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理內蒙古地區荒漠化的?
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沙漠化地區風大,土地廣闊的優勢,在地下水源周圍建造大型風電場,種植沙漠植被,治理土地沙漠化。在沙地有地下水源的位置打深井,每個深井的地面位置上安裝風電機,所有的風電機相連。每臺風電機治理一個單位面積土地,并且在它地形最低的地方修筑壩,擋住夏天大雨形成的泥水流,保持水土不流失。同時,在每個單位面積土地上,以風電機為中心,種植田字形沙地喬灌木林固沙擋風,并在空地上種植經濟植物,如甘薯,牧草等,利用電力澆灌植被,并且提供農副產品深加工工業用電。多余的電能將通過高壓電網提供給工礦企業和城鎮使用。本發明優點:充分利用土地和風能發電、改造土地生產農副產品和工業原料、治理土地沙漠化。
全國新增病例連續下降,什么時候可以解除管控?為什么?
我的看法是,從現在開始,各省可根據本省疫情發生發展情況,分期分批解除管控。
從疫情開始到現在發生發展看,疫區應分為三種類型,既嚴重地區,比較嚴重地區和輕微嚴重地區。嚴重地區如武漢,湖北省及周邊省區,輕微嚴重地區如西藏,內蒙古,吉林等,介于兩者之間的是比較嚴重地區。比較嚴重地區和輕微嚴重地這當中,有很多縣市至今沒有發現病毒感染者。現在,湖北周邊省區已出現疫情連降,甚至沒有新增病例。情況說明,拐點正在出現。
當前正是農村春耕大忙季節,季節不等人。工業在受到疫情損失的情況下,急待恢復生產,把疫情損失彌補回來。百姓也急需恢復了正常生活。
我的看法是,疫情輕微地區,除對發生疫情的縣市繼續實施嚴格管控外,沒有疫情發生的縣市,應全面恢復生活生產;對疫情比較嚴重的省區,本著上述情況,區別對待,既沒有疫情的縣市,全面恢復生活生產,重點疫情縣市,可在嚴格管控下,局部恢復生活生產;對疫情嚴重地區,仍繼續實施一段時間的嚴格管控,待疫情好轉后,在保證嚴格管控條件下,逐步分期分批地恢復生活和生產。
無論是全部恢復和分期分批恢復生活生產,管控都要嚴格執行,不可有半點松懈,防止新的疫情卷土重來。
近五天來全國新增病例實現了連續下降,這是舉國上下控疫防疫的實質性進展。本人認為目前拐點正在出現。10天之內實現全國零增長之后,待現有確診病例全部治愈出院后就是解封的時候,而實現這一目標最少也需25天時間。現在的重點關注點是武漢,有消息說武漢要實施第二次逐戶大排查。如果武漢二次排查新增不多,將是一件大好事,將可提前戰勝疫情,恢復正常!愿武漢二次排查新增確診病例不多!(個人觀點,有誤批評)
賀蘭山的煤炭燃燒了300年,損失達上百億,不能用水滅了嗎?
這是一道“傷疤”!2021年賀蘭山煤礦燃燒再次引發大家的熱議,一場大火自燃迄今已有300余年歷史,仍然沒有熄滅,并且火區每年燒損太西煤量約115萬噸,直接經濟損失約10億元,總計損失都達上百億了,可以說真叫人心疼,很多人說為何不將其利用“火力發電”,為什么不用火區澆滅,這不是白白的被浪費了嗎?我想說的是,如果真的有辦法進行撲滅的話,能利用起來,也不至于等它燃燒300余年都不處理。
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辦法將其撲滅,要將其撲滅的話,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不是不想,可能是真的沒有辦法,難道水也無法撲滅嗎?我們下面就來看看情況。
賀蘭山燃燒有多強?賀蘭山是位于我國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除了是我國主要的野生動植物生存區域之外,該區域就是我國的主要礦物質分布區。根據公開數據顯示,該地區含有植物青海云杉、山楊、白樺等665種,金錢豹、青羊、石貂、藍馬雞等180余種動物,所以十分地多。
而礦物質就更多了,整個賀蘭山——山區富含優質煤炭,有石嘴山等10座大型礦區,另外還有磷灰巖、石英砂巖、灰巖、粘土巖等礦產,包括寧夏“五寶”之一都是在這個區域產出的。而我們看到賀蘭山的燃燒,必然就非常擔心。如果大火不進行控制的話,未來這些地區的野生動植物群體可能會變得更加地少,所以大家問能不能將這個地區的火撲滅掉,也算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然而并不是說撲滅就不滅,它燃燒非常地強烈。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僅僅在汝箕溝礦區28平方公里范圍內,就分布著25處火區,其中有5處在自然保護區范圍內,同時大火燃燒的面積已經超過了3.3平方公里,最深達280米。根據觀察的情況來看,這個區域的大火燃燒還在持續地蔓延,以每年14米至16米的速度向周邊蔓延。
