、湯
091、尹092、黎093、易094、常095、武09
6、喬097、賀098、賴099、龔100、文101、龐1
02、樊103、蘭104、殷105、施106、陶107、洪
108、翟109、安110、顏111、倪112、嚴113、牛1
14、溫115、蘆116、季117、俞118、章119、魯12
0、葛121、伍122、韋123、申124、尤125、畢12
6、聶127、叢128、焦129、向130、柳131、邢13
三、關于大氣污染名言警句?
手下留情,足下留青,愛護環境,人人有責。
植樹造林,功在千秋。
愛祖國,護綠化,保清潔,愛家園。
保持地球生態平衡。就是保護人類自身。
保護環境光榮,污染環境可恥。
合理利用自然環境,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讓水更清,讓天更藍,讓花更艷,讓我們的地球更美麗。
四、關于王姓研究報告?
王姓是占我國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復雜。據《通志·氏族略》載:在京兆、河間一帶的王氏族人,據說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畢公高的后代,因此這一支系乃是出自于姬姓;在北海(今山東境內)、陳留(今河南開封附近)一帶的王姓則傳說是帝舜的后代,這一支系出自于媯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鄉一帶)的王姓,則稱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后、
擴展資料:
王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媯姓和少數民族改姓。“王”字,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
五、關于春聯的研究報告600字?
春聯,對于正在過年的我們并不陌生。兩排火紅的對聯加上橫批,一定會給我們帶來數不盡的好運。同時,也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和寫春聯的興趣。
春聯,起源于桃符.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
春聯俗稱“門對對聯”“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的文學形式的一種。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春節增加喜慶氣氛。
春聯多是寄情抒懷,希望一年吉祥如意,含有迎新春、頌盛世之意。春聯用語一般輕松歡快,喜氣洋溢,切情切景,大紅色彩配上吉祥話語,為春節平添了歡樂氣氛。在古時,人們撰貼春聯主要是突出其喜慶氣氛,多用一些吉祥詞句,而不過分追求其內容。新中國成立以后,時代賦予大地以新的生機,春聯也相應有了新的變化,人們在突出其喜慶氣氛的同時,注意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在以歌頌祖國、自由、勞動、團結等為主題的春聯大量涌現,給人以全新的感覺。
它的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對成雙,兩聯彼此相“對”,內容互相照應,緊密聯系。一幅對聯的上聯和下聯,必須結構完整統一,語言鮮明簡練。具體要求如下:
第一,上下聯字數要相等。
第二,上下聯詞組要相同,詞性要一致。
就是說組成上聯的各個詞組分別是幾個字,下聯的對應詞組也必須分別是幾個字。上下聯的詞性,就是說詞的類別性質,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要對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對。
第三,上下聯平仄要相調。
對聯上下聯的表現方法,要注意聲律相對,也就是平仄相調。這主要是為了音韻和諧,錯落起伏,悅耳動聽,鏗鏘有力。
第四,切忌合掌。
所謂“合掌”,語義重復,浪費筆墨
第五,選好對聯的橫披。
橫披,又叫橫批,橫額,橫聯。橫披除挽聯、壽聯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橫披與對聯內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好的橫披,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換句話說,一句橫披,就是一副對聯的內容的升華,是對聯的主題,更是點睛之筆。橫披在寫作手法上,常見的可分為三種形式:
一是對聯寫意,橫披題名,如“歡度春節”、“新春大吉”等,直接點名貼春聯的目的;
二是對聯寫意,橫額點睛,如“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的橫披是“吉星高照”,則是揭示出實現對聯內容的關鍵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屬于點睛之筆;
三是聯披互補、相輔相成,橫披多為四字,過去寫橫披是從右往左橫寫,現今多從左往右寫,從右自左寫當屬正式寫法。貼橫披應貼在門楣的正中間,其字體應與上下聯風格一致,上下呼應
瀏覽著各種各樣的春聯,就象是漫游在萬紫千紅的百花園中,讀讀春聯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
既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又領略到中華民族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六、關于漢字字迷的研究報告?
