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字姿勢?
一、五指執筆法
“五指執筆法’是用右手五個手指全派上用場,用“按、壓、鉤、頂、抵”的方法把筆執穩,使手指各司其職。具體的握筆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書內側按住筆桿靠身的一方,大拇指處于略水平的橫向狀態。食指的第一節或與第二節的關節處由外往里壓住筆桿。中指緊挨著食指,鉤住筆桿。無名指緊挨中指,用第一節指甲根部緊貼著筆桿頂住食指、中指往里壓的力。小指抵住無名指的內下側,幫上一點勁。這樣形成五個手指力量均勻地圍住筆的三個側面,使筆固定,手心虛空。同樣是五指執筆法,又因手格的張開和并攏、筆執在指尖處還是手指第二關節處而形成多種形式,古人稱之為“鳳眼”、“虎口”、“鵝頭”等五指執筆的不同態勢。
二、枕腕、懸腕與懸肘
枕腕 枕腕是執筆的手腕枕靠在桌面上或枕靠在左手背上書寫的方法。也有采用一種叫“臂擱”的竹片來擱手的,一般用于夏天,因夏大容易出汗,手上的汗水容易將紙洇潮。用枕腕法書寫毛筆字,因手腕靠在桌上手很平穩,適宜于寫小楷或一寸見方的中楷,但也因手腕擱死了難于移動。如果再寫大一些的字,就要用懸碗來書寫。
懸腕 懸腕是執筆的手腕懸起,離開桌面,肘(Zhou,上臂與前臂相連的、突出且可活動的部位)臂仍靠在桌上的書寫方法。這種方法,手腕活動范圍比枕腕法大一些,臂和肘關節還是靠在桌上,仍然比較平穩,可寫二三寸大小的大楷字。如果寫對聯或擘窠大字,就要用懸肘法來書寫。
懸肘 懸肘是執筆的手臂全部懸空來書寫毛筆字的方法。這種方法因手臂不靠在桌上,沒有一點妨礙,可以任意揮灑,不管寫大字、小字都很適宜,是最佳的書寫方式,也是書法家普遍采用的方法。宋代的大書法家米蒂,連寫小楷字都用懸肘法來寫,可見他功力有多深。當然初學者沒有必要這樣做。
我們練毛筆字,在起步階段時,因對毛筆的性能一點也不熟悉,可先用懸腕法寫二三寸見方的楷書,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對筆法稍有把握以后,手也慢慢聽使喚了,可采用懸肘法來練習。當然,突然將手臂全部懸空,一上來有一定的困難,手會酸麻、疼痛,只要堅持便會解決。快則一個星期,慢則一個月。如果開始階段就怕疼,或者看看寫的字還沒有原來枕腕時寫得好,仍把手臂放回到桌面上,那很可能一輩子手臂都懸不起來。
清代有個書法家,他就因沒能過懸肘關,寫毛筆字時手腕總是枕江在桌面上,寫大字沒法進行,于是在屋梁上懸掛一根繩子,結成繩圈,將執筆的手套在圈里書寫。可見不能懸肘是件很麻煩事。
三、執筆的高低與松緊
執筆的高低是指執筆的手指(無名指)與筆頭之間的距離,距離長就是執得高,反之,距離短就是執得低。執得高,手執在筆桿的中部或尾部,書寫時手腕或手指移動一分,筆毫就會在紙上移動一寸,容易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結體也會奇趣橫生,因此,這種方法有利于寫行書和草書。但由于執筆高,手中之力傳遞到筆尖的距離遠,筆畫容易浮滑。相反,執筆低,筆力易于到達筆尖,筆圓較沉穩,有利于寫篆書、隸書及楷書。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林散之先生寫草書仍然低執筆,他并不依賴手指的撥動以求得草書結體出于意料之外的奇趣,而是靠手腕、手臂的協調動作追求筆畫的沉著痛快。
初學者練正楷,執筆應該低一些(離筆根約1寸),使筆畫穩健些。執筆高了,變化大,寫楷書就不容易掌握。還有執筆的松緊問題。執得太緊,手太用勁就會顫抖且手指疼痛。執得太松,一點力也不用,筆就會掉下來。對于初學者來說,從未拿過毛筆,心理比較緊張,因此可適當放松些。當然,寫字不是不用力,古人說“力在筆尖”,是要將力量通過執筆的手傳遞到筆尖上,不能停留在手臂或手指上。寫字用的是巧力而不是死力。巧力來自久練,這就像騎自行車一樣,會騎了,習慣成自然,并不感覺到自己在用力。寫毛筆字如果感覺不到自己在用力,運筆自如了,也就過了執筆關了。
四、運指、運腕與運肘
寫毛筆字是用手指、手腕或臂肘的協調動作來完成的。純粹用手指的撥動來完成點畫的書寫的叫“運指”。由手腕的運動來完成筆畫書寫的叫“運腕”。由手臂和肘部的協調動作來完成筆畫書寫的叫“運肘”。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