挺可惜的是,整個區域最優質的太西煤探明儲量為5.8億噸,已經僅剩約2.7億噸,而且大火還在影響該區域。所以,依照這個趨勢,未來將看不到這些優質煤了,根據大火趨勢發展的預測數據顯示,在50年后,汝箕溝礦區保有的太西煤可能燃燒殆盡。這下大家知道賀蘭山煤炭燃燒有多強了吧,我們是一點一點地看到這個區域的煤消失了。
賀蘭山煤層如何燃燒起來的?上面介紹了 ,賀蘭山的煤炭比較多,并且是我國的主要煤炭生產區域,所以大大小小的煤炭企業,廠房也是多不勝數。根據公開數據顯示,上世紀90年代,賀蘭山區中小煤窯到處亂采,沒有一個科學的管理方式,多因工人井下取暖或地面火未熄所致。導致大火持續燃燒了幾百年,同時老火區加劇發展,新火區不斷產生,也引發了連鎖效應的出現。
所以,簡單地來說,就是我們自己開采煤炭的時候帶來的,但是由于該區域的煤炭特點,例如:太西煤變質程度很高,瓦斯含量大,所以不光是煤在燒,大量瓦斯涌出也參與燃燒,加快了火區燃燒速度。結果導致“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還有一個大的特點,就是該區域的煤炭層十分地深。
燃燒起來產生的熱量也非常巨大,很難有人有辦法直接靠近火區,按照人類自己的身體所承受的溫度來看,可能在60度的高溫左右就難以承受了,大量煤炭的燃燒,在幾米,甚至幾十米的區域,可能都會明顯感覺到大火的烘烤,所以影響非常大。
那為什么不用水澆滅呢?的確,在大規模煤炭燃燒的時候,給我們帶來的污染也非常大,根據數據顯示,火區燃燒每年僅排放顆粒物、二氧化硫就達1.29萬噸和5324噸,相當于一個中型火電廠排放量的269倍和24倍。所以人人看到這樣的數據,都想將其撲滅,但是能夠做到嗎?很難做到的,首先在自然的條件下,你說整個賀蘭山在300余年的時間之中,沒有降雨的話,那肯定是亂說。
天降大雨都無法將其撲滅,我們人類用水還能夠撲滅嗎?很顯然是不可能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于賀蘭山的煤炭層非常深,就算是我們用水去澆滅表面的大火,但是深層次的煤炭燃燒可能還未接觸到水源,就已經完全被吸收了,結果大火烘烤之后,下面的火種又會引發表面的碳持續燃燒,所以根本撲滅不了。
完全是沒有辦法,用水去澆滅肯定科學家們早就考慮過了,要是可行的話,早就實施了,所以明顯這樣的辦法不可行。嚴格的來說,還沒有一個很好的辦法來進行撲滅,所以還在持續燃燒之中,這就是大概的情況。
賀蘭山是位于我國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的一座名山,處在鄂爾多斯盆地的西部,與東部的鄂爾多斯高原、黃河河套平原相接,平均海拔2500米左右。賀蘭山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同時也是我國重要的氣候分界線,由于山脈的阻擋,一方面它阻擋了來自蒙古和西伯利亞的寒冷氣流,同時也阻擋了來自濕潤的東南季風,因此它既是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也是我國400毫米年降水線的分界線,同時也是我國草原與荒漠的分界線。
從地質構造上看,賀蘭山所處區域,位于東亞大陸主板塊、鄂爾多斯斷裂塊、賀蘭山-橫山堡斷裂線相交界的地方,巖漿層發育不充分,自古以來這里就很少發生火山噴發等地質災害,所以地質沉積作用比較明顯,為煤炭和其他一些金屬礦藏的沉積和發育創造了難得的環境。
從該區煤炭的儲量來看,遠期理論上可以達到110億噸,目前已經探明的已經超過了30億噸。雖然與我國的幾大煤炭產區相比,賀蘭山的煤炭儲量排位不是怎么靠前,不過正是由于區域的沉積條件比較優越,煤炭的品質相對來說要高出不少,特別是這里盛產“太西煤”,以雜質少、熱值高、結構緊致等聞名于世。然而,這么優質的煤炭生產地,卻長期存在著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部分區域的煤層持續發生著燃燒,每年白白損失上百億元,為什么不想辦法將大火撲滅呢?
