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氣層? 為什么地球大氣層會被木捕獲?
一、地球大氣層?
地球的大氣層為:
1.對流層:位于大氣的最低層,從地球表面開始向高空伸展。平均厚度約為12km,其厚度在地球兩極上空為8km,在赤道上空為17km,是大氣中最稠密的一層,集中了約75%的大氣質量和90%以上的水汽質量,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平流層:距地表約10~50km處的大氣層,位于對流層之上,逸散層之下,是地球大氣層里上熱下冷的一層。
3.中間層:自平流層頂到85km之間的大氣層。該層溫度垂直遞減率很大,對流運動強盛,中間層頂附近的溫度約為190K。
4.熱層:也稱暖層,位于中間層之上及散逸層之下,其頂部離地面約800km。熱層的空氣受太陽短波輻射而處于高度電離的狀態,電離層便存在于在本層之中,而極光也是在熱層頂部發生的。
5.散逸層:也稱外層,距離地表800km至2000-3000km,是地球大氣的最外層,逃逸層空氣極為稀薄,其密度幾乎與太空密度相同,溫度隨高度增加略有增加。
二、為什么地球大氣層會被木捕獲?
大氣是因為受到地球的引力才“包圍”住地球的,而木星的引力非常大,當木星對地球大氣的引力超過地球時,地球的大氣就會不斷向木星流動。
直接的危害就是地球的大氣消失,直接暴露在外太空,受到宇宙射線的輻射,地球表面的水也會完全蒸發,地球表面的溫度調節也失效了,要么極寒,要么極熱,生命也會很快死亡。
三、地球表面為什么會有大氣層?主要原因是什么?
這個問題要從源頭說起,地球的形成就是太空物質融合的過程,在形成之初沒有液態水,大氣層是稀薄的,由于大氣層稀薄也就無法阻擋太空中的彗星殘核的侵入,逐步積累的彗星殘核將地球包裹形成冰封全球,由于火山活動產生大量的熱量將冰融化,同時火山爆發產生大量的礦物質融化的冰形成海水,大氣層稀薄無法也無法阻擋外太空的寒冷,火山活動停止地球又被冰封,下次火山活動又將冰層融化,如此反復形成幾次冰期。
火山爆發形成的氣體加上冰層融化的氣體形成完美的大氣層,有大氣層的保護加上陽光的照射地球溫暖不再冰封,水形成蒸汽變為雨降到大地形成淡水,最終匯入大海如此不斷良性循環。
四、地球大氣層破了多少?
地球上空20千米至30千米的大氣同溫層中,聚集著占自然界總量90%的臭氧,這就構成了大氣臭氧層。雖然其中臭氧的質量只占整個大氣層的1/1000000,但它卻能吸收來自太陽99%的紫外線,使地球免遭太陽紫外線過強的輻射。正是臭氧層這一“生命之傘”,庇護著人類及地球上的所有生靈!
1985年5月,英國科學家首次發現南極上空出現了臭氧層“空洞”,后來英國的“雨云7號”衛星探測出這個空洞的面積大如美國。科學家們還發現,北極和歐洲的上空,臭氧層也在受到侵蝕,形成臭氧稀薄區域。從全球來看,大氣中的臭氧含量正在逐年減少。致使大氣中臭氧含量減少的原因很多,而人類生
產和生活所產生的CFC類物質進入大氣層,則是造成臭氧含量減少、臭氧層被破壞的主要原因。CFC類物質主要是各類氣溶膠、制冷劑、除臭劑所釋放的氟氯烴,如廣泛使用于冰箱、空調器的氟利昂、氟氯甲烷等。這些化合物在大氣低空中很穩定,經過漫長的時日,頑強地飄到同溫層,經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發生光化反應,釋放出化學反應能力很強的自由氯原子。而一個自由氯原子就可以借助連鎖反應破壞10萬個臭氧分子!
臭氧層被破壞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科學家研究證明,大氣中臭氧每減少2.5%,就會給世界帶來47萬個皮膚癌患者。由臭氧層被破壞所帶來的地球環境的變
化,會造成農作物的大幅度減產。不僅如此,臭氧層被破壞還會使全球氣候變暖,雨量增多,加速極地冰川的融化,海平面上升,導致大片海濱地區被淹沒。為此,科學家們呼吁世界各國加強合作,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臭氧層再遭進一步破壞,以保護人類自身。
五、地球大氣層構造圖?
