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個電臺?
一、中國第一個電臺?
北京電視臺
北京電視臺(1978年5月1日,北京電視臺正式改為中央電視臺。2018年3月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合組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是中國第一家電視臺, 于1958年5月1日試驗播出,當年9月2日正式播出。中國電視事業由此誕生。
當時北京電視臺播出節目的頻率僅為每周四次,北京全市能收到節目的電視機也僅有幾十臺;隨后上海、黑龍江等地也建成了地方性電視臺,但全國也只不過十幾家。
擴展資料
北京電視臺頻道覆蓋情況:
北京電視臺以其強大的播出功率覆蓋整個北京并輻射周邊地區,面積接近5萬平方公里,綜合覆蓋人口達到2500萬。衛星頻道已于國內40家地市以上電視臺落地接收,入戶超過600萬,覆蓋人口超過2400萬。
北京衛視(北京廣播電視臺衛星頻道)已覆蓋36個省會城市、直轄市、計劃單列市,80%以上的地級市和70%以上的縣級市。
二、2021年熱點人物和事跡?
感動中國人物
孫家棟(功勛科學家)
組委會給予孫家棟頒獎辭:
少年勤學,青年擔綱,你是國家的棟梁。導彈、衛星,嫦娥,北斗。滿天星斗璀璨,寫下你的傳奇。年過古稀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
孫家棟人物事跡:
孫家棟,87歲,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他是中國第一枚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是中國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等第二代應用衛星的工程總師,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
王鋒(火海救人英雄)
組委會給予王鋒頒獎辭:
面對一千度的烈焰,沒有猶豫,沒有退縮,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帶血的腳印,刻下你的無私和無畏,高貴的靈魂浴火涅盤,在人們的心中永生。
王鋒人物事跡:
王鋒,38歲,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廣陽鎮古城村人。2016年5月18日凌晨,南陽市臥龍區西華村一棟民宅突發大火,濃煙迅速吞沒了整棟樓房。租住在一樓的王鋒發現火情后,義無反顧地三次沖入火場救人,20多位鄰居無一傷亡。第三次從火場出來時,王鋒已快被燒成了“炭人”,渾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從住處到臨近的張衡路口,大約五六十米的距離,一路上都留下了他血染的腳印。
“紅色收藏家”謝海
謝海,其實只是遼寧大連的普通市民。因為對俄羅斯文化的興趣,堅持收藏中俄友誼紀念品。今年9月,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前往旅順拜謁蘇軍烈士陵園,隨后參觀蘇軍紀念塔展品陳列室。陳列室里展出了200余件二戰時期蘇軍紀念物,其中有近百件來自謝海。雖身患直腸癌,做過兩次大手術,連幾萬元手術費都拿不起,他仍不舍得賣掉藏品。網友為之感動,因為他與病魔賽跑永不服輸,因為他鍥而不舍地記錄和紀念那段我們難以忘懷的友誼。
“微笑姐”吳怡
在亞運會開幕式上,在三位領導致辭期間,在眾多媒體的鏡頭里,她始終一副燦爛笑容。在視頻網站上,“微笑姐”片段被頻繁點擊回放。她是廣州亞運會頒獎禮儀專業志愿者,曾以優秀的表現完成全部培訓課程。她的使命既簡單又艱難——在一切場合保持微笑,展示東道主的熱情和東方女性的魅力。網友說,她出鏡時間如此之長,笑到面部僵硬,雙手堅持交叉小腹前,幾乎抽筋,太難為她了。她卻誠懇地答說——不知道自己被拍,都是訓練有素的結果。
最美背影交巡警張陽
在處理治安糾紛中幫涉案當事人挑擔上坡的重慶交巡警張陽并不知道自己被網友拍了下來,他覺得這是自己履行職責的一件小事。而這件小事卻讓無數網友感動,認為這是和諧警民關系的最美背影。張陽的背影留給網友的是感動,留給某些執法者的是反思,留給社會的是以人為本和公平正義的執法理念。百姓需要更多像張陽這樣的美麗背影。
龍敏飛
三入火海,救出多名鄰居,自己被大面積燒傷,至今命懸一線。近日,38歲的河南男子王鋒受到輿論關注。一周之內,社會各界共向其捐款超過221萬元。5月26日,面對從各地持續匯來的捐款,王鋒的妻子潘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喊停了捐款:錢已基本夠用,拜托大家別再捐了。潘品說,前來捐款的好心人中,有不少人自身經濟并不寬裕?!凹热晃覀兊闹委熧M已經差不多了,就不要讓大家的愛心浪費了。”
三、1、森林銳減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對維持陸地生態平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最近100多年來,人類對森林的破壞達到了十分驚人的程度人類文明初期地球陸地的2/3被森林所覆蓋,約為76億公頃;19世紀中期減少到56億公頃;20世紀末期銳減到34.4億公頃,森林覆蓋率下降到27%。地球表面覆蓋的原始森林80%遭到破壞。
四、地球污染的報告文章
地球污染