說到這里,大家應該對世界上聞名的“地獄之門”印象深刻,從上世紀70年代勘探出來后,前蘇聯就在該區域進行了實質性的鉆探,借此想獲得豐富的天然氣資源,誰曾想在鉆探過程中,氣田發生了劇烈塌陷,大量天然氣被釋放了出來,為了避免產生不可控的氣體爆炸事故,科學家們將氣體進行了點燃,結果誰也沒有想到,這一點火,火苗非但沒有像估計的那樣燒幾個月就完事,反而越燒越旺,燃燒了50多年也沒有熄滅。
像煤層燃燒的事件,也不止賀蘭山,比較有名的還有:印度切里亞煤田,持續燃燒了100多年,我國新疆的鐵列克煤田區也已經燃燒50年。而位于澳大利亞一條公路旁的地下煤區,雖然規模不大,火點較小,但也“默默無聞”地燃燒了好幾千年。為什么包括賀蘭山煤田這樣的煤田和氣田,為什么煤層火災持續那么多年而不會熄滅呢?
大家知道,物質燃燒必須具備3個基本條件,即可燃物、助燃劑和達到燃點。對于煤層來說,可燃物就是粉煤或者較小的顆粒,當堆積到一起、煤質較好、能被點燃的物質達到一定規模,就為燃燒提供了物質基礎。
對于助燃劑也就是氧氣來說,如果煤層具有較多的孔隙或者較大的裂縫,能夠與外界保持空氣流通,那么氧氣就具備了有效的來源,而且在燃燒時也會有足夠的補充。而對于燃點來說,當煤層與氧氣作用釋放的熱量得到有效的積累,那么就會推動更大面積的煤層發生溫度上升,一旦突破煤炭的燃點(300攝氏度左右),大規模的燃燒就可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了。
而且,在煤炭的開發過程中,又有比較大的幾率增加上面3個因素的疊加效應。一方面,人類的開采活動,無疑會破壞煤層原有的結構,既產生了更多碎塊化、粉碎化的粉煤,同時也會使更多的空氣流通進入煤層內部。另一方面,在煤炭開采過程中,有時會因為操作不當或者電路發生故障而產生明火,首先點燃位于煤層上部的煤層氣,然后在物質、氧氣條件都具備的基礎上,推動煤層隨之逐漸發生了范圍更大、持續時間更長的燃燒。
從目前來看,賀蘭山煤礦發生燃燒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汝箕溝礦區。大家肯定感到納悶,為什么不選擇用水來撲滅呢?雖然這里年降水量不是很大,但是在每年的夏季雨季,有時也會出現短時的強降水,這種天氣狀況都無法將煤層的火撲滅,何況用人為的方法抽水來處理呢?我想,之所以很難用水來撲滅,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個是水和高溫的煤炭會產生化學反應,生成的物質為一氧化碳和氫氣,這兩種氣體的密度都比空氣小,而且都是易燃氣體,一旦燃燒的煤層上面灑上水,那么在短時間內就會在煤炭的上表層聚集大量的可燃氣體,從而引發更為劇烈的燃燒現象,并且釋放出更多的熱量來,非但不會熄滅燒著的煤炭,反而會加劇煤層的燃燒,搞不好還會出現劇烈的爆炸。
第二是煤層的燃燒具有“立體化”效應,即并不是單純地在一個深度層面進行燃燒,我們在地表看到的,只是不同深度下燃燒的不同表現形式而已,由于暴露在地表了所以才被我們看到,其實下部不同深度的煤層,也都有可能形成燃燒現象或者已經具備燃燒的基礎。所以,用水來澆的話,也只能影響表層燃燒的煤層,這里排除澆水釋放更多可燃氣體的因素,即使應用大量水來澆,將表層火源控制住的話,也在高溫的作用下,使液態水轉化為水蒸汽,很難深入到煤層的深部,一旦液態水的補充跟不上,下層的燃燒所釋放的熱量,過不了多久又會將上層的煤層引燃。這也是為什么即使下暴雨,也很難將其澆滅的原因之一。
第三,煤層的燃燒覆蓋面很廣,即使我們在地面上看到了著火點,也遠遠不是煤層燃燒的全部,地下連接的“燃燒通道”,會因煤層的結構、含煤量的多少、釋放的熱量等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果,所以非常復雜,我們很難判斷煤層深部火勢的走向以及燃燒的分布狀態,所以向地表的火源澆水,無異于“管中窺豹”。
所以,對于小型煤礦火災的控制,一般選擇的是減少空氣流通、降低與空氣接觸的程度來實現,比如向煤層中注入大量的氮氣或者不可燃的泡沫等,或者注入大量的鈍化凝膠,來減少煤炭接觸氧氣的面積和程度,以達到“釜底抽薪”的目的。不過,即使應用這樣的方法,即使對于小型煤礦來說,所花費的成本也極其高昂,而且還得持續進行監測和深入實施,一旦哪塊區域火勢沒有控制住,很快就會重新蔓延開來。
對于像賀蘭山這樣的大型煤礦,應用上面的“治本”方案,所花費的成本就會更加高昂,必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還不能保證百分百的成功,所有的物資投入、人力成本等加在一起,可能要遠遠高出被燃燒煤炭的實際經濟價值,有點得不償失,沒有找到萬全和經濟的措施之前,根本無法下手。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