中國的漢字源遠流長,有些是按照“漢字原理”來造字的,我們可以讓學生領悟漢字的構造規律,選擇適合字謎識字的內容。如
(一)鉆研教材,選擇適合字謎識字的內容
1.選擇會意字,嘗試編字謎之趣。
在教學會意字時,我們可以利用會意字的“語義”與“符號”之間的巧妙聯系,指導學生分析“部件”,編字謎,以理解字義,記憶字形。第一冊《日月明》,老師可以在執教這一課中,采用“讀韻文——談發現——編字謎”的教學思路,學生漸漸明白了“二木為林,三木是森”等會意字的字理關系,從根本上記住漢字的音、形、義。再讓學生自編自創識字歌,如“不正歪,日光晃,小大尖”,把識字與字謎相結合,在發展語言的同時,識記、鞏固漢字。
2.選擇形聲字,感悟編字謎之理。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探究形聲字的形和義,讓學生編字謎,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第二冊《識字五》猜字謎“青”時,教材中出現了“言來互相尊重,心至令人感動,日出萬里無云,水到純凈透明。”可以出示“請、清、情、晴”等字,讓學生理解形聲字一般形旁表義,聲旁表音。識字中滲透了編字謎、猜字謎的規律,減輕了學生記憶的強度,提高了學習效率。
3.選擇難認的字,感受編字謎之好
一些比較難認的字,學生很難記住,如“滾”、“裹”,此時可以選擇字謎來幫助學生記憶。如“滾---下雨了,一個老公公躲進雨衣里。”“裹—衣服把果子包起來了。”形象的字謎為孩子記字形降低了難度。
(二)立足課堂,教給字謎識字的方法
1.拋磚引玉,示之以“魚”。
教師在每節課前依據學生的欣賞趣味及能力水平精心制作“下水謎”。學生對展示的謎語感到驚奇,心中涌起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與此同時,教師不斷努力暗示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形成“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待發之勢。
2.激勵嘗試,授之以“漁”。
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創作字謎的方法,激勵學生主動探求嘗試。
A.根據字音。有些字比較特殊,如“竄”與“串”,雖然是形聲字,但字音學生容易混淆。可以編“竄---竄弟弟太調皮,亂蹦亂跑弄壞椅。”學生一下子記住“H”這把椅子沒有了,就讀平舌音了。
擴展資料:
謎語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測的隱語,也可引申為蘊含奧秘的事物。 謎語源自中國古代民間,歷經數千年的演變和發展。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集體智慧創造的文化產物。
七、關于李姓的研究報告結論?
關于李姓的研究報告結論
李姓是當今中國第一大姓,也是世du界頭號大姓。人口大約有八千七百多專萬,分布很廣,約占全屬國漢族人口的7.94%。就地區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占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占比例則少于8%,尤其在東南沿海諸省,比例僅在4%左右。在臺灣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夠環繞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稱苦縣,春秋時先屬陳國,后歸楚國,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是中國歷史上所建的政權最多的姓氏。李姓為唐代國姓,唐以后蕃衍興旺,蔚為望族。
拓展資料
李姓,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李姓人口多達9500余萬,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9%。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
李姓的起源還有一種源于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于對老子姓氏的考證, 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 李姓源于老姓。
從先秦歷史文獻來看,在老子之前,似無“李”姓之人及活動的記載,除傳說中的殷商人物李利貞(原姓理,后改姓李無信史證明)外,到春秋時代只有晉文公的法官李離。不過據專家考證,在《史記·循吏列傳》中記載的李離,系《左傳》士離之誤,不作李。直至戰國初期魏文公時才出現的李悝之人,此名姓也有爭議或幾種寫法:“里克”,或訛作“李兌”、“季充”。所以有一種觀點,李姓是因“老子”之后而起、繼而流傳下來的。
古文字學家唐蘭就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據當時人普通的稱謂,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稱,因為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陽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書中絲毫沒有姓李的痕跡。” 。郭沫若、馬敘倫等人同意此說。高亨從音韻學的角度對此說有進一步的考證。
【參考資料】
來自頭條百科:
https://www.baike.com/wiki/%E6%9D%8E%E5%A7%93?search_id=50zcbhq2cks000&prd=search_sug&view_id=3u0mmrbvy2s000
八、關于塑料袋的研究報告?