近日,歐洲空間局發射升空的地球環境監測衛星傳回首批數據照片??茖W家計劃,不久將根據地球環境監測衛星傳回的資料出版地球環境月度報告。
經過歐洲14國十多年的共同努力,歐洲巨型地球環境監測衛星“恩維薩特”于2002年3月1日被送入太空。
“恩維薩特”衛星被科學家戲稱為巨型“環境間諜”,是以阿斯特利烏姆航天公司為首的歐洲50多家公司聯合制造完成的,重量為8111公斤,展開寬度26米,衛星運行在距地面80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每100分鐘環繞地球一周,衛星攜帶的儀器對地球進行觀測,周期為35天,使用壽命為5年,其造價、發射費用及5年運轉費用為24億歐元,是歐洲空間局生產的最大、最昂貴、最先進的地球環境觀測衛星,也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一顆準實時向地面傳送觀測數據的觀測衛星。
該環境監測衛星具有兩大功能:一是普查地球資源;二是監測地球環境。歐洲空間局一支450人的科研隊伍將根據衛星傳回的資料評估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其中兩大研究課題是臭氧層破壞和環境污染。該衛星的使用大大豐富了環境和氣候變化的科學數據,能幫助科學家觀測地球變暖、臭氧減少、海洋變化和冰層、植被消亡等現象,研究地表荒漠、火山爆發、洪水與厄爾尼諾等形成的原因,以及監控地球污染狀況,并傳回地球生態系統間相互作用的相關數據,找到地表污染源與污染原因。
德國政府發布的新聞公告表示,由于“恩維薩特”環境衛星配備先進的探測分析儀器,傳回的數據將比目前所有同類衛星更精確,“達到其他衛星無法達到的質量”,因此它將有助于監督旨在控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的執行情況。
研制巨型地球環境
監測衛星的目的
歐洲空間局稱,建造巨型地球環境監測衛星“恩維薩特”的計劃萌發于1988年,當時正值臭氧層遭到破壞、全球氣候變暖、森林火災等環境問題頻頻發生,使歐洲科學界意識到借助航天技術監測和保護環境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恩維薩特”衛星是歐洲遙感衛星的后續計劃,它除了具有歐洲遙感衛星的功能外,還具有探測海洋水色環境和海岸帶的能力,如葉綠素濃度、泥沙含量、有色可溶有機物及海洋污染和海岸形成過程等。
與歐洲遙感衛星相比,“恩維薩特”衛星增添了多臺大氣化學成分測量儀器,可用于大氣吸收光譜、大氣發射光譜以及恒星光譜測量,能探測大氣臭氧層、溫室效應示蹤氣體以及氣溶膠濃度分布。此外,“恩維薩特”衛星上的合成孔徑雷達、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和沿軌跡掃描輻射計等,除能用于海洋和冰蓋探測外,也可用于陸地遙感,如植被、土地、地質、水災及水文參數測量。
歐空局為“恩維薩特”衛星制定的全球目的和區域目的有:
全球目的 海況預報、海面溫度監測、海洋水色要素監測、海洋污染監測、大氣臭氧層監測、大氣水汽和地球輻射監測等,并以此為全球環境研究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持。還包括海洋動力過程和其變化、海冰分布和冰蓋特性、海洋自然和人為污染、海洋初級生產力、大氣成分及其化學過程、海氣交互作用,以及大尺度植被分布及其變化等項研究。
區域目的 海岸消長過程監測、近岸海冰監測、海洋漁業海況監測、海洋船舶導航、海岸帶污染監測、陸地農業和林業監測、濕地監測、大尺度植被消長過程監測、大尺度地質環境監測、冰雪覆蓋測繪、水文參數測量,以及合成孔徑三維成像等。
齊全的設備
“恩維薩特”衛星配置了合成孔徑雷達、雷達高度計、微波輻射計、沿軌掃描輻射計、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掩星式全球臭氧監測儀、掃描成像大氣吸收光譜儀和大氣探測干涉儀等遙感器。
合成孔徑雷達擁有10個天線,可同時用5種模式工作,觀察精度為1.3公里,負責觀察新出現的土地、海洋和極地冰層。其先進技術表現在:①多視角。為異軌立體成像的獲得提供了前提;②兩種極化方式。可在雙極化模式下同時工作;③成像模式有寬幅和窄幅兩種;④全球模式。對高緯度的冰雪監測、大面積水災和旱災監測極為有利。
“恩維薩特”衛星裝載的遙感器,主要用于海洋和大氣環境監測,其次用于陸地監測。海洋和大氣應用的主要遙感器各有5臺,陸地應用主要遙感器有3臺。在海洋遙感器中,除了沒有微波散射計以外,幾乎包括了海洋水色、海洋地形和海洋環境等3類海洋遙感衛星上的遙感器。
“恩維薩特”衛星的精密測軌設備有兩種,一種是衛星激光測距,另一種是星載多普勒測軌和無線電定位。衛星激光測距是從地面激光測距站向衛星發射激光脈沖,根據脈沖返回時間計算衛星的距離。衛星激光測距的優點是測量精度高,單次測距精度可達2~4厘米,其缺點是只能在天空睛朗時工作,云雨天氣或夜間將失去效力,因為衛星激光測距采用的是可見光波長(532 nm和694 nm),因此,需要與別的測軌方法配合使用。
無線電定位是接收衛星發射頻率的多普勒頻移,從而推算出測距站到衛星之間的距離變化率。為了抵消電離層效應的影響,需要發射兩種頻率,無線電定位采用S頻段和VHF頻段。
目前,“恩維薩特”衛星數據使用分為兩類:一類是實時和近實時用戶,氣象和海洋預報部門屬實時用戶,農林土地利用等部門屬于近實時用戶,前者數據交付時間為3小時,后者為1~3天;另一類是離線用戶,多半是研究部門,數據交付將延時幾天到幾星期。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