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氣污染防治”問題
大氣環境保護事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事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當前,我國大氣污染形勢嚴峻,以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為特征污染物的區域性大氣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損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影響社會和諧穩定。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能源資源消耗持續增加,大氣污染防治壓力繼續加大。
以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出發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配合、區域協作與屬地管理相協調、總量減排與質量改善相同步,形成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市場驅動、公眾參與的大氣污染防治新機制,實施分區域、分階段治理,推動產業結構優化、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經濟增長質量提高,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多贏,建設美麗中國。
采取嚴厲的措施治理大氣污染對建設美麗中國有何意義
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環境組織發表的一份報告說:“空氣污染已成為全世界城市居民生活中一個無法逃避的現實。”如果人類生活在污染十分嚴重的空氣里,那就將在幾分鐘內全部死亡。工業文明和城市發展,在為人類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也把數十億噸計的廢氣和廢物排入大氣之中,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圈卻成了空中垃圾庫和毒氣庫。因此,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和污染物達到一定濃度時,就會對人類和環境帶來巨大災難。
大氣污染不僅破壞大氣資源,而且對大氣、水、生物等所有重要的環境要素造成損害,各種大氣污染物是通過多種途徑進入人體的,對人體的影響又是多方面的。而且,其危害也是極為嚴重的。大氣污染還通過酸雨形式殺死土壤微生物,使土壤酸化,降低土壤肥力,危害了農作物和森林。大氣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環境要素之一。然而人口的增多,人類活動頻繁,自然因素影響使大氣污染嚴重,保護大氣環境是我們刻不容緩的義務。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由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組成。自然環境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所必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總和,即陽關、溫度、氣候、地磁、空氣、水、巖石、土壤、動植物、微生物以及地殼的穩定性等自然因素的總和。而社會環境是人類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為不斷提高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通過長期有計劃、有目的地發展,逐步創造和建立起來的一種人工環境。社會環境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標志,它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社會環境的質量對人類的生活和工作,對社會的進步都有極大的影響。
還你青山綠水,然后經濟倒退30年,民不聊生。這個就是鼓吹地毯環保的西方發達國家用來扼殺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的輿論武器。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