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秋冬污染成因是什么?
京津冀秋冬污染成因有四: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大氣中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濃度高、不利氣象條件致區域環境容量降低、三個傳輸通道致污染區域傳輸。
原因1: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
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污染頻發的根本原因。
趙英民介紹,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也就是常說的“2+26”城市,高度聚集重化工產業,區域內以煤炭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公路運輸為主的貨運方式,導致了區域內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單位國土面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5倍,不同的污染物排放量倍數不一樣。
除了二氧化硫以外,區域內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超出了環境容量的50%以上,部分城市甚至超出80%-150%。
另外,秋冬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由于取暖的原因,比平時額外增加大約30%的排放量。
原因2:大氣中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濃度高
大氣中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濃度高,造成大氣氧化性增強,是重污染期間二次PM2.5快速增長的關鍵因素。
PM2.5一部分是直接排放的,但是還有一部分是由于排放到空氣中的氣態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通過二次轉化,在空氣中形成細顆粒物,我們把這部分PM2.5叫二次轉化的PM2.5。
隨著大氣污染治理的不斷深入,一次組分占比明顯下降,由空氣中污染物轉化成顆粒物的二次組分占比不斷上升。2013年以來,二次組分占比逐漸上升的趨勢比較明顯,從40%上升到50%左右,在重污染期間,顆粒物組分以二次污染物為主,比例能達到60%甚至更高。
區域內氮氧化物和VOC的濃度高,會在大氣中發生快速的光化學反應,導致大氣氧化性總體處于高位,這是促使空氣中氣體污染物轉成二次PM2.5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原因3:不利氣象條件致區域環境容量降低
不利的氣象條件導致了區域環境容量大幅降低,這是重污染天氣形成的必要條件。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位于太行山東側和燕山南側的半封閉地形中,因此客觀上存在著一個“弱風區”,同時在這個區域的上空,對流層有一個“暖蓋”的結構。大氣擴散條件“先天不足”,這主要是相對其他地方而言,本身這個地方的擴散條件就差,因此導致環境容量較小。受氣候變化的影響,2000年以來,區域環境容量整體呈現下降態勢。
另外,環境容量還呈現季度和月度差異,這個大家好理解,夏天為什么空氣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空氣擴散條件好。另外就是每個月、每年也因為氣象因素的變化有不同。總體而言,秋冬季比春夏季環境容量平均要小30%左右,1月份的環境容量大概是7月份環境容量的一半。
原因4:三個傳輸通道致污染區域傳輸
研究發現,區域傳輸對PM2.5影響顯著,各城市平均貢獻率大約是20%-30%,重污染期間進一步增加到了35%-50%。
趙英民介紹,大氣污染治理開始階段,往往因為本地排放比較多,本地源對本地的環境質量影響比重是比較大的。隨著污染治理的深入,本地源占比逐步減少,外來輸入逐步增加。
攻關項目對2013年以來近百次的重污染天氣過程進行了分析表明,重污染期間,區域傳輸對北京市PM2.5的平均貢獻率大概是45%左右,個別過程可以達到70%。
污染物在區域主要有三個傳輸通道,這也是這次攻關項目經過研究觀測得出的結論。一個通道是西南通道,也就是河南北部-邯鄲、石家莊-保定-北京一線,這個通道傳輸頻率最高,輸送強度最大,重污染過程平均的貢獻率約20%,個別重污染過程可以達到40%。
第二個通道是東南通道,就是山東中部-滄州-廊坊-天津中南部沿線。第三個通道是偏東的通道,也就是唐山-天津北部-北京這條線。
擴展資料:
研究背景:歷經3年攻關,20名院士、近3000名科研人員參與
2017年4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設立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由生態環境部牽頭,會同科技部、農業農村部、衛生健康委、中科院、氣象局等部門和單位,集中優秀科研團隊,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成因、重點行業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術、居民健康防護等難題開展集中攻堅,推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據趙英民介紹,攻關項目自實施以來,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295家科研單位、20名院士在內的2903名大氣環境領域的科技工作者,組成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向區域“2+26”城市派出了28個“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工作組;建成數據共享與管理平臺,打破數字共享難題。
參考資料來源:千龍網-京津冀秋冬重污染成因找到了,4大原因、3大污染源
京津冀地區秋冬季的主要污染是因為大量的取暖燒煤造成的排放污染,只要減少單獨的,效率低下的個人燒煤,用集中供熱的方式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