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每天產生多少生活污水?
每人每天產生多少生活污水?
理論上城市每人每天產生的需要處理的生活污水的量是0.15T到0.4T左右。
生活污水是居民日常生活中排出的廢水,主要來源于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如住宅、機關、學校、醫院、商店、公共場所及工業企業衛生間等。
生活污水所含的污染物主要是有機物(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尿素、氨氮等) 和大量病原微生物(如寄生蟲卵和腸道傳染病毒等)。
人均0.43立方米。我們生活中產生污水主要是洗菜、洗餐具、衛浴、洗衣等,根據全國家庭用水量統計,洗菜每人每天約0.02立方米,洗餐具約0.01立方米,衛浴約0.3立方米,洗衣服約0.1立方米,總計=0.02+0.01+0.3+0.1=0.43立方米,為了控制水污染,我國在收取水費時另征收污水排放費。
水體污染的來源有哪些?
1.工業廢水
在工業生產中,熱交換、產品輸送、產品清洗、選礦、除渣、生產反應等過程均會產生大量廢水。產生工業廢水的主要企業有初級金屬加工、食品加工、紡織、造紙、開礦、治煉、化學工業等。據1990年調查,我國已有38個國營企業和100多萬個鄉鎮企業,后者式都設備差,工藝落后,耗水量大,廢水排出量也大。據國家環保局統計,1992年全國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為366.5億噸。目前我國長江流域約有工礦企業10萬多個,整個流域每年接納的有害有毒物質有:有機物200多萬噸,汞、鉻、鎘等重金屬0.5萬噸,酚和氰3萬噸,石油類3.5萬噸。據報道,比長江污染更為嚴重的水系統還有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水系。若不采取強有力的措施,而讓目前的這種污染趨勢發展下去,預計到世紀末,全面廢水排放量將增至412.9億噸,屆時,全國70%淡水資源將由于受到嚴重以污染而不能直接使用。
2.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是來自家庭、機關、商業和城市公用設施及城市徑流的污水。新鮮的城市污水漸漸陳腐和腐化使溶解氧含量下降,出現厭氧降解反應,產生硫化氫、硫醇、吲哚和糞臭素,使水具有惡臭。生活污水的成分99%為水,固體雜質不到1%,大多為無毒物質,其中無機鹽有氰化物、硫酸鹽、磷酸鹽、銨鹽、亞硝酸鹽、硝酸鹽和一些重碳酸墁等;有機物質有纖維素、淀粉、糖類、脂肪、蛋白質和尿素等,另外還有各種洗滌劑和微量金屬,后者如鋅、銅、鉻、錳、鎳和鉛等;生活污水中還含有大量的雜菌,主要為大腸菌群。另外生活污水中氮的磷的含量比較高,主要來源于商業污水、城市地面徑流和糞便、洗滌劑等。
3.醫院污水
一般綜合醫院、傳染病醫院、結核病院等排出的污水含有大量的病原體,如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結核桿菌、致病原蟲、腸道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血吸蟲卵、鉤蟲、蛔蟲卵等。這些病原體在外環境中往往可生存較長時間。因此,醫院污水污染水或土壤后,能在較長時間內通過飲水或食物途徑傳播疾病。此外,水體中貝類具有濃縮病菌和病毒的能力,故水體污染后,生食水中貝類有很大的危險(如上海甲肝暴發流行)。
4.農田水的徑流和滲透
我國廣大農村,習慣使用未經處理的人畜糞便、尿液澆灌菜地和農田。過幾十年來,化肥、農藥的用量在迅速增加,土壤經施肥或使用農藥后,通過雨水或灌溉用水的沖刷及土壤的滲透作用,可使殘存的肥料及農藥通過農田的徑流,而進入地面水和地下水。農田徑流中含有大量有病原體、懸浮物、化肥、農藥及分解產物。農藥種類繁多,性質各異,故毒性大小也不相同,有的農藥無毒或基本無毒,有的可引起急慢性中毒,有的可能致癌、致突變和致畸,有的對生殖和免疫機能有不良影響。
5.廢物的堆放,掩埋和傾倒
一些暫時堆放于露天的廢物可以因雨水淋濕或刮風等原因被帶入水體中,一些廢棄物人為傾倒進入水體,一些難于處置的廢棄物被人們掩埋在地下深層,但如地下處置工程設置不當或不加任何處理填埋,會影響處置地區周圍的地質與環境,使被處置的污染物進入水體,引起水體污染。在美國曾發生嚴重的固體廢棄物導致水污染的 “洛夫運河事件”。洛夫運河位于美國尼亞加瀑布的附近,上世紀40年代初期,胡克化學公司傾倒了約2萬噸廢棄物,后來傾倒廢棄場地也廢棄了,陸續有人在此居住。廢棄物中有毒物質由地下水通過倒虹吸進入生活飲用水系統,使當地各種疾病尤其是癌癥發病率增加,有些嬰兒一生下來就是畸型兒。后來這些掩埋地下的廢棄物終因雨水侵蝕而露出地面,人們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在我國錦州也有類似的事件發生,錦州鐵合金廠50年代曾堆放鉻渣,數年后發現有3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的水質均遭六價鉻的污染,中心地區地下水中含六價鉻高達55毫克每升,超過飲用水允許濃度1000多倍,致使7個自然區1800個水井不能飲用。
生活污水排放 如洗衣粉、合成洗滌劑等 容易造成水華現象
工業污水排放 這個是最坑爹的 比如去年年底洛陽的水污染事件 各個行業都有
農業污水排放 如農藥化肥的使用導致的水體污染
主要是化工業,例如工廠重金屬,造紙。
固體廢棄物污染、工業污染、大氣污染
工業廢水
生活污水農業污水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