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中李達康和高玉良相比誰更厲害?
在《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和李達康都是漢東實權派人物。雖然排名有先后,但人和人真的不一樣。
李達康是漢東省委常委,在常委會排名第七。漢東省省會京州市的市委書記。
他這個人依靠的是政績上臺,他為政有目標,有理念,有方法。提倡綠色GDP,改造林城煤炭塌陷區為高新產業園區,使得林城的經濟從全省倒數變成正數前茅。這是他為政多年,最大的政績的見證。更關鍵李達康比較愛惜自己的政治羽毛,有成績卻并沒有任何貪腐的把柄。
所以他雖然是趙立春的前秘書,但是在呂州當市長的時候,可以不買趙立春的賬。然而趙立春也不能阻止他仕途的進步。
這就是憑成績(政績)說話,李達康有資本不買實權派的賬。漢東只要有李達康在,經濟的發展就不會停滯,更多漢東發展的成績就會引起矚目。所以無論是趙立春還是沙瑞金,哪怕是高育良在漢東省委書記的位置,都會重用李達康。
漢東也唯有李達康有資本不站隊,雖然他在常委中只排名第七。
高育良是分管黨群人事關系的漢東省委副書記,兼政法委書記。在漢東省委常委排名第三。
高育良的職務甚為微妙,他掌握著兩個通往實權的關鍵位子,因此表面看似沒有實權,但是卻又是實實在在的實權派。
他這個副書記和其他副書記不一樣的地方在于,他負責黨群人事關系,也就是說漢東大小官員的升遷,要他簽字完善手續使之合法化。
他雖然掌握的不是完全的人事權,但是他至少擁有影響權。趙立春在任漢東省委書記時,應該兩人配合非常默契的。
但是高育良同時兼著省政法委書記,他管得到祁同偉,但是正在的公安系統的實權卻又是掌握在祁同偉手里的。他們兩人合作,則整個政法系統都掌控于高育良和祁同偉手里。而祁同偉控制的公安系統又是趙家產業在漢東的保護傘。
如果中央沒有發現趙立春的問題,不空降沙瑞金,高育良極有可能會在趙立春的提名下,經中央考察批準,成為漢東省委書記,頂上趙立春的缺。
而那個時候趙立春就會通過高育良,實現對整個漢東的實質性掌控。也就是說,趙立春雖然離開了漢東,但是漢東實際上還在趙立春的控制之下。
李達康看出來趙立春這么搞,遲早會出問題。所以正是當初在呂州,拒絕了月牙湖美食城項目的批復,和趙立春“劃清了關系”。
自己也被調到林城去坐冷板凳了,但是后來又憑自己努力爬上去了。所以這段成就就和趙立春無關了。即便趙立春倒臺,也絲毫影響不到李達康。
而高育良可選擇的路線就要比李達康窄得多了。因為他已經中了趙瑞龍的“美人計”,被拖下水了。
高育良雖然后來仕途坦蕩,一路做到了漢東省委常委的第三位,但是他實際上已經成為了趙立春的一顆棋子,已經深深打上了趙立春的裙帶烙印,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雖然高育良低調行事,處處考慮退路。但實際上他根本沒有任何退路。
所以要說誰更厲害,炒米只佩服李達康。只有心里裝著百姓,靠自己努力拼搏奮斗出來的政績,才是最堅定的靠山。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首先糾正你個錯誤,育良書記,這個名字是不容修改的,自己理解。
開始回答問題。在該劇中,育良書記是該省省委班子排在沙書記和省長之后排名第三的常委,也是沙書記上任前很有希望升任省委書記的人選。達康書記是省會城市市委書記、省委常委。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進班子時間。從時間方面育良書記要長于達康書記,而進班子時間則是升職、權位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2、職位。育良書記是省委副書記兼政法委書記,達康書記是省會市委書記,他們兩個從班子里分工而論交叉不多,育良書記主政政法工作,達康書記主持省會工作,此項無需比較。
3、權勢。這點是二者相比較最重要的方面,也是同一個班子里權利博弈的方面。育良書記的優勢是年老持重,手下門徒眾多,為官理論深厚。達康書記的優勢是年輕干練,敢打敢拼。此方面相比較育良書記要略勝一籌。
4、靠山。此項為隱喻,不說,但是都存在。育良書記的靠山是已經身居養老崗位的副國級領導,達康書記的靠山是現任書記沙瑞金。此項達康書記完勝!不僅是縣官不如現管,而且老領導還是一個一屁股屎自己擦不干凈的被兒子害了的腐敗分子。
其實兩人都是角色設定使然。綜合來看,育良書記能在權勢上壓過達康書記,卻永遠輸在年齡的劣勢上。
我想說,做官,當如達康書記,做人,可借鑒育良書記的優點。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