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逆輻射和太陽輻射的區別?
一、大氣逆輻射和太陽輻射的區別?
太陽輻射與大氣逆輻射的區別
(1)大氣對太陽輻射有削弱作用(如吸收,反射和散射)
(2)但是,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作用是相當小的。地球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幾乎是透明體,大部分太陽輻射能夠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溫。地面輻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紅外線部分,屬于長波輻射。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紅外線長波輻射的能力很強。因此,地面放出的長波輻射除極少一部分透過大氣返回宇宙空間外,絕大部分都被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氣增溫。所以,地面是對流層大氣的主要熱源。大氣在增溫的同時,也向外放出紅外線長波輻射。這就是大氣輻射。大氣輻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間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與地面輻射正好相反,故稱大氣逆輻射。
二、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及大氣逆輻射之間的關系?
由于大氣層中的水汽、塵埃和二氧化碳對太陽的短波輻射吸收能力較弱,因此大部分太陽輻射能直接到達地表.故④為太陽輻射;地表在吸收了太陽短波輻射后,不斷增溫的同時釋放長波輻射.故③為地面輻射;近地面大氣對地面的長波輻射具有很強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氣增溫后釋放的長波輻射,故②為大氣輻射,而大部分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氣逆輻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氣層始終保持有一定的溫度,因而具有保溫作用.故①為大氣逆輻射.故依次是④③②①.故選:C.
三、太陽輻射,大氣輻射,地面輻射什么區別?
太陽輻射指陽光直接對物體的輻射,地面輻射指地面收陽光輻射后溫度增加,然后對外散熱產生輻射,大氣輻射指大氣受熱溫度增加后對外散熱產生輻射。實際上我們的環境溫度并不是太陽輻射直接作用的結果,而主要是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
四、太陽輻射與地面輻射.大氣輻射有哪些異同?
太陽輻射指陽光直接對物體的輻射,地面輻射指地面收陽光輻射后溫度增加,然后對外散熱產生輻射,大氣輻射指大氣受熱溫度增加后對外散熱產生輻射。實際上我們的環境溫度并不是太陽輻射直接作用的結果,而主要是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
五、大氣對太陽輻射的散射分為?
到達地球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可以分成兩個去向:一個是回去的,哪來哪去,返回到宇宙空間,占30%(地球反射率);另一個是留下的,留在地球上不走了,占70%。兩者相加當然為100%。
回去的部分包括:云層(大氣)反射20%,大氣散射6%,地面反射4%。這里的大氣反射、大氣散射是返回到宇宙空間的。
留下的部分包括:地面直接吸收22%,大氣吸收20%,大氣反射(漫反射)16%,大氣散射12%。這里的大氣反射(漫反射)、大氣散射是到達地面的。
這樣看來,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反射占36%,其中,20%反射回宇宙空間,16%漫反射到地面;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占20%;大氣對太陽輻射的散射占18%,其中,6%散射回宇宙空間,12%散射到地面。
如果光看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大氣反射占20%(不包括漫反射到地面的16%);大氣吸收占20%;大氣散射占6%(不包括散射到地面的12%)。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合計占46%,剩下54%到達地面【到達地面的54%,其中有50%留在了地球,即地面直接吸收22%,大氣反射(漫反射)16%,大氣散射12%,還有地面反射4%回到了宇宙空間】。這也驗證了那句話:大氣使到達地表(大氣下界)的太陽輻射通過反射、吸收、散射幾乎被削弱了一半。
六、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簡圖?
當太陽輻射通過大氣層到達地面的過程中,由于大氣對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達地面的總輻射有明顯削弱,特別是波長短的輻射能削弱顯著,這種現象稱為大氣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具有選擇性。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平流層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線。大氣對太陽輻射中能量最強的可見光部分吸收很少,絕大部分的太陽輻射能量能夠到達地面!
2、反射作用
大氣中的云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主要對可見光具有反射作用,會將一部分太陽輻射反射到宇宙中去,這種反射無選擇性。云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夏季,多云的白天氣溫不高,就是這個原因。
3、散射作用
空氣分子和微塵把太陽輻射向四面八方散射開來,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從而削弱了太陽輻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晴朗的天空呈現蔚藍色,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黃昏以及陰天時天空仍是明亮的,都是大氣散射的結果。
七、簡述大氣對太陽輻射的作用答案?
