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巨星、藍超巨星、亮藍巨星有什么不同?
①藍巨星:溫度極高,是年輕恒星的典范。
特殊的藍巨星:藍巨星-沃爾夫-拉葉星 光譜中有許多很寬的發射線疊加在與O.B型星相似的連續譜上,這類星最初由法國天文學家C.J.E.沃爾夫和G.A.P.拉葉發現,因而得名,簡稱WR星或W星。在銀河系和幾個鄰近星系中已發現了約250顆。WR分成兩個次型:氮序和碳序,分別記為WN和WC。與普通O型和B型星大氣中元素豐度相比,WR星大氣中氫的含量少50~150倍,WN型星氮的含量超出50~100倍,而WC型星碳的含量超出400~700倍。在赫羅圖上WR星位于主序之上。根據譜線輪廓的分析,WR星有很強的星風,估計質量損失率為10-5~10-4太陽質量年。這樣大的質量損失率不可能維持很久,說明WR星年齡不大,但由于大質量星演化很快,氫已燃燒完,處于主序后階段。②藍超巨星(BSGs) 是恒星的恒星光譜分類中的第1級,光譜型為O或B型,屬于超巨星的其中一種。它們的溫度與亮度皆非常高,表面溫度為10,000-50,000°C,質量約太陽的10倍以上。最有名的藍超巨星是獵戶座的參宿七,SN 1987A[1]也是一次藍超巨星爆炸造成的結果,大部分第二型超新星(Ⅱ型超新星)的前身被認為是紅超巨星,然而,超新星1987A的前身卻是藍超巨星。不過,可能在強大的恒星風將外面數層的氣體殼吹散前他是一顆紅超巨星。這也是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藍超巨星爆炸。 藍超巨星有較快速但是疏落的恒星風,能造成在紅超巨星階段已經被釋出的物質被壓迫進入擴展的殼層內。 肉眼所見的最亮的藍(熱)超巨星是參宿七和天津四。 參宿七的光度為太陽的40,000倍。 藍超巨星天津四的可見光波段的光度為太陽的85,000倍左右。 斯特帆-菠茲蔓定律顯示紅超巨星的表面,單位面積輻射的能量較低,因此相對于藍超巨星的溫度是較冷的,因此有相同亮度的紅超巨星會比藍超巨星更巨大。③亮藍變星(提問者寫錯了,應是亮藍變星,沒有亮藍巨星) η carinae 船底座η星,中名“海山二”,是質量巨大的亮藍變星。距離7500—8000光年,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亮藍變星之一。質量約為太陽的150倍,亮度是太陽的400萬倍。其質量超過愛丁頓光度的限制,亮度接近愛丁頓光度的限制,它的重力僅能勉強約束住輻射與氣體,并在不久的未來可能導致超新星與極超新星的現象發生。目前海山二已經處于發展的晚期,活動正在衰落。在它的外圍已經形成了一個很大的行星狀星云(一般存在于死恒星外圍)。但海山二依然在繼續著劇烈的噴發。一般認為,海山二的最后會變成一顆海山二超新星或極超新星。 目前海山二的演化途徑與年齡都尚未確定,所以爆炸可能發生在1百萬年后,也可能發生在明天。像海山二這種亮藍變星(Luminous Blue Variable)可能是質量超大的恒星的一個演化階段,主要的理論認為它們將表現出極端的質量流失,并在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前變成一顆沃爾夫-拉葉星(Wolf-Rayet star),不過如果它們無法留住質量的話,將會成為極超新星。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