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污水管網施工標準?
農村污水管網施工標準?
1.確定農村污水的處理方法。結合當前農村需求和技術成熟度,結合“水十”的要求,該縣是該單位。“標準”建議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單位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行和統一管理。此外,還借鑒國內外農村污水處理集中分散處理的經驗,提出了生活污水處理,鄉村污水集中處理,城市污水處理等城市污水管網的處理方法。在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建設,運行,維護和管理進行綜合經濟比較分析的基礎上,應根據當地情況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法和技術流程。
2、設計水量和水質。不同地區農村生活習慣、生活水平、氣候條件、水源、水資源結構的差異,導致農村污水排放和水質差異較大,難以給出具體的設計值。標準所列的數據范圍僅在沒有基本數據的情況下供當地參考。實地調查應是確定農村污水排放和水質的首要選擇。
3.強調農村污水收集管網的重要作用。目前,農村污水處理強調技術和收集系統相對缺乏。過去,大多數參考城市排水網絡設計,造成大量投資浪費。在“標準”中,對此提出了一些要求,并建議根據位移和坡度確定管道直徑和流量,并制定管道和檢查井的管理規定。
4。農村污水處理技術參數優化。本標準對具體工藝參數進行了優化,以適應我國農村污水的特點。優化的主要依據包括總結國內工程近幾年的經驗,借鑒國外經驗,針對廁所改造提出對廁所污水處理和資源利用的要求。
農村污水處理的原則是什么?
“十一五”規劃提出了建設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并明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建設目標。加強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是村容整治的組成部分,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農村生活污水造成的環境污染不僅是農村水源地潛在的安全隱患,還會加劇淡水資源的危機,使耕地灌溉得不到有效保障,危害農民的生存發展。因此,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與資源化設施建設,避免因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而引起的農村水體、土壤和農產品污染,確保農村水源的安全和農民身心健康,是新農村建設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村莊整治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需要解決的迫切問題。 一、農村生活污水產生的環境問題 全國農村每年產生生活污水約80多億噸,而96%的村莊沒有排水渠道和污水處理系統,生活污水隨意排放。有人這樣形容中國農村的人居環境現狀:如果把全國的村莊合并為10個村的話,4個村沒有自來水;3個村在豬圈或廁所旁打了一口井,供人們飲用;10個村莊都把臟水往外潑;9個村莊還在使用傳統旱廁;9個村莊仍然隨便找個地方填埋垃圾;4個村莊下雨出不來;5個村莊夜里進不去。 我國農村生活污水有以下特征:(1)面廣、分散。村莊分散的地理分布特征造成污水分散,難于收集。(2)來源多。除了來自人糞便、廚房產生的污水外,還有家庭清潔、生活垃圾堆放滲濾而產生的污水。例如,太湖洗衣廢水占生活污水的21.6%,巢湖、滇池大約為17.9%。(3)增長快。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農村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污水的產生量也隨之增長。(4)處理率低。以浙江省麗水市的農村污染情況為例[3],每年全市農村人糞尿產生總量約180萬噸,經化糞池處理的量約為23.03萬噸,處理率僅為12.9%。 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肆意排放,嚴重污染了農村的生態環境,直接威脅廣大農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以及農村的經濟發展。一方面,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自流到地勢低洼的河流、湖泊和池塘等地表水體中,嚴重污染各類水源;另一方面,生活污水也是疾病傳染擴散的源頭,容易造成部分地區傳染病、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發生與流行。目前全國農村的自來水普及率只有34%左右,還有3億多農民存在飲水安全問題。在浙江省麗水市農民家庭用水水質的抽樣檢測結果中,63個水樣中大腸桿菌、渾濁度等主要指標超標的占72%。水源地水質低的狀況與農村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二、國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路線 污水處理最高的目標是實現資源消耗減量化(Reduce)、產品價值再利用(Reuse)和廢棄物質再循環(Recycle),水資源的利用要實現從“供水―用水―排水”的單向線性水資源代謝系統向“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回用”的閉環式水資源循環系統過渡。對于農村的分散生活污水,工藝簡單、處理效果有保證、運行維護簡便的分散型污水處理系統(Decentralized Sanitation and Reuse,DESAR)是一種具有最佳綜合效益的選擇,它包含污水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雙重意義,強調分質就地處理和盡可能回收營養物質。 國外一些國家在農村分散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方面,積累了許多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 (一)澳大利亞“FILTER”污水處理及再利用系統 該系統利用污水灌溉達到污水處理的目的,能有效實現污染物去除和污水減量的雙重目標,既可滿足作物對水分與養分的需求,又可降低污水中的氮、磷、鉀含量,避免污水直接排入水體后,導致水體富營養化。該系統對總磷(TP)、總氮(TN)、生物耗氧量(BOD5)和化學耗氧量(CODcr)的去除率分別能達到97%~99%、82%~86%、93%和75%~86%[6](P79-81)。 (二)土壤毛管滲濾系統 該系統將污水投配到土壤表面具有一定構造的滲濾溝中,污染物通過物理、化學、微生物的降解和植物的吸收利用得到處理和凈化。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以色列、俄羅斯和西歐等國一直十分重視該系統的研究和應用,在工藝流程、凈化方法和構筑設施等方面做到了定型化和系列化,并編制了相應的技術規范。該技術對懸浮物、有機物、氨氮、總磷和大腸桿菌的去除率均較高,一般可達70%~90%[7](P953-964),而且基建投資少、運行費用低、維護簡便,整個系統埋在地下,不會散發臭味,能保證冬季較穩定的運行,便于污水的就地處理和回用。因此,對于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緊張、生活污水污染日趨嚴重的廣大農村,該技術具有很強的技術和經濟優勢。有廢水需要處理的單位,也可以到污水寶項目服務平臺咨詢具備類似污水處理經驗的企業。 (三)人工濕地處理系統 該系統一般由人工基質(多為碎石)和生長在其上的沼生植物(蘆葦、香蒲、燈心草和大麻等)組成,是一種獨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生態系統,利用各種植物、動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共同作用,逐級過濾和吸收污水中的污染物,達到凈化污水的目的。該技術在歐洲、北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家得到了廣泛應用,其缺點是需要大量土地,并要解決土壤和水中的充分供氧問題及受氣溫和植物生長季節的影響等問題。 (四)生物膜技術 生物膜法是分散生活污水處理主要應用的一種人工處理技術,包括厭氧和好氧生物膜兩種。厭氧或好氧微生物附著在載體表面,形成生物膜來吸附、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達到凈化目的。該方法設備簡單、運行成本較低,處理效率高。反應器一般由填料(載體)、布水裝置和排水系統三部分組成,采用的填料有無機類(陶粒、礦渣、活性炭等)和有機類(PVC、PP、塑料、纖維等)。目前,新型的生物膜反應器和固定化微生物技術也得到了廣泛的研究 (五)穩定塘 該技術主要是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來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具有基建投資少、運轉費用低、維護簡單、便于操作、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機物和病原體以及無需污泥處理等優點。德國和法國分別有各類穩定塘3 000座和2 000座,而美國已有各類穩定塘上萬座。美國的Oswald提出并發展了高效藻類塘,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藻類產生的氧氣,充分利用菌藻共生關系,對污染物進行高效處理。 (六)一體化集成裝置處理技術 發展集預處理、二級處理和深度處理于一體的中小型污水處理一體化裝置,是國內外污水分散處理發展的一種趨勢。日本研究的一體化裝置主要采用厭氧―好氧―二沉池組合工藝,兼具降解有機物和脫氮的功能,其出水BOD??5?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