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至今,你怎么看?說說你的看法?
疫情至今大家待在家里,過著與往年不一樣的春節,看著和往年不一樣的電視節目,聽著病毒擴散的消息,亨受著一身中最長的暇期。[捂臉][捂臉]出門又是戴口罩、又是測體溫、又是登記的。[我想靜靜]話又說回來,我要感謝疫情給我帶來的這次最長暇期,把我家老爺子從年前農歷臘月廿三病倒,一直伺候到農歷正月16日過世。[流淚][流淚]發喪時一切從簡,不能請親戚友朋相聚,苦不堪言。要求三日內把喪事辦了,我等傷心含淚,[流淚]用最簡單的方式,最少的人,給八十三歲的老父親送終。
想:我老父親為人一世,臨走時竟然碰上了這么個情況!真是無語。
事以致此不提了。希望牢記這次疫情給大家帶來的教訓,大家一定要自覺遵守不讓出門、帶口罩、測體溫的合理要求,要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負責,為社會負責,多多配合防控人員的工作安排,把防控工作做到最好!。
看疫情信息,我除了關注每天的新增確診病例、出院或死亡病倒外,最關注疑似病例數和接受醫學觀察的人員總數。因為我覺得:無論疫情多么可怕,無論中國的這次災難有多大,該來的已經來了,該感染的人已經感染了。自從春節前夕中央一聲令下,武漢圍城,全國居家隔離,軍醫出征,數萬白衣戰士支緩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方倉醫院的火速建成,武漢、湖北重災區的疫情已經得到了科學化、規范化、一體化的管理和診治。疫情漫延的路經已經掐斷,可以說,現在接收醫學觀察以上的病例數就是這次染病的主體(親密接觸者經過二十多天的隔離被解除后)。從近幾天公布的數字來看,雖然確診人數增加不少,但疑似病例、新增和總數都已大幅減少。我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后,碩果常遭雷電擊!待到春暖花開后,又是下種好時節。向患者問安!向天使致敬!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唐代長安城到底是什么樣子的?
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的一天,時任太子左庶子的宇文愷接到詔令,參與新都城的營造建設。當年宇文愷被隋文帝定為北周殘余勢力歸入誅殺之列,幸而其兄宇文忻有擁戴隋文帝之功,加上他本人的才華深得隋文帝的賞識,因而方幸免一死。這才有了讓后世魂牽夢繞的隋唐長安城。
宇文愷
隋朝建立后依舊承襲前朝北周以長安為京都,這座建于西漢的都城此時已經有八百余年的歷史,城市規模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顯得過于狹小。由于年代久遠,磚木結構的宮廷殿宇已經大多朽蠹。而且都城所處地勢低洼,造成供水、排水嚴重不暢,污水往往聚而不泄,生活用水受到嚴重污染,這里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的需要。于是新皇隋文帝決定另建新都。
接到詔令的宇文愷被任命為營造新都的副監,負責新都的規劃和設計。由于隋文帝楊堅在前朝北周時期曾被封為大興郡公,所以新城被命名為大興城。
營造都城是國之大事,在中國的古代,人們對精神信仰是非常看重,在城市的布局上也追求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所以大興城的規劃營造也是這種象天思想的體現。
大興城選址在漢長安故城東南,這里的地勢相對平闊,但是有六條東西走向的土崗從北向南依次增高橫貫在新城址上。這種地形正好應對了《易經》上乾卦的六爻。乾卦屬陽,稱九,自上而下。橫貫大興城地面的這六條土崗從北向南,依次稱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按照一般的邏輯,宮城應該建在地勢最高的南邊,但最終宮城卻選擇建在了地勢較低的北部。這就是古人對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理念的追求。根據天上星宿的位置,居于北天中央的紫微垣最為尊貴,它以北極為中樞,東、西兩藩共有十五顆星環抱著它。紫微垣即有皇宮的意思。皇帝貴為天子,地上的君主和天上的星宿應該相對應,因此,只能把皇宮布置在北邊中央位置。
再從《易經》的卦論上來看,大興城北邊第一條土崗在卦象中屬于初九位置,這里為“潛龍勿用”;北部第二條土崗為九二位置,則是“見(現)龍在田”,因此在九二之位設置宮室,以當帝王之居,這便是宮城;第三條土崗為九三之位,是“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所以為了體現文武百官堅強不息、忠君勤政的理念,便把百官衙署放在了這里,建成了皇城;第五條土崗為九五之位,最為尊貴,這里屬于“飛龍之位”,平常人不能居之,于是把漢長安城內建于北周時期的通道觀遷建于這條土崗的中線位置,改名玄都觀。并在玄都觀西側修建大興善寺以鎮壓這個地方的帝王之氣。
營造大興城初期,宇文愷把大興城地面上的無主墳墓統一遷葬到了大興城東南的樂游塬,為了超度這些被遷建的亡靈,特意在此處修建寺院,取名靈感寺,這就是后來的青龍寺。