大氣層結構圖中,橫坐標代表大氣溫度,縱坐標為海拔高度。
根據大氣溫度、密度等物理性質和大氣運動狀況,自下而上可分成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平流層以上的大氣層統稱為高層大氣。
對流層在大氣圈底部,平均厚度為12千米,主要特點為隨著海拔升高氣溫下降。對流層集中了大氣質量的四分之三,幾乎全部的水汽和雜質,風云雨雪等天氣現象都在這里發生,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
平流層離地面12-15千米,特點是海拔越高溫度越高,原因是平流層中的臭氧強烈吸收紫外線增溫。因為上熱下冷,天氣晴好,適合民航飛行。
高層大氣在離地面50千米以上到2000-3000千米的大氣上界。隨海拔升高,溫度先下降(中間層),后持續上升(熱層),至散逸層溫度又變得非常低了。高層大氣有電離層,有流星、極光,有人造衛星,還有我們的空間站。
這就是大氣的垂直分層。
六、地球大氣層的原理?
大氣層(atmosphere),氣象學專業術語,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大氣層的成分主要有氮氣,占78.1%;氧氣占20.9%;氬氣占0.93%;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氣體(氦氣、氖氣、氬氣、氪氣、氙氣、氡氣)和水蒸氣。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而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數千公里的大氣層。氣體密度隨離地面高度的增加而變得愈來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發現有稀薄大氣,有人認為,大氣層的上界可能延伸到離地面6400公里左右。據科學家估算,大氣質量約6000萬億噸,差不多占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一。大氣體積成分:氮78%、氧21%、氬0.93%、二氧化碳0.03%、氖0.0018%,此外還有水汽、塵埃、氣溶膠及大粒度懸浮顆粒。由于地磁場的保護作用,使得大氣層在太陽風及宇宙高能射線流的刮蝕作用下得以保存。
七、地球為什么會有赤道?
赤道并不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并不是一條溝壑、一條大江等等。只是為了方便我們研究,人們將與地球自轉軸——地軸垂直的、并通過地心的平面叫赤道面,赤道面與地球表面相交形成一個圓,這個圓就是赤道。它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劃分緯度的基線。赤道的緯度為0°,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
八、為什么地球會有冰箱?
因為它是有冷藏還有存儲的效果,既然它非常的冷,又能夠儲存東西,可能是這個意思才以冰箱為題吧。
九、地球為什么會有重力?
你這說法不對,重力說白了就是引力的衍生物,任何有質量的物體之間都會產生引力,我們常說的重力其實是建立在地球萬有引力的基礎上。
我們很容易被宇航員在飛船中自由“游泳”的場面所欺騙:他們真的好像是沒有一點重量.事實完全相反,他們是處在自由落體的條件下.機組人員和飛船是在沿著軌道飛行,就是說他們是圍著地球運動,一旦那個速度不能到達第一宇宙速度,飛船會被引力拉回地球,而且正在往地球上下落.所以說軌道運行之所以能夠進行正是因為有了重力,而不是因為沒有重力.
當飛船達到第二宇宙速度脫離地球的引力后,可以在太空中漂浮,這個時候受到地球引力微乎其微,但也不能說沒有重量,只是周圍沒有大質量的物體,受到的引力很小,察覺不是很明顯,這時候飛船還要受到太陽的引力影響,像是地球和其它圍繞太陽公轉的行星一樣只有達到一定的速度才不會被太陽慢慢吸引,吞噬,一旦飛船達到第三宇宙速度,即可以脫離太陽引力圈。
所以說太空中并不是沒有重力,只是很小罷了。
十、地球為什么會有磁性?
地球存在磁場的原因還不為人所知,普遍認為是由地核內液態鐵的流動引起的。 有一種假說認為: 鐵磁質在770℃(居里溫度)的高溫中磁性會完全消失。在地層深處的高溫狀態下,鐵會達到并超過自身的熔點呈現液態,決不會形成地球磁場。而應用“磁現象的電本質”來做解釋,認為按照物理學研究的結果,高溫、高壓中的物質,其原子的核外電子會被加速而向外逃逸。所以,地核在6000K的高溫和360萬個大氣壓的環境中會有大量的電子逃逸出來,地幔間會形成負電層。按照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電動生磁,磁動生電。所以,要形成地球南北極式的磁場,必然需要形成旋轉的電場,而地球自轉必然會造成地幔負電層旋轉,即旋轉的負電場,磁場由此而生。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