資料分析 資料顯示,目前全球廢棄塑料物每年總量達5000多萬噸。中國自90年代以來,塑料廢棄物“突飛猛進”,1995年達200萬噸。白色污染物如此之多,而它們的降解周期需數百年,白色污染物的危害不容忽視。今年3月,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公布的北京1號消費警示援引專家的研究成果指出,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有四大特點:第一,不易回收,造成白色污染;第二,不可降解,即使深埋在土壤里上百年時間仍保持原狀;第三,焚燒會產生大量有害氣體;第四,當溫度達到65℃以上,有害物質將滲入食品中,會對人的肝臟、腎臟、生殖系統、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損害。雖然目前人們對發泡餐具是否有毒還有諸多的爭議,但一次性發泡餐具對環境的危害卻是毫無疑問的。發泡塑料餐具的主要成分之一為高分子化合物聚苯乙烯。被遺棄后,這種高分子物質很難降解成自然界可以吸收轉化的物質。一個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在常溫常濕的自然條件下降解,大約需要200年的時間。即使能達到部分降解,但降解后的長達1厘米左右的殘留物進入土壤后對植物和土壤依然有很大的危害。首先,廢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會阻礙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其次,廢塑料制品被動物吞入會導致其死亡;再次塑料制品很難處理。如果將其填埋會占用土地,且長時間不降解。如果這些白色垃圾被焚燒,也將產生大量二英等有害氣體,嚴重污染大氣。既然發泡餐具等塑料垃圾已成為健康公敵,為何屢禁不止?有資料表明,發泡塑料包裝產品的生產蘊涵著豐厚的利潤,一般生產廠家在3年至5年內即可步入高速生長期。我國國內90%以上的此種產品生產廠家是臺灣、日本、韓國的企業,他們在國內的生產期限少則5年,多的長達10年。與我國內地每年兩三百億元的市場需求相對應,絕大多數發泡塑料包裝企業目前處在利潤高回報期。要從源頭上遏制一次性發泡餐具流入市場還存在法律上的問題。按照國家經貿委”停止生產、銷售、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命令,涉及外商投資企業生產該產品的,要由國家經貿委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協同地方政府處理。然而,目前全國范圍內,從事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生產的企業絕大多數屬外商投資企業。如北京的6家企業中,有5家屬外商投資。據了解,北京市關于此項工作的請示已報國家主管部門。但至今沒有得到具體答復,有關部門也無力制止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生產。可見,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矛盾,短期利益與環境的長遠利益的矛盾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三)問題解決――替代,還是回收? 解決“白色污染”問題目前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尋找替代品,二是回收。目前,替代發泡塑料餐具的環保產品在我國已有多種,主要有紙漿模塑快餐具、紙板涂膜快餐具、植物纖維快餐具、食用淀粉模塑快餐具、光生物可降解塑料(非發泡型)快餐具等。存在問題:一些因素制約了這些環保產品的推廣。(1)價格:一個容量為500-600毫升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飯盒的市場批發價僅為0.1元左右,而環保飯盒如紙漿模塑快餐具約0.2元一個,紙板涂膜快餐具價格更高,約0.3-0.4元一個。偏高的價格使一些舍不得“綠色消費投資”的商家和個人冷落它們;(2)實用性:實用性不強也是環保餐具市場占有率不高的原因。比如,紙板涂膜型做杯子比較好,做餐盒、碗、托盤則不太理想;紙漿模塑型做碗較好,做餐盒、盤則因價格問題、易粘等不易推廣;植物纖維模塑型還未找到特別理想的用途,顏色問題、脆性問題以及有害物質的控制等很難解決,發展空間有限。我們的觀點:①植物纖維快餐具有較大的潛力。植物纖維快餐具是以草本植物秸稈纖維為原料,經特殊工藝壓制而成,在形成過程和廢棄后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較節省資源,符合環保條件。②使用可降解塑料。可降解塑料是通過在塑料中加入一些促進其降解功能的淀粉、光敏劑、生物降解劑等,使其在一定周期內具有與傳統塑料相同的功能。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在自然條件下,其化學結構可發生重大變化,且能迅速降解,變為水、二氧化碳及其他物質,使其“來有影,去無蹤”。這種方法雖然能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處理一定的白色污染,但是加入的降解劑又會產生新的污染,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③以紙質餐具代替發泡餐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白色污染”,但會對森林資源構成很大的威脅。