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的構造有哪些
農村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結構特點
1、進水
原水依靠河水提升泵至水廠凈水構筑物,流入一體化凈水設備進水口,進水水壓保持在高于凈水設備反應器基礎進水口高程8m以上即可滿足供水條件,可利用原有管道及閥門調節水量:
凈水設備的流量選擇為2.5~25m3/h之間,新建凈水設備充分凈化水質后并利用原水水頭進行低水位自動反沖洗。
2、管道混合器
為提高原水和藥劑的混合效果,設備在進水口設置了管道混合器,主體采用304不銹鋼混合元件,通過投加加藥后,水流和藥劑的混合液經過混合元件,水流迅速旋轉,形成渦旋紊流狀態,可以迅速攪拌混合藥液,提高絮凝體投加的均勻程度,同時多級元件可以形成相互配合的攪拌系統,防止短流。管道混合器的設置以及有效混合是后續反應效果的保證。
3、混凝
在設備進水口處投加混凝劑,通過靜態管道混合器充分混合,為混凝反應提高較好的條件。投加絮凝劑的種類一般為鋁鹽或者鐵鹽,我公司在水庫水凈化工程中多采用聚合氯化鋁(又稱堿式氯化鋁,簡稱PAC),此次根據水樣進行混凝劑投加量試驗,確定投加混凝劑的用量為5~15g/m3,水庫水受降雨影響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節絮凝劑投加量。絮凝劑配置為5~10%的溶液,攪拌機攪拌均勻后,通過計量泵投加至進水管道,計量泵采用電磁隔膜計量泵精確投加至管道,計量泵投加流量可以通過流量調解閥進行調節,充分保證混凝反應效果并節約混凝劑用量。
4、沉淀
根據“淺層理論”增加池的表面積可提高沉淀效果,我公司采用六角形蜂窩斜管組件,安裝在沉淀池內,形成無數個淺層池,極大地增加了沉淀池的表面積,提高了沉淀效果。經過沉淀工藝主要去除水中的絮凝體顆粒,達到固(懸浮顆粒、膠體等)液(凈水)分離的目的,為過濾工藝減輕負擔。沉淀工藝表面負荷設計數值為5-7m3/m2*h,滿足設計要求。
5、過濾
待處理水經沉淀后,已經去除了易于沉降的懸浮顆粒及膠體等雜質,為進一步提高水質,去除水中體積較小,沉降性能也較差的顆粒物。
過濾裝置內裝填有均質石英砂濾料,直徑0.6~1.2mm的石英砂層及礫石承托層,過濾工藝濾速控制在8.5m/h。
6、出水
一體化凈水設備可利用設備落差將水輸送至清水池,一般凈水設備可安裝在比清水池距離較近的地方,只要待凈水設備出水口高于清水池即可。消毒采用漂白精塊進行消毒,過濾后部分水流流經消毒劑,將固體消毒劑緩慢稀釋成消毒液,然后利用計量泵輸送流入清水池,消毒設備及混凝劑投加設備需要安裝在室內,面積要求20m2。
(1)初沉池:池體大多為豎流式沉淀池,沉淀下來的污泥用空氣提至污泥池。
(2)調節池:用于調節水量和均勻水質,使污水能比較均勻進入后續處理單元。調節池內設置預曝氣系統,可提高整個系統的抗沖擊性,及減少污水在厭氧狀。
(3)缺氧池:池內為缺氧狀態,主要進行脫氮處理,并設置彈性填料以作為反硝化細菌的載體
(4)好氧池:池中好氧菌以填料為載體,利用污水中的有機物為食料,將污水中的有機物分解成CO2和H2O,從而達到凈化目的。好氧微生物生存所需的氧氣由風機提供。
(5)二沉池:污水經過生物接觸氧化池處理后出水自流進入二沉池,以進一步沉淀去除脫落的生物膜和部份有機及無機小顆粒。
(6)消毒池:污水經沉淀后,病毒及大腸桿菌指標仍末達到排放標準,為了消滅病毒及大腸桿菌,投加氯片消毒劑進行消毒處理,采用折板形式依靠自身重力,直接排放附近市政管道。
(7)污泥池:好氧消化處理沉淀池所排放的剩余污泥,經過處理后的污泥體積更小、更穩定,便于清除外運。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