你先理解好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包括什么。
大氣削弱太陽輻射包括:
(1)吸收:①平流層臭氧吸收紫外線 ②對流層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紅外線
(2)反射:空氣中的塵埃和水汽反射太陽輻射至宇宙空間(但塵埃和水汽也可以作為大氣的保溫作用將太陽輻射反射回地面)
(3)散射:空氣中的塵埃和水汽將太陽輻射散射向四處
所以
水汽吸收的是紅外線,紅外線你看不見的,不會影響能見度,能見度由可見光決定
。另外,大霧為什么會降低能見度的原因是大霧中水分和塵埃密集,
將穿透大霧的太陽光大量散射和反射
,這些被散射和反射的光線混合起來就形成了白色光
被人的眼球接收,所以白蒙蒙一片,能見度極低。這也是云朵呈白色的原因,因為云中豐富的水汽和塵埃反射,散射太陽光線,導致穿過云層的光波混合形成白色光。
在南極有一種災害性天氣現象叫乳白天空。由于南極氣候嚴寒,空氣中含有許多小冰晶,使得太陽光大量散射和反射,天空和地面白蒙蒙一片難以分清地面和天空,常常導致空難。
同時,大氣削弱太陽輻射的原理還可以用來分析:
(1)烏云看起來灰黑的原因:積雨云極厚的云層使得太陽光幾乎全部被反射和散射而難以穿過云層,因而顯得顏色灰黑
(2)天空呈蔚藍色的原因:太陽光中波長最短的藍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被散射的藍紫色光混合就形成了蔚藍天空
(3)夕陽下的天空呈橙紅色的原因:日落時太陽高度角小,太陽光斜穿大氣層,經過了極長的路程而導致太陽光中幾乎只剩下波長最長的紅橙色光。
八、為什么太陽輻射先是地面后到大氣?
因為太陽輻射先照射在地面上,地面先增溫,地面增溫之后就有了地面輻射,地面輻射把熱量傳染給大氣,所以大氣才增溫,所以大氣增溫不是來自于太陽輻射,而是來自于地面輻射。太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這個原理就是這樣的。
因為使近地面大氣增溫的是長波輻射,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使大氣增溫弱,照射到地面后,地面升溫,發出長波輻射——地面輻射,大氣吸收這部分輻射后增溫。
九、南極的太陽輻射和北極的太陽輻射?
南極的太陽輻射比北極的太陽輻射低。北極溫度高的原因如下:
原因一:地形結構。
南極洲是陸地,北_地區則是一片汪洋大海(北冰洋)。
由于陸地升溫和降溫都比海洋快,因此冬季的南極比冬季的北極更冷。
這是兩極溫度差異的最重要原因。
原因二:陽光輻射。
南極洲緯度高,太陽輻射經過大氣的路徑長,被大氣削弱得較多,到達地面的就更少了,所以平均溫度較低。
此外,每年南極圈內各地都有極夜,而南極點極夜期更是長達半年,在這段時間無任何太陽輻射照入,只有熱量散失。
原因三:海拔不同。
南極洲的平均海拔為235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而北極地區近三分之二的面積都是海洋,平均海拔僅與海平面相當,所以南極氣溫要相對低一些。
這還得從南極和北極的地質結構說起,整個北極地區大部分都是大海,即北極海。北極海的四周被大陸所包圍著,同時,大西洋的暖流也會經過這里,最后流入北極海。所以南極洲比北極地區的氣溫要低得多。也就是說,南極洲是大陸,北極地區是海,根據我們所學的地理知識,海水的比熱容比陸地要大,所以,海水的溫度變化比較小,這也就是南極洲比北極冷的主要原因。
十、為什么大氣吸收的地面輻射要多于大氣直接吸收的太陽輻射?
地面輻射越強,大氣吸收地面輻射越多,大氣逆輻射越多。
地面的輻射是長波輻射,除部分透過大氣奔向宇宙外,大部分被大氣中水汽和二氧化碳所吸收,其中水汽對長波輻射的吸收更為顯著。因此,大氣,尤其是對流層中的大氣,主要靠吸收地面輻射而增熱。
地面的輻射能力,主要決定于地面本身的溫度。由于輻射能力隨輻射體溫度的增高而增強,所以,白天,地面溫度較高,地面輻射較強;夜間,地面溫度較低,地面輻射較弱。理論和實踐證明:物體的溫度愈高,則輻射波長愈短;物體的溫度愈低,則輻射波長愈長。
擴展資料
大氣逆輻當溫度大于絕對零度時,大氣中的氣體(主要是氧和水汽)、水滴(云、雨和霧)和冰滴(主要在冰云中)均會輻射電磁能,并產生熱輻射噪聲。
在微波波段,這種熱輻射噪聲的特性通常用亮度溫度來表征,亮度溫度與熱力學溫度之比稱為發射率。
分子中的電子從高能態躍遷到低能態時放出電磁能,形成輻射。分子吸收入射電磁能,使電子從低能態躍遷到高能態,形成吸收。一種分子具有的能態數是一定的。因此,它的輻射頻譜和吸收頻譜相同。根據基爾霍夫定律,發射率等于吸收系數。
在氣體中,分子密度小,碰撞只使譜線加寬,仍是離散的。但在固體或液體中,分子密度很大,碰撞使譜線混在一起而形成連續譜,在所有的頻率上均有吸收和輻射。
在實際的大氣傳輸過程中,因吸收和散射而損失一部分能量;另一方面,大氣輻射又使總能量增加。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