青龍寺
大興城從地勢上來說,東南高最高,高過了北部的宮城,為了解決風水的缺陷,便在大興城東南角挖掘了芙蓉池,也就是后來的曲江池,宇文愷以“厭勝”之法彌補風水的不足。大興城西南地勢低洼,便在城西南永陽坊的禪定寺修建高大的木塔,這些都是為了調節大興城的風水布局。
古代的城市建設,一般都遵循城郭之制。所謂的城郭之制即“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內之為城,外之為郭”的城市建設制度。京都一般有三道城墻:宮城、皇城和外郭城;而府城則有兩道城墻:子城和羅城,羅城也稱外郭城,從春秋一直到明清,除秦始皇的咸陽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
宇文愷在規劃設計大興城時,參照了曹魏鄴城(故址在今河北臨漳鄴鎮東)、北魏洛陽城的經驗,遵循城郭之制,最先建的是宮城,然后建皇城,最后建的外郭城。
整個大興城遵循方正對稱的原則,將宮城和皇城置于全城的北面中部的主要地位,郭城則圍繞在宮城和皇城的東、西、南三面。分區整齊明確,象征著皇權的威嚴。
大興城的宮城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2820米,南北寬1492米,周長8.6公里。城四周有圍墻,南墻正中開廣陽門(唐代改為承天門),東西分別是延喜門和安福門,北墻中部開玄武門(唐代宮城北墻開兩三門,西邊為玄武門,中間為安禮門,東邊為玄德門)。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在這座玄武門發動的政變。
宮城分為三部分,正中為大興宮(唐稱太極宮),稱作“大內”,東側是東宮,為太子居所,西側是掖庭宮,為后宮人員的住處。今天西安城內蓮湖公園南側為廣陽門(承天門)遺址,自強西路北側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內的土崗則是宮城北墻遺址,玄武門遺址就在附近。這或許是為數不多的隋唐宮城遺址。
皇城緊附于宮城之南,亦為長方形,其東西與宮城等長,南北寬1843米,周長9.2公里。南北七條大街,東西五條街,城北與宮城南墻之間有一條橫街相隔,橫街西邊有安福門,東邊有延喜門。
皇城其余三面辟有五門:南墻有三門,中為朱雀門,西為含光門,東為安上門,皇城東門為景風門,西門為順義門。
朱雀門作為皇城的正門,向北與宮城的廣陽門(承天門)相對,兩門之間的大街把皇城分為東西兩部分,百官衙署以這條大街為中心東西對稱布設。至于皇城內安上門街東和含光門街西,由于布設的機構不大重要,故并未完全遵守東西對稱的原則。
今天西安古城正南門永寧門就是隋唐長安皇城安上門的延續,含光門下則是隋唐含光門遺址,已經建成博物館對外開放,作為皇城正南門的朱雀門卻被疊壓在今天朱雀門東50米的城墻之下。而其他的皇城遺跡已蕩然無存。
外郭城則圍繞在皇城的東、西、南三面,外郭城的城墻也就是長安城的城墻,是東西略長,南北略窄的長方形。根據考古實測,從東墻的春明門到西墻的金光門之間,東西寬為9721米(包括兩城墻厚度)。從南墻的明德門到北墻的玄武門偏東處之間,南北長為8651米(包括兩城墻厚度)。兩相比較則東西長出1070米,面積84平方千米。
外郭城(長安城)開十二座城門,南墻正中為明德門,東西分別為啟夏門和安化門;東墻正中為春明門,南北分別為延興門和通化門;西墻正中為金光門,南北分別為延平門和開遠門;而北墻的中段和東段分別與宮城北墻和大明宮南墻重合,西段中為景耀門,東西分別為芳林門和光化門。其中明德門作為外郭城正南門,是國門的象征,和皇城正南門朱雀門,還有后來大明宮的丹鳳門一樣,都是最高等級的五門道城門。
外郭城內有南北向大街11條,東西向大街14條,把全城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里坊。街道的兩側都設排水溝,并種植榆、槐等行道樹。朱雀大街為全城的中軸線和主干道,連接著外郭城南大門明德門和皇城的正南門朱雀門,以此為界將全城分成東西兩半。
城的東半部與西半部各有五條南北向的大街,構成街道的對稱格局。其中通往南三門和連接東西六門的六條大街是主干道,寬度大都在百米以上。最寬的朱雀大街達155米。其他的不通城門的大街寬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間,而外郭城順城街寬20米到25米。
外郭城中東西、南北交錯的二十五條大街,將全城分為兩市110坊,但因修建芙蓉池占去兩坊,故實為108。以朱雀大街為界將外郭城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隸屬萬年縣,實際管轄一市五十三坊;西部屬于長安縣,有一市五十五坊。
全城一百零八坊象征的寓意剛好對應天體中一百零八顆星宿之數;城中南北十三列坊,象征“一年有閏”(十二個月加一個閏月),皇城南排布的四列坊,象征一年四季;而皇城南部一字排開的九行里坊,則象征著《周禮》一書中所記載的所謂“五城九逵”。而且皇城以南的的居民里坊,禁止南北開門而僅開東西門,是為了避免泄掉帝王之氣。
每座里坊的面積大小不一,一般是南北長約500-838米,東西寬在550-1125米之間。大的里坊一般開四門,坊內設有十字街;小的里坊則只開東西二門,坊內僅設一條橫街,街寬都在15米左右。
