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大氣污染的根本措施是,有效措施
空氣中的污染物能嚴重的危害人和其它生物的健康,如引起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等.防止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根本措施是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可以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改善空氣質量.植物能凈化空氣,有吸附和吸收多種有害污染物的功能,大面積的樹林效果尤為顯著,因此大面積植樹造林是防治空氣污染的有效措施.
故答案為: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植樹造林.
怎樣保護大氣和水資源?
保護水資源人人有責,我們因該這樣保護水資源:
1,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節約用水,自覺樹立節水意識:用洗菜、洗衣服的水沖廁所,使用節水龍頭并養成隨手關緊水龍頭的習慣。
2,企業生產要實行節能減排,利用先進技術,循環用水,防止水污染。
3,政府要大力宣傳,積極倡導,建立全民節水意識,建立建全相關法律以及各種賞罰制度。
4,要有惜水意識,只有意識到“節約水光榮,浪費水可恥”,才能時時處處注意節水。
5,養成好習慣。學會廢水的二次利用,可以將洗菜水用來澆花。
3、使用節水器具。農村澆灌安裝滴水灌溉設備。
4、查漏塞流, 就生產而言,特別對一些高消耗水的行業,我們要圍繞如何優化水系統的運行,如何提高循環水的濃縮倍數,如何提高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等。
許多人把地球想象為一個蔚藍色的星球,其71%的表面積覆蓋水。其實,地球上97.5%的水是咸水,只有2.5%是淡水。而在淡水中,將近70%凍結在南極和格陵蘭水污染資料的冰蓋中,其余的大部分是土壤中的水分或是深層地下水,難以開采供人類使用。
江河、湖泊、水庫及淺層地下水等來源的水較易于開采供人類直接使用,但其數量不足世界淡水的1%,約占地球上全部水的0.007%。
全球每年水資料降落在大陸上的降水量約為110萬億立方米,扣除大氣蒸發和被植物吸收的水量,世界上江河徑流量約為42.7萬億立方米,按1995年的世界人口計算,每人每年可獲得的平均水量為7300立方米。由于世界人口不斷增加,這一平均數已較1970年下降了37%。
治理空氣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采取如下幾方面措施:
1、減少污染物排放量。改革能源結構,多采用無污染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和低污染能源(如天然氣),對燃料進行預處理(如燒煤前先進行脫硫),改進燃燒技術等均可減少排污量。另外,在污染物未進入大氣之前,使用除塵消煙技術、冷凝技術、液體吸收技術、回收處理技術等消除廢氣中的部分污染物,可減少進入大氣的污染物數量。
2、控制排放和充分利用大氣自凈能力。氣象條件不同,大氣對污染物的容量便不同,排入同樣數量的污染物,造成的污染物濃度便不同。對于風力大、通風好、湍流盛、對流強的地區和時段,大氣擴散稀釋能力強,可接受較多廠礦企業活動。逆溫的地區和時段,大氣擴散稀釋能力弱,便不能接受較多的污染物,否則會造成嚴重大氣污染。因此應對不同地區、不同時段進行排放量的有效控制。
3、 廠址選擇、煙囪設計、城區與工業區規劃等要合理,不要排放大戶過渡集中,不要造成重復迭加污染,形成局地嚴重污染事件發生。
4、綠化造林,使有更多植物吸收污染物,減輕大氣污染程度。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