另外,紙質環保餐具的降解性能并不好,而且由于摻加了防油防水劑,回收后再造紙需添加一些特殊的設備,經濟上是否合算還需考慮。再者,從紙質環保餐具的整個加工過程看,其原材料消耗、能耗、水耗及固體、廢氣、廢水的排放量都遠遠高于目前使用的一次性快餐盒。④我們認為,“白色污染”的罪魁禍首并不是餐盒本身,而是沒能很好地回收再利用。用紙質餐具代替發泡餐具也必須走回收之路,否則同樣會造成“白色污染”。⑤可以利用廢棄的食品塑料袋制取乙烯、凡士林等產物,變廢為寶。具體途徑如下:(下轉29頁) 的影響;(5)環境化學:在中學和大學課程中的角色;(6)化學及生物技術向何處去;(7)設計新的分子和有用的材料;(8)評價學生的學習;(9)通過與工業聯系的節目擴大學習的背景。大會通過擴大化學與科學及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的聯系來說明化學的中心地位。與會者在增加對這些聯系的理解方面受到挑戰,而這些聯系正是人們發展化學進行努力的整個前沿領域。2000年后,面向所有人的科學的化學教育的美好前景將使人們受到鼓舞。第十五屆ICCE于1998年8月8―14日在埃及開羅舉行,會議的主題是“化學與地球環境的變化”。大會的開幕式上特邀1981年諾貝爾獎獲得者R?霍夫曼作大會報告,題目是“化學與文化”。霍夫曼本人從事研究分子軌道前沿理論,與日本福井謙一于1981年一起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在會上他精彩地闡明了從歷史的長河到新一個世紀化學與文化的關系,如顏色、生命、葉綠素的光合作用等等,引起與會代表的強烈興趣。AinShams大學教授
A.F.M.Fahny
在他的報告中提出了“綠色化學”的設想,將21世紀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案,貫徹到學科教學中,博得與會學者的高度重視。 第十六屆ICCE于2000年8月5―10日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召開,會議的主題是“為了一個更加健康的地球的化學”。有六位世界著名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作大會報告,這六個報告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英國化學家Kvoto.H
所作“處于圓栓方洞地位的科學”;匈牙利化學家Miklos.Zrinyi
所作“材料科學與大學化學教育”;德國化學家Hans_Jurgen.schmidt
所作“從研究學生錯誤概念中我們能學到點什么”;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德國化學家Gutzen.P.J
所作“臭氧空洞:大氣層中人為造成的化學不穩定性,我們應從中記取什么教訓”;奧地利化學家ViktorObendrauf所作“涉及氣體的微型化學實驗”;日本化學家Miyamoto.D.J.所作“現代化學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另外還有分會報告,分別圍繞一個專題,每個報告30分鐘。這些專題報告有:綠色化學;滿足世界需求的化學教育;微型實驗技術的最新發展;化學教學中的多媒體技術;通過因特網的遠程教育的國際化;環境化學教育;通過遠程學習的在職教育;非化學專業學生的化學教育;教學方法研究以及各學科的教學研究等。 第十七屆ICCE即將于2002年8月6日―15日在中國北京召開,這將是本世紀的首次國際化學教育大會,也是第一次在中國召開的大型綜合性國際化學教育大會,這次會議的主題是“新世紀的化學教育新戰略”。新世紀意味著新希望、新挑戰和新機遇,這次會議將為我們提供一個“中國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極好機會。九、關于代姓的來歷研究報告?
代姓,中國姓氏,起源有二。代國,為周時諸侯國(故地在今河北蔚縣東南),戰國時為趙襄子所滅,子孫以國名為氏。又有北魏太祖時乙弗部有首領代題,其后有代氏。戰國時有趙人代舉、漢時有京兆尹代武、宋時代淵,宋史有傳、以及贊善大夫知蒙州的代象、明時有崖州人,歐寧縣丞代賢、以及山后人,西安衛指揮代升,皆為古代代姓名人,與戴姓不同。
十、關于段姓的歷史的研究報告?
段姓,大理國國姓,先祖出自姬姓周王族支系,源于姬姓鄭氏。段字的本義是錘擊、錘煉的意思。許慎《說文解字》對段字所作的解釋是:“段,椎物也。”朱芳圃在《殷周文字釋叢》中講得更加明白具體,他說:“金文段,象手持椎于廠中捶石之形。”
段字是象形字,一般認為段字的左邊像山石或山崖的形狀,右邊的象形則是用手持錘擊之。由此可知,段字的來歷當與開采石料、打磨石器有關,它的起源應該是非常古老的。遠古祖先在人類歷史的最早階段就學會了使用和制造工具,在悠久漫長的史前時代,人類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
《公劉》所記述的是后稷的曾孫、古代周族的首領公劉率領族人自邰遷豳,安定居處,開基創業的事跡。到達豳地之后,派人橫渡渭水,采運石料。按鄭玄和孔穎達的說法,他們采來的碫石是用作椹質。所謂“椹質”,就是鍛造金屬器具用以承受錘擊的砧墊。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