大的里坊內十字街將一坊分為四個區域,在每一個區域內還有一個小的十字巷,又把整座坊分為十六個小塊,民宅、官邸、寺院和道觀等建筑就分布在這些小塊中。各個里坊采取封閉式管理,坊門有衛兵把守,晚間會實行宵禁。
外郭城還設有都會市(唐稱東市)和利人市(唐稱西市)兩座市場,兩市大小幾乎完全相同,各占兩坊之地,南北長約1025米,東西寬約927米。兩座市場都筑有圍墻,而且各開八座門。市場內部設有“井”字形街道和沿墻街道,將市場內分為9個區域。每個區域四面都臨街,店鋪有飲食店、珠寶店和手工業作坊等。這兩座市場幾乎囊括了長安城內大多數商業,其它各坊內也有一些零散的商業設施。
為了城內的用水方便,宇文愷還修建了三條溝渠,把浐河的水通過龍首渠從通化門引入城,把洨水通過安化門的永安渠引入城內,又在永安渠以東又開鑿了清明渠。后來到了唐天寶元年,還新開了漕渠和黃渠。
長安城的城墻周長約35.5公里。城墻全用夯土版筑,僅在城門處內外表面砌磚壁。墻寬一般在12米左右,有的僅存3-5米。城墻外側有與城墻并行的城壕。
由于隋立國時間短,直到隋亡時,長安的外郭城墻也沒有完全建成,唐朝建立后,改大興城為長安城,并于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玄宗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對外郭城墻多次修建使其完整。
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父子又在長安城宮城東北側的龍首塬上修建了舉世聞名的大明宮,這里成為大唐帝國的大朝正宮,是長安城三大內(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唐長安城的規模在當時絕對堪稱世界第一,我們可以參考一組數據:唐長安城是是同時期的拜占庭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的7.29倍,是漢長安城的2.54倍,是羅馬城的6.39倍。是明清北京城的1.45倍。
唐朝末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并拆毀長安城。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以長安城地廣人稀、不利于防守為由,放棄了長安外郭城,僅以皇城為基礎縮建新城。至此,有著325年輝煌歷史的長安城被毀棄而徹底淪為廢墟。
今天的隋唐長安城,地面上除了為數不多的遺跡外,其他基本上復壓在現代西安城市之下,而我們只能在城市建設的空隙和夾縫中一窺它曾經的面目。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這首“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所作,描寫的是唐長安城,詩中的“天街”即是朱雀大街。
唐長安城是在隋朝“大興城”的基礎上改建和擴建,是隋唐兩朝的首都。并且也是中國古代史上、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建筑最宏偉、規劃布局最規范的一座都城。說它規模最大,用一組數字來做比較:長安城占地約84平方公里,是同時期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的7倍,是羅馬城的6倍。建筑最宏偉,我們只用一組數字做比較:僅僅“三大內”之一的“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它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規劃布局規范:“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東西南北走向的大街,將全城分為108坊。按照功能劃分為“宮城、皇城、居民區和商業區”。
朱雀大街北南走向,是長安城的中軸線,向南一直通向終南山,它也是唐朝皇帝往城南祭天所走的街道。史書記載,唐時朱雀大街寬100步(我們今天跨出兩步的距離為唐時一步,我們今天跨出兩步大約160厘米),經過實地探測,印證了史書的記載:唐時朱雀大街寬約155米,道路中部稍高,利于排水,在路兩側設有排水渠,并且有綠化植物。寬155米是個什么概念?雙向四十車道!我們再用一個數據比對:今天北京東西長安大街寬120米,唐長安城的朱雀大街比它寬了30多米!這條大街每天熙熙攘攘,有來自“新羅”“日本”的留學生(當時叫遣唐使),也有來自中亞和西亞地區的“胡商”,有布施傳道者,也有外國人在唐為官者。你會隨時看到“波斯人、阿拉伯人、印度人、緬甸人……”這是一個大包容的國度,走在車水馬龍的朱雀大街上,你見到的不僅僅是唐人。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長安之大,大到你無法想象;長安之美,美到你